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探寻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有效交流途径

2018-08-10营口理工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辅导员途径主体

■伊 莉/营口理工学院

一、有效交流的意义

有效交流指客体接收到主体信息后,能够正确的按照主体的意图去理解、掌握信息,达到信息交流的作用。无效交流与之相反,没有达到信息交流的作用。因此有效交流不仅强调主体要准确传达信息,还要求客体对所传达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反馈。这就对主体有了三个要求:第一,主体要有清晰完整的表达信息的能力。第二,主体要根据不同客体的实际情况来修正表达信息的形式和方法。第三,传播信息的渠道要视客体的接受程度而定。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辅导员和大学生间交流是否有效,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是否配合和认可,决定了辅导员工作能否具有深度和广度,也关系到素质教育思想能否在高校教学中真正落实到位。有效交流的建立使辅导员的言传身教能够影响或改变大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形态,是达到成功教育的必然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交流是思想教育的核心载体。

二、实现有效交流的“三七法则”

技术、管理、营销中都有三七法则,基本含义是人们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真正值得注意的地方,把小部分精力花在其他的地方。在新的“有效交流”的模式中,教育工作者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上,而只有小部分放在常规的教育管理之中,在建立沟通的基础之上,只需很少的精力就能完成对教育教学的监督评价内容。此外,针对传统教育中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提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亲身体验式”的交流方式和“期望式监督评价指标”。

(1)“亲身体验式”交流方式多被应用于销售管理行业,如销售员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常通过自身或其他顾客对产品的亲身体验来和顾客建立有效交流途径。比起教科书式理论性条目条例的知识,顾客更愿意接受其他人对产品的直接体验信息而非生产厂家对产品本身的夸耀和包装。

(2)“期望式监督评价指标”多被用于企业管理学和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的心理学动力论中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认为人的本我是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的基础,遵循一般的原则是享乐原则——意为获得满足,以及避免痛苦。依照此理论的引申下,批评教育方法常常是期望通过否认对方的观点、责备对方的行为、批评对方的思想等使对方产生痛苦,以期望对方遵循避免痛苦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符合自己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这对应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水平中面对 “前习俗水平”的教育方法,即道德思维是由自身利益和行动结果决定的。前习俗水平是幼儿和违法者的典型特点,依此作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显然并不妥当。

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期望式的监督评价指标”就是通过“给对方树立期望”——“指出对方没有达到该期望”——“继续给对方树立期望”的方式,通过使对方无法获得期待的表扬,来达到批评教育的真正目的。

(3)亲身体验式交流方法

三、构建“零距离”的有效交流渠道

年轻人代表着时代和创新。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也常常面临着跟上年轻人节奏这样的问题。许多辅导员并不深入的了解年轻人最新沟通和交流方式,“开班会”、“点名”、“叫办公室谈话”、“通知班长传达”这些约定俗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和大学生的有效交流,甚至带来一些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心理。

构建“零距离”的有效沟通渠道,就是要辅导员有年轻的思维,紧跟时代技术的思想,消除与大学生的交流渠道上的“壁垒”。如在一定程度上用QQ群、微信群传达信息代替“人工文件传达”,用“校园偶遇”和“QQ聊天”代替“叫到办公室”,用“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完成“开班会”达到的效果,等等。使交流建立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平台之下,即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又拉近了与学生心的距离,辅导员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哥哥姐姐”的形象而非“传统的夫子先生”形象。

四、结语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掌握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的话语技巧,创建有效的交流沟通途径,既是实现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需要。构建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不仅需要在传统理论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创新,更需要与实践结合,切实将理论运用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方面面中去。达成高质量的沟通效果,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辅导员途径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论碳审计主体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何谓“主体间性”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