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8-08-09潘双江
潘双江
(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中医院,河北 邯郸 056600)
0 引言
高危药品不良事件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大对于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尤为重要[1]。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9例西药房药品管理人员以及64种高危药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探讨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进行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西药房药品管理人员以及高危药品中,随机抽取9例药物管理人员与64种高危药品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 6例,年龄 24~45岁,平均(34.5±10.5)岁。
1.2 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问题分析
对本院发生的由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不当所引发的药品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导致:①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缺乏。高危药品管理工作专业性相对较强,同时监管工作较为复杂,药品管理人员对于高危药品的认识掌握不足,并且存在记录不详等问题;②高危药品管理人员水平低下。高危药品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责以及如何进行管理认识不足,同时部分高危药品管理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安全事件与医疗事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对高危药品管理工作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2];③药品不良事件上报不及时。由于高危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后,但上报不够及时,导致了处理过程的延长,并且有时为了避免麻烦的发生,一般采取冷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同时由于专业医药学人员的缺乏,导致对于不常见的高危药品不良事件掌握情况较差,无法及时做出判断并进行上报[3];④高危药品摆放不合理。高危药品常出现与常规药物混放的现象,未设立单独的高危药品存储柜;⑤高危药品警示牌标识缺乏。西药房内仅仅标注了高危药品名称,未对药品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进行标识,缺乏科学性[4]。
1.3 观察指标
对本研究所选西药房高危药品进行管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高危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可认为本次研究两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数据显示,警示牌不合格、摆放错误是导致高危药品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干预后高危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前后高危药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高危药品是指用药后起效较快并且药效显著,但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的药物,用药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5]。目前我国医院中高危药品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对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于高危药品的管理干预,从而保障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警示牌不合格、摆放错误是导致高危药品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与宋妍[6]研究结果完全符合。因此,临床中应促进高危药品的合理摆放,并加强高危药品警示牌的管理,包括:①高危药品管理人员应将高危药品摆放于不易触碰的位置,并根据药品的药性等对药物进行分类摆放,同一类型的高危药品放置于同一个存储柜,并张贴警示标识。②加强高危药品警示牌管理,应于高危药品处张贴警示牌,标注药品的类型、名称、药性、禁忌证、不良反应等,尤其是利多卡因等不能直接静脉注射的药物,需要准确进行标识[7]。
我国大部分医院药房在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针对性提出以下措施,力求降低高危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包括:①完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西药房应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明确高危药品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对高危药品管理工作进行监察和评估;并完善高危药品的统计与整理归档工作,根据药品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用药禁忌等对高危药品目录加以完善[8]。②提高高危药品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高危药品管理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监管意识和责任意识,完善自身药品专业知识,掌握高危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并学会区分药品不良反应、药物副作用、医疗事故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应加大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力度,通过设置考核制度,不断提高高危药品管理工作效率,做到奖惩分明,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③加强用药监管。药剂科是医院用药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及时向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人员反馈药品监测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药品不良反应的警示工作,预防用药安全事件的发生[9]。本研究结果显示,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与霍结容[10]等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加大对于高危药品的管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