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适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2018-08-09齐方国

中小学校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适性学校课程

□ 齐方国

持续的、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化,促进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建设,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近年来东营区第三中学 (系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紧紧围绕 “崇德尚文”办学理念,大力营建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发展为本的适性教育生活,朝向关键能力建构实施 “适性课程”,从而将适性教育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行为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高效的内涵发展之路。

所谓 “适性课程”,是基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重塑学校教育生活的基础上,向受教育者提供顺应其个性特质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其快乐学习,主动开发个人潜能,努力实现自我。它是一种融合团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 “个别化教学”“个性化教育”,主要由基础性课程、适性特色课程、适性生本课程三大类构成;其行动要义是:尊重差异,尊重规律,根据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且这些行为贯穿于学习动机 (需求)的产生、学习目标、进度、方法、内容的选择、手段和工具等的实施过程中,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一、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背景

(一)实践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学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作为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标杆和旗帜,核心素养涵盖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股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源动力。它激发我们不断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教育必须在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的实践逻辑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试图探索一种既让教育适合学生,又让学生适合教育的崭新路径。

现有教育对学生提升学习内在动机,培养学习自主能力,进而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培育有所忽略,学生还远远不能成为学习动机明确、心智高度成熟、具备社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满自信的适性学习者。而适性教育能使拥有不同特性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学习,这不但符合教育公平正义的现代理念,而且能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中提升教育品质,使受教育者获得后续发展的能力,这无疑较之只关注阶段性教育成果的教育行为更具深远的意义。

课程与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两大关键要素。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课程与教师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所以,如何在结合校情、学情和教情,开发实施适性课程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师作为核心因素,激励教师充分发挥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努力把自身专业发展与适性课程发展相结合,在有效提高自身课程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专业化发展,一直是我们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背景

正是基于以上认知和考量,我们确定以下研究的问题及行动方向:

学生层面:如何在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我校学生的学习力参差不齐,学习品质各不相同,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又差异巨大,不同学生的自身需要千差万别,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少之又少,为此必须把开发实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适性课程提上日程。因为,只有探寻有效整合研究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适性教育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先进、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及评价反馈机制,才能切实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层面:如何实现适性课程开发实施与教师专业的协同发展?教师、课程、学生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既相互作用又互相联系,是一个整体的 “学校教育运行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适性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要强化适性课程的推进,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而教师的素质水平是这一链条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在重视外培内练的同时,更注重其内部动因的激发,所以将教师发展嵌入课程与教学中,是促进“学校教育运行系统”科学、和谐、高效发力的重要能源。

学校特色培育层面: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校情又能提升办学质量的特色品牌发展道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盼,无疑对学校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能否探索构建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适性课程,如何建立科学有序、充满人文的适性管理文化,如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逐步形成新的适性教育发展路径,以实际行动解决这些问题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二、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及措施

(一)主要过程

我们在对教师、学生素质及其发展需求进行全面调查梳理的基础上,确立以 “适性教育”为素质教育校本行动方向,以建构 “适性课程”、打造 “适性课堂”为突破口,以培养 “适性教师”为保障,以促进学生适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适性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校情学情设计实施方案,系统地全方位推进适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步探索实践阶段 (2013年5月—2014年6月):首先,成立区三中适性课程研发领导小组和具体实施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科学规划适性课程的建构与实践。其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用先进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 “适性课程”建构实施中历练教师;借此启动名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梯级培养工程,构建起 “明师—骨干教师—名师—首席教师”四级教师梯级培养平台,根据教师自愿与专家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在给每位教师专业素养 “把脉”的基础上,确定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梯次推进、动态评价,构筑起协同推进的层级培训体系;创新课程理论学习与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研修学习相结合、磨课与送课相结合的名师培养路径,通过适性课程研发、远程研修、外出学习、专家引领、教师课程素养大赛、教师通用基本功大赛等多种方式,辅以群体的整体推进培训和个体个别提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师梯级发展有效嵌入适性课程的研发。目前,全校有省、市、区级教学能手、名师达166人,名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6.77%。最后,根据学校实际,以满足学生多样性、差异性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资源,初步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适性课程菜单,为学生的适性发展奠定一定基础,也为学校特色发展、品牌发展提供一定支撑。

有效实施阶段 (2014年7月—2016年7月):全面开展 “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适性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实践,本着立足基础、重视发展、关注卓越的原则,构建适性课程实践体系,自主选课,打乱班级、走班上课。努力在“适性课程”中彰显教育的生活化特质,引领受教育者去探索、体验、感悟。比如学校开发实施的“适性德育”课程,切实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年级列出德育目标,从而实现习惯养成和道德培养的梯级递进发展,全面落实生活化、细节化德育;通过养成教育、阅读、写字考级工程、课间静思、学生讲堂,以及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与日常生活、学习细节融为一体。学生则依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自行制订班规;推行班级自治,级部自治,构建学生自主教育机制,实现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与班级、学校管理目标的内在统一;成立学生自我发展中心,通过学生独立创办校刊,自主开展 “国学达人”挑战赛、“区三中好声音”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差异,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出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这样的课程才是真正 “适性”的、真实发生的学习生活。

深入推进及成果推广阶段(2016年 7月—2018年 5月):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演练磨合、总结提升,加之一系列创新举措及时跟进,学校完善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组织机构,建立校本课程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自主研发《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适性课程开发及实施》行动范式与活动载体。2016年7月,《现代教育》发表《实践探索:适性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章;2017年6月,《九年一贯制学校适性课程建构》获山东省首届课程整合优秀案例一等奖;2017年7月,标志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专著 《适性教育的校本行动研究》,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2018年4月,《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适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荣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主要措施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路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爱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既是适应人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以 “育人为本”的实践目标的体现。我校在实施 “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适性课程开发及实施”项目时,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学习先进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经验的基础上,以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为研究路径,使研究与实践方向更明确,实施过程的针对性更强,从而保证研究与实践结果的有用、有效。

二是理论先导,研究引导。注重以课程改革最新理论为支撑,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要素研究和结构研究相结合为研究原则,采用行动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强化研究与实践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通过加强适性课程课内外教与学的有效链接,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转型与升级。

三是专家引领,着力实践。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与实践,我校采取 “三线一点”“内外引领”来提升研究水平。“三线”即教科研处、教务处、教研组三条引领线;“一点”即骨干教师带头并作出示范。所谓 “内外引领”,一方面通过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路,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和实践力;另一方面邀请十几位省内外课程研究专家组成指导团队,通过专题报告、线上辅导、实地诊断等形式,时刻把握调整研究与实践方向,对成果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提升成果的应用推广价值。

四是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只有建立科学有序、充满人文的适性管理文化,确立符合校情学情、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的发展战略,才能推进适性课程建构实施,铸造形成学校的发展亮点。为此,我们构建形成 《区三中适性课程项目化管理的责任框架》,并建立系列保障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运行制度与评价管理办法,激励教师 “做实基础型课程,做强适性特色课程、做好适性生本课程”,为适性课程研发及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

三、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做法及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对教育回归原点的一种呼唤及要求,必须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教育公平性的原则和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要求,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适性课程体系开发框架研究

我校适性课程包含基础型课程、适性生本课程、适性特色课程三个层面。其中, “适性课程”既是我校落实办学理念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科学发展、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课程资源的现状,自主开发许多富有特色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适性生本课程”。比如,整合一二年级语文、数学课程,开发 《快乐阅读》《围棋与数学思维》课程;根据六七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整合语文、英语课程,开发 《远风》《英语快乐阅读1+3》课程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适性发展平台,满足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适性大课堂”,逐步实现 “适性育人”的目标。

(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彰显学校特色的适性课程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适性课程体系框架图

我校着力构建以选修课程、万象讲堂、阅读写字为主体的 “乐学”适性课程超市,重点打造出阅读书写、戏曲曲艺、足球篮球、手工陶艺等八大类适性特色课程,将阅读、书写、京剧、陶艺等55个门类的适性课程摆上 “超市货架”,为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列出不少于10个门类的适性选修课程菜单,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每周五下午为适性课程超市活动时间,学生打乱班级,自主选课,走班上课。依托适性课程超市,学校组建梅韵兰质京剧社团、话剧社团、国学唱诵团、舞蹈社团、器乐社团、篮球社团、足球社团等40余个学生社团。启动了阅读、写字考级工程、三人制篮球联赛、七人制足球联赛、三中好声音、校园吉尼斯等活动,实现学生活动社团化,强化学生个体差异的适性体验。我校继2016年2名同学入选 “全国少儿梨园十佳”之后,2017年又有一名学生在第21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中荣获金奖,这是适性课程实施的又一大成果,也是吕剧的故乡东营区建区以来诞生的首个 “小梅花”金奖得主。2017年在东营市中小学 “阳光体育杯”校园足球联赛中,我校中学和小学女足又都以全胜战绩问鼎冠军,这两只球队已连续四年荣获全市中小学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各类适性课程结出累累硕果,山东省教育厅将我校确定为山东省课程资源开发实验基地,被山东省教科院遴选为教师发展研修基地。

(三)重点加强适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实施

我校把开发实施适性德育课程,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关键要素。针对大部分家长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但不懂家庭教育的实际,我们开发实施 “学生入校,家长入学”的 《家庭教育》课程,并开发 《为了孩子》《爱心引路,润物无声》等适性课程校本教材,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校本载体。由于我校教师育德能力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双提升,成功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被全国妇联授予 “全国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四)构建形成适性课程项目化管理框架结构

学校课程管理是课程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它对于课程的成功实施、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课程适应性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协调起来,才有可能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换言之,课程管理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基于此,我们构建形成 《区三中适性课程项目化管理的责任框架》,如下图:

四、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成效及反思

(一) 成效

“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适性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与实践,为学校发展带来三大变化。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适性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校育人生态得到改造与重建。

适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尤其是适性课程开发实施下的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情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素质,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的环境已突破课堂,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是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思维对话,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学习力和发展力。

校长悟道

教育不应当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它的宗旨和使命应当是引导和教会人们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贵的生活,追求有质量的生活,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里所谈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等。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将人训练成为工具或机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如果教育背离了这样的目的、宗旨和使命,就意味着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刘长铭 (北京四中原校长)

什么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借鉴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我认为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职业品格与专业能力。如果用关键词语的方式呈现我的认识,那么以下一些词语必不可少:热爱学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导学科学习的能力、跨领域的学科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等等。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 “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

——李明新 (北京小学校长)

适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能有效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学习观、学生观的转变。其一,教师通过参与适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感受到适性教育的魅力,意识到适性教育对促进教学方式改变的重要性,教师的课堂教学由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到以培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重,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其二,有效提高教师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参与适性课程的研发,实现与课程、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愿景。促使教师注重研究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适性教育环境。适性课程的研发设施,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使教师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研究者。

(二) 反思

在研究与实践适性课程的过程中,也让我们产生许多困惑,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难以根除,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要求与日俱增……这一切都为大力开发实施适性课程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真正建构起独具特色、凸显魅力的适性课程及其实践体系,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我们深知,深处一个文化更加多元、社会日趋多变、人类文明成果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一学多效、一效多用”的更加聪明的学习,必将是目前乃至将来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而适性课程的开发实施,必然呈现融合教育与生活、科技与人文、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多个维度,成为促使我们快速告别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样式。

我们坚信,教育即适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多元性,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前提和目的。适性课程的科学开发及高效实施,将是我校今后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重点突破口,更是有效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载体。因此,我们有理由让教育界同仁听到我们勇力改革的声音,课程与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适性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学校教育空间设计的三个关注维度——以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的物理课堂需要“三原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