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2018-08-09王玉杰
王玉杰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河北 唐山 064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进步以及国家政治的影响,采用剖宫产的产妇在越来越多。虽然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剖宫产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产妇剖宫产后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若护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会对产妇的行动能力造成影响[2-3]。本研究对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74例产妇,按照电脑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7例,观察组年龄21~37岁,平均(26.53±4.33)岁,孕周 36~41周,平均(38.61±1.47)周;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为(26.39±4.31)岁,孕周为35~41周,平均(38.51±1.42)周。排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患有严重疾病的产妇,以及患有意识障碍与精神疾病的产妇。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协助孕妇做好术前准备,严密监测孕妇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观察组采用围产期护理,具体内容为:①孕期护理:通常孕期有静脉栓史、高血压、糖尿病、外伤等产妇进行剖宫产后引发并发症的几率较大,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产妇的具体情况,指导产妇定期进行各项检查,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向产妇仔细地讲解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加深产妇与下肢静脉血栓的认识,强化产妇预防并发症的意识;③心理护理: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其保持沟通交流,了解产妇内心的想法,针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产妇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产妇治疗配合度;④病房管理: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病房整洁干净,每天定时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根据产妇的需求合理地调整病房温度与湿度;⑤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产妇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产妇抗生素治疗,尽可能采用开放上肢静脉通道的方式对产妇进行输液,仔细观察产妇下肢末梢血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解除麻醉后应尽早停止使用导尿管,鼓励产妇下床自行排空膀胱;⑥康复指导:指导产妇进行适量的运动,每天采用热水泡脚,对其下肢肌肉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嘱咐产妇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产妇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并统计其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用自制评分表进行评定,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其分值分别为 81~100 分、60~80、<60 分。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表1 对比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n(%)]
2.2 对比护理后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2例,发生率为5.41%;对照组7例,发生率为18.92%。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540,P=0.003(P<0.05)。
3 讨论
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长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该疾病较困难,其多发于人体下肢[4-5]。大量研究表明,产妇进行剖宫产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因素是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出现高凝状态以及血流速度缓慢等[6-7]。现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剖宫产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因而,有效的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剖宫产产妇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是产妇术后没有进行有效的运动,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导致血流瘀滞;术后大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以及高胆固醇等食物,使得自身血液粘稠[8-9]。有研究表明,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剖宫产产妇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围产期护理是一种贯穿于产妇整个分娩过程的护理模式,其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症状的可能原因,并针对其进行护理干预[10]。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围产期护理,通过提高产妇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认识,缓解其不良情绪的发生情况,加强基础护理,指导产妇健康饮食,协助产妇尽早下床运动,降低了剖宫产产妇产后发生下肢静脉的几率。本研究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产妇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且还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