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粘度与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对比
2018-08-08仲爱国
仲爱国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经皮椎体形成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因其创口微小、康复迅速、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首选治疗方案[1],但是早期使用的低黏度骨水泥易于导致高压力下骨水泥渗漏。本次试验探讨高黏度骨水泥PVP手术对OVCF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2017年我院收治的OVCF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2组:组(1)为中黏度骨水泥(常规骨水泥)注入,组(2)为高黏度骨水泥注入。入选标准:(1)年龄≥55 岁;(2)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查T≤-2.5的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3)无肿瘤、感染等其他重大疾病;(4)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较差者;(5)对实验具体安排知情并同意者;(6)配合手术后随访者。骨折椎体主要分布于T5-L4之间,集中于腰椎段。
1.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确定椎弓根弓体表投影。2%Lidocaine局部麻醉,利用小型手术尖刀形成纵向小切口,斜面穿刺单侧椎弓根,刺针尖部定位椎弓根外沿,刺透骨面,调整方向于终板,穿入至椎体前1/3处并位于椎体中线。定位穿刺针后,拔出针芯,组(1)和组(2)患者分别将中黏度骨水泥、高黏度骨水泥注入针筒内,连接压力泵,将骨水泥缓慢注入椎体,实时观察水泥注入情况,调整穿刺针方向和位置,当填充满意后(胸椎3-6 ml,腰椎3 ml之内),停止注射,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退出穿刺针,包扎伤口。术后12 h内心电监护,卧床1 d以上,佩戴助力器可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水泥渗漏比例,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改善情况。计算骨折压缩改善程度,算法为(术后病椎前缘高度-术前/正常值×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使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术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和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中黏度骨水泥与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患者手术期间参数比较
2.3 术后VAS、ODI比较 两组术后VAS、ODI均与术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 中黏度骨水泥组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显著高于高粘度骨水泥组(P<0.05),见表4。
3 讨论
PVP主要依赖于影像设备,在影像设备的检测下,经皮穿刺椎弓根建立窗口通道[2]。最初,医生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但渗漏率较高[3]。由于骨水泥黏度是骨水泥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加骨水泥黏度成为此项技术的突破口之一。为此,国外研究者研制出了高黏度骨水泥以及一系列的注射器械等,可应用于临床。高黏度骨水泥没有传统PMMA骨水泥所有的液态期,瞬间可到达高黏度、具有可注射时间长、聚合温度低等优点,相关的液压推进装置也可用于辅助缓慢注射骨水泥[4]。本次试验探究与常规骨水泥有一定性质差异的高黏度骨水泥是否更有利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结果发现,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来讲,高黏度骨水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透率,对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临床意义。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实验还存在一定不足,仅能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大样本临床试验、临床相关指标检测及作用机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表3 中黏度骨水泥与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患者VAS、ODI评分比较
表4 中黏度骨水泥与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患者水泥渗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