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注入量的高黏度骨水泥PV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2018-08-08秦洪梅

颈腰痛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伤椎前缘低剂量

秦洪梅

(河北省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总医院骨一科,邯郸 05610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脊柱创伤,随着骨水泥填充技术的兴起,PVP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其创伤小,且可即刻强化伤椎,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相关并发症[1]。但传统的骨水泥渗漏率较高,文献报道在20%-45%之间[2],有导致脊髓、神经根损伤,甚至肺栓塞的可能[3]。为此,高黏度骨水泥得以应用于临床,其具有瞬间高黏度、聚合温度低、可注射时间长的物理特性,显著改善了骨水泥的聚合热反应,并降低了渗漏的发生率[4]。目前关于高黏度骨水泥在PVP手术治疗OVCF患者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关于其注入量,尚无统一观点。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07-2015-07行高黏度骨水泥PVP技术治疗的160例OVCF患者,依据骨水泥注入量的不同,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并进行组间的疗效比较,以探讨最佳的注入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上,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T值在-2.5以下,有明确的骨质疏松者;(2)有持续性腰背痛和伤椎棘突叩击痛,经X线、CT等检查,确诊有胸腰段的单椎体压缩性骨折;(3)患者无明显的神经根受损或脊髓受伤相关症状和体征;(4)其伤椎后壁完整,非重度压缩性骨折者(椎体塌陷程度<70%)。

排除标准:(1)椎体后缘不完整,或骨折线越过椎体后缘者;(2)伴有脊柱结核、肿瘤,或椎管狭窄等病变者;(3)有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等表现者;(4)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内科病症,不能耐受手术者;(5)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一般资料 依据上述选择标准,共纳入2012-07-2015-07行高黏度骨水泥PVP技术治疗的160例OVCF患者,依据其骨水泥注入量的不同,将其分为低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为3.0 ml以下)、中剂量组(3.0-5.0 ml)和高剂量组(5.0-7.0 ml),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椎分布和椎体塌陷程度等术前相关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OVCF患者的术前相关资料对比

1.3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胸腰椎处于过伸体位,经C臂机术前透视定位,行局部麻醉后,采用双侧PVP手术,先从压缩较严重的一侧进针。于正位椎弓根的外上方,即左侧10点钟、右侧2点钟位置,呈15°角穿刺进入,透视见穿刺针越过椎弓根达椎体前1/3后,确认位置无误,拔出针芯,将调制好的高黏度骨水泥(德国PALACOS R+G型高黏度骨水泥),由专用注射器和配套用推泵注入伤椎。三组的骨水泥注入量不同,其中低剂量组注入3.0 ml以下,中剂量组为3.0-5.0 ml,高剂量组则注入5.0-7.0 ml。骨水泥注入过程中,以C臂机透视进行密切监视,若出现椎体后缘的渗漏迹象或骨水泥已填充满意,应立即停止注射。待骨水泥凝固后,缓缓拔出穿刺针。

1.4 疗效观察 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并进行以下指标的观察和组间比较:(1)疼痛改善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术前、术后 7 d、12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估;(2)伤椎功能改善程度:亦于术前、术后7 d、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3)伤椎矫正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进行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测量;其中,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上、下相邻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100%。(4)并发症情况:统计三组患者术后的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的两两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之间比较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内、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低剂量组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2.7±0.3)ml、中剂量组为(4.1±0.6)ml、高剂量组为(5.4±0.3)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6-27个月的随访,平均22.6个月。

2.1 VAS评分和ODI指数对比

3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如表2-3所示,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7 d、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3组OVCF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比较(±s)

表2 3组OVCF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比较(±s)

注:与术前相比,#P<0.05;3 组之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7 d 术后1年 末次随访低剂量组 51 7.6±1.8 2.6±1.2# 2.1±0.6# 1.7±0.3#中剂量组 63 7.4±1.6 2.5±1.3# 2.0±0.4# 1.6±0.4#高剂量组 46 8.0±0.5 2.5±0.8# 1.9±0.5# 1.4±0.3#

表3 3组OVCF患者手术前后的ODI指数比较(%,±s)

表3 3组OVCF患者手术前后的ODI指数比较(%,±s)

注:与术前相比,#P<0.05;3 组之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7 d 术后1年 末次随访低剂量组 51 63.7±14.1 38.2±5.9# 27.1±4.3# 24.6±3.8#中剂量组 63 65.8±16.3 36.7±6.1# 25.8±4.1# 23.1±4.6#高剂量组 46 65.4±14.4 36.8±6.7# 25.4±3.9# 22.9±5.1#

2.2 伤椎矫正情况对比

三组患者手术后,其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提示均达到良好的矫正效果。但组间比较,两项指标在三组之间的矫正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结果见表4-5所示。

表4 3组OVCF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s)

表4 3组OVCF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s)

注:与术前相比,*P<0.05;#3 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月 末次随访低剂量组 51 62.5±20.7 77.3±16.4*# 75.2±12.4*# 74.6±10.8*#中剂量组 63 63.8±19.6 84.5±19.8*# 83.6±19.3*# 82.7±15.6*#高剂量组 46 61.4±19.8 89.2±15.4*# 88.7±14.2*# 86.4±14.2*#

表5 3组OVCF患者手术前后的后凸Cobb角比较(°,±s)

表5 3组OVCF患者手术前后的后凸Cobb角比较(°,±s)

注:与术前相比,*P<0.05;#3 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月 末次随访低剂量组 51 16.8±7.2 12.6±5.4*# 12.9±5.7*# 12.9±6.1*#中剂量组 63 16.9±6.7 11.8±5.3*# 12.0±5.6*# 12.1±5.3*#高剂量组 46 16.4±6.1 10.9±6.1*# 11.3±6.4*# 11.4±5.1*#

2.3 骨水泥渗漏情况对比

3组患者术后共2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引起肺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未予特殊处理。其中低剂量组发生4例(7.8%),中剂量组10例(15.9%),高剂量组12例(26.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结果见表6所示。

3 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发展,PVP技术以其创伤小、快速镇痛等优势,得以在OVCF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但骨水泥渗漏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20%-45%之间[2],若骨水泥渗漏至血管或椎管内,可引起脊髓、神经根损伤甚至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着骨水泥注射技术的不断改良,新型骨水泥材料开始应用于临床中,尤以高黏度骨水泥为代表,其具有聚合温度低、注射时间长、瞬间高黏度的物理特性,可显著降低骨水泥注入椎体后造成的聚合热效应,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显著提高了PVP技术的安全性。

但目前,关于高黏度骨水泥的填充剂量,目前尚有较大的争议。罗兴良等[5]研究认为,当采用PKP技术治疗OVCF时,骨水泥的注入量与疗效之间无明显关系,注入小剂量骨水泥也可取得较好疗效。而胡永军等[6]则回顾性分析了PVP治疗的200例(256椎)OVCF患者,他们认为PVP的止痛效果与骨水泥注入量之间无明显关系,而术后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则与其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探讨高黏度骨水泥的最佳注入剂量,本研究进行了分组对照分析,术中骨水泥注入的无论是高、中、低剂量,三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三组术后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与后凸Cobb角亦有显著纠正(P<0.05),但组间则呈现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提示高剂量骨水泥注射可获得更好的伤椎矫正效果;而骨水泥渗漏方面,其中低剂量组发生4例(7.8%),中剂量组 10例(15.9%),高剂量组12例(26.1%),三组间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骨水泥的注入量越低,则骨水泥渗漏率越低,低剂量组在安全性方面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PVP手术中无论是注入高、中、低剂量的骨水泥,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高剂量骨水泥注入后,伤椎的矫形效果更佳,但渗漏率较高的问题应引起临床重视;低剂量注入则可显著减少骨水泥的渗漏率,安全性高,各自有其优势。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实际骨折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猜你喜欢

伤椎前缘低剂量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经皮伤椎强化联合经皮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跨伤椎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