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建立和利用
2018-08-08吴娟
吴 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江苏 南京)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化学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NLP发现人类的沟通模式即人类与外界的联系有三种基本方法,即 Visual(视觉型)、Auditory(听觉型)、Kinesthetic(触觉型)。任何人感知外界都是在这三种方式中不断“游走”,但是都会有一个“优先采用方式”。当采用相同“优先方式”的人在一起,从而会感觉到有共同的语言,故此比较能够乐意接受他的建议和意见。由此,笔者想到学生的认知类型方式不可能每个人都相同,他们有自己比较优先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有属于自己的认知方式。那我们如何利用他们的认知特点呢?因而思考我们该如何利用其特点来提升化学知识点的认知呢?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表达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那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化学知识中的各级主题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层级的关系表现出来,把化学知识点的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从而将思维形象化。
二、思维导图在化学复习课堂中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校的学习课堂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那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呢?如何将知识内化,从而可以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呢?
对于刚接触到化学的学生来说,尤其对于那些没有深得要领的学生来说,化学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方程式没有规律,还有各种反应的现象也不知如何下手,很多学生说化学太过于“杂”而“乱”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去主动探索和整理,习惯学习别人整理好的知识(章节后的知识网络图),只要把重点知识记下就可以了,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也使得学生在现有的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只能简单地去记忆和背诵,完全缺乏自我总结的梳理和整合的过程。教师应当由课程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转变自我的学习方式,将被动机械的学习变成主动有趣的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将传统的传授知识内化为自我的知识,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记忆方式的不同,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三、思维导图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建立和利用
初三化学的思维导图构建一般都放在复习课中,不限定形式,由学生将重要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构建整理出如下概念图:
酸碱化学性质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从而将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整理,并且每部分配有专门的巩固习题。
四、反思
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尤其是化学复习课中的建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绘制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在绘制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效率,对于知识点的梳理和查漏补缺也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于自我构建的知识网络图,增强了知识点的记忆,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将传统的知识进行自我内化,从而能够对知识点有整体的理解和认识。思维导图使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了一个引导者,将教与学有效融合成为一种更加自发和自我的方式。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使得化学学习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