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艾灸在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2018-08-09刘超蕾
刘超蕾
(山东临沂高新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0 引言
脑卒中又可称之为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危害全世界人类的身心健康。本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而偏瘫则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1-2]。脑卒中后遗症导致的偏瘫致使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内容。我们中医科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运用艾灸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实施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60例观察对象均是我院中医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病人,其中观察组30例,男性 20例,女性 10例,年龄55~80岁,平均(70.4±2.6)岁,病程在5~32d,平均(11.1±3.7)d,均为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4~80岁,平均(71.2±2.4)岁,病程5~30d,平均(12.1±4.2)d,皆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脑卒中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发病2周内的患者主要给予包括抗凝、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神经、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纠正贫血及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综合措施;发病2周以上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及降脂药物口服以实施二级预防。同时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调节血压水平、降血脂、控血糖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艾灸治疗,取穴分别为,头:百会;躯干:风池、中脘;上肢: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下肢: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涌泉。每次每穴灸2壮,5d为1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d。
1.3 评价指标
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量表评定。
疗效判定[3]: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证候疗效根据疗效指数评定,基本痊愈:疗效指数≥91%;显效:疗效指数66%~90%;有效:疗效指数35%~65%;无效:疗效指数<35%。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针对不同数据分别实施χ2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n, %)
2.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分析
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分析(±s)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分析(±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
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s)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艾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方式之一,其临床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证实,其原理是通过燃烧的艾绒来熏灼人体的局部穴位,继而实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在本研究当中,我们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艾灸治疗,选择躯干、上肢及下肢的穴位同时进行艾灸,其效果在于推动相关经络的气血运行,尤其是阳明经脉的气血运行,使人体精微之气能够通过经络濡养局部肌肉、经脉,恢复肢体的活动能力,同时取头部穴位百会穴,实乃百会为诸阳交会之所,亦为督脉之穴位,灸此穴可畅通全身经络,濡养全身。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疗效、肢体功能恢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更为明显,充分证实了艾灸疗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现代研究表明,对局部穴位实施艾灸治疗,能够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温区,并且热能可沿经络进行传递,继而形成循经高温线[4-7]。同时,循经高温线上的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相对减少、能量代谢变得更为旺盛,且乙酰胆碱含量明显增加,继而引起血管的扩张,实现改善局部循环的目的[8-9]。亦有研究表明,艾灸能够协调局部肌肉运动、促进受损脑组织恢复、降低炎性反应及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0-12]。
总之,我们认为艾灸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最终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