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与Quadrant通道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2018-08-08张晓明刘长春陈俊蒲志坤蒲文川
张晓明,刘长春,陈俊,蒲志坤,蒲文川
(四川省通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 通江 6367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亦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1],开放髓核摘除手术虽然可获得良好的椎间盘减压效果,但手术创伤大,不利于患者的尽早康复[2]。近年来,微创手术已成为LDH的首选治疗方案,如经皮椎间孔镜和Quatrant可扩张通道下的微创术式等[3],但目前,关于椎间孔镜技术与Quatrant通道下微创手术的优劣对比则鲜见报道。本研究自2014-09-2015-09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对比研究,对纳入的80例LDH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Quadrant微创通道技术的疗效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选择
纳入标准:①患者有明确的腰痛或伴下肢根性痛,经CT、MRI检查提示有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且其突出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吻合,予以确诊为LDH者;②术前已接受严格的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宣告无效者;③知情并同意者。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腰椎外伤或手术史,或存在腰椎感染、结核、肿瘤者;②拟手术节段合并有腰椎不稳或滑脱,符合脊柱融合指征者;③L5-S1突出伴髂嵴过高,导致椎间孔镜进针操作困难者。剔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术后失访者;③术后随访期间,再发腰椎外伤或感染等意外,非手术或原有疾病导致腰腿痛痛者。
1.2 一般资料
于2014-07-2015-09纳入80例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Quadrant通道技术治疗;B组4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节段等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条件(表1)。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表1 两组LDH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
1.3 手术方法
A组:均予以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经C臂机进行透视确定手术间隙后,作旁正中切口2.5 cm,钝性分离骶棘肌并逐级置入扩张管,建立工作通道。良好暴露手术间隙,以枪钳咬除椎板、黄韧带开窗,敞开侧隐窝,将神经根与硬膜囊暴露清晰,牵开神经根,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待神经根松解良好、神经根管通畅后,冲洗术野,缝合切口,术毕。
B组: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患者俯卧,经C臂机透视确认手术节段、标记穿刺点的皮肤定位后,经侧后方入路置入穿刺针(L3-4突出选取棘突中线旁开8-10 cm处;L4-5与L5-S1节段选取棘突旁开12-14 cm处作为穿刺点)。穿刺针经椎间孔进入椎间盘内,经透视确认其位置良好后,沿导针作0.8 cm左右切口,并置入逐级扩张导管,建立工作套管,透视确认工作套管的位置与深度正确后,进行椎间盘的造影染色,并连接孔镜系统,将术野周围组织清理干净后,以微型钳取出染色的突出髓核组织,并将碎屑清理干净,对神经根与硬膜囊彻底减压,见神经根松弛、硬膜囊恢复搏动后,冲洗术区,缝合切口,术毕。术中注意与患者密切沟通,询问其疼痛变化情况,若有异常变化则立即停止手术并排查原因,避免误伤神经根。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的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和末次随访时的疗效评估情况。其中,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疗效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具体内容参考文献[4]。
1.5 数据处理
经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21-27个月、平均24.3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剔除者。其中A组发生硬膜撕裂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B组发生下肢感觉异常2例,上述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康复。
2.1 围手术期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较为相近(P>0.05);但与B组相比,A组切口较长,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亦较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LDH患者行不同术式的围手术期对比
2.2 VAS评分和ODI指数
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A组术后7 d和1个月时的腰痛VAS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的其他项目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LDH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指数对比
2.3 疗效比较
于末次随访期间,对两组进行MacNab疗效评价,其中A组优良率为95%,1例为可、1例为差;B组优良率为87.5%,3例为可,2例为差。两组疗效为差的3例中,1例经保守治疗、2例经再次翻修手术后好转。组间对比,虽然A组优良率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保守治疗失败的LDH患者,手术是最终的解决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该病的手术方式也经历了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微创髓核摘除术的发展历程[5]。其中,微创手术目前以可扩张通道和脊柱内镜这两种方式为主。前者以Quadrant微创通道为代表,该技术是基于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改良而来,仅需作2.5 cm小切口,逐级插入扩张导管并建立工作通道,在直视下进行髓核摘除,该技术有以下特点:①直视下手术,避免了镜下手术的手眼分离操作,术野清晰,同时手术安全性高;②与孔镜技术相比,其操作与传统开放术式有一定的相似性,易于学习掌握;③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延长切口、扩张撑开工作通道,增加了手术的灵活性和适用范围[6]。本研究中,A组40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技术进行髓核摘除,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达到95%,且术后7 d、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与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证实了该术式的可靠疗效。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目前最新的脊柱微创术式,具有以下明显优势:①与传统的后正中或旁正中入路相比,其通过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建立工作通道,仅需0.8 cm的微创切口即可,并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创伤;②通过椎间孔入路进行髓核摘除,增加了穿刺针与神经根的距离,且术中局部麻醉即可操作,通过与患者的密切交流,可尽早发现和避免神经根误伤事件[7];而与之相比,Quadrant通道技术仍需要将神经根牵拉后才能显露突出髓核,有导致硬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之虞(A组术中即发生硬膜撕裂1例)。③孔镜技术有效保留了黄韧带与椎管内结构,从而减少术后瘢痕形成,即使首次手术失败,较好地避免了术后瘢痕组织增加再次翻修手术难度的问题[8]。而与之相比,Quadrant术后可形成较明显的瘢痕组织,甚至引起神经根和硬膜粘连等问题。
本研究中,B组40例患者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与A组相比,虽然两组总体疗效相近,但其切口长度更小,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在术后7 d和1个月时,腰痛VAS评分亦显著低于A组(P<0.05)。结果证实,在疗效可靠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创伤更小,术后早期腰痛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且更有利于术后的尽早康复。但同时应注意:椎间孔镜技术的适应证较窄,对于部分中央型椎管狭窄患者,以及小关节增生内聚严重者,纤维环钙化明显者,该技术应用受限[9],更适宜选择Quadrant通道下手术;另外,孔镜技术为手眼分离操作,其学习曲线陡峭[10],不利于快速学习掌握,于临床推广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