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涂阳结核CT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8-08-09周世富周志辉
周世富,周志辉
(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海南 东方 572600)
0 引言
肺结核作为病发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源于分枝杆菌复合群,其可影响人体多个系统器官,临床中以肺部感染为主[1-2]。现阶段结核杆菌检验及迅速诊断方式仍然以痰涂片为主,其阳性检出率仅达50%左右[3]。故而本研究主要探讨涂阳结核CT影像学特征,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136例肺结核患者,将其分为涂阳结核(实验组)68例,涂阴结核(对照组)68例做对比研究,实验组男43例,女25例,年龄19~72岁,平均(23.4±4.3)岁;对照组男47例,女21例,年龄21~75岁,平均(24.1±2.5)岁;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做对比分析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测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16排CT,扫描层厚与扫描参数均为5mm(如有患者存在特殊情况,可使用2~3mm),图像重建矩阵为512×512。并进行CT后处理图像重建,且CT影像必须由两位及两位以上拥有丰富工作与阅读经验的医师判定,在意见充分统一后再依据每位患者CT图像特征进行详细记录[4]。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检出率及CT征象表现。检出内容主要包含树芽征、小叶中心结节、气道壁增厚、小叶样实变、淋巴结肿大。
1.4 统计学方法
在SPSS20.0统计软件中计算得出此次研究全部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检出效果情况
两组经过比较实验组检出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的征象表现情况
实验组68例患者肺下叶背段及肺上叶尖后段发现病灶区51例,占比75.00%;照组48例,占比 70.59%;(χ2=0.334,P=0.563),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多叶发现病灶区66例,占比97.06%;对照组64例,占比 94.12%(χ2=0.697,P=0.404),经过对比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经过统计实验组出现4种及以上肺结核CT征象为53例,占比77.94%;对照组出现4种以上为35例,占比51.47%(χ2=23.669,P=0.000),经过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从肺部存在结核分枝杆菌到最终发病过程十分缓慢,具有持续性发展特征,在病发初期该杆菌会直接引起人体肺部局部部位出现渗出、增殖及变质等病理情况[5]。在病发初期若未得到及时且高效的治疗,会直接导致在病发后期中性粒细胞受到存在于组织细胞以及血液单核细胞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同时分泌出透明质酸化干酪坏死物[6]。其人体支气管可传播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坏死物,进而完成传播,在其进入健康身体后会迅速地在其内部分散形成病灶区,形成虫蚀样坏死空洞,再经过肺部周围组织散播最终造成合并感染[7]。肺结核病理变化检测主要方式是通过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直接反映,在现阶段临床中检出率较高[8-9]。目前,随着各学者在临床中不断对肺结核检出的研究及探索,在活性肺结核CT征象中也取得巨大进步,大部分学者认为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以及空洞为肺结核主要CT影像表现,此结论主要是以涂阳结核CT影像学作为主要依据[10]。在本研究中对两组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及以上肺结核CT征象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主要病症表现检出率实验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因此表明肺结核CT征象在涂阳与涂阴方面存在较为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涂阳结核CT影像可以提升肺结核检出率,主要是以检出局部树芽征、淋巴结肿大等征象为主要依据,是检出肺结核疾病的重要参考CT征象,保障了临床检验中肺结核疾病检出率,具有重要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