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农业供给侧结构:问题、原因及改革建议

2018-08-08刘仲芸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农副产品陕西省陕西

刘仲芸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 710061)

一、政府文件、文献简述与相关启示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等方面,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建设的方向和内容进行了明确指示[1]。在陕西第十二届人代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陕西省省长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苹果品种结构、扩大猕猴桃、核桃等种植规模、推进茶叶标准化种植、建设一批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陕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工作目标与任务[2]。陈锡文认为,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3]。孔祥智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4]。

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对本文启示:第一,相关文件和理论研究成果在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改善农副产品的质量与特色、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部署,本文将依据这些既定方向和范围,针对陕西情况进行研究。第二,理论界对农业供给侧结构的研究,基本都属于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的研究,针对陕西情况的研究很少。本文将从陕西农业供给侧的品种结构、技术结构、质量结构、产业结构(产业融合)等方面,对其现状、问题、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改善和优化陕西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建议。

二、陕西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陕西具有代表性的农副产品供给侧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小麦是陕西省主要粮食产品之一,但是,陕西优质的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品种少,绝大部分是普通中筋小麦。目前,我国对强筋小麦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大,收购和销售价格高。但陕西省绝大部分小麦种植户却不敢种植强筋小麦,主要原因有:一是强筋小麦对土壤、施肥、水分、农药等田间管理水平要求很高,不敢种;二是陕西省由于种植户少、面积小、地域分散,成本高、总产量低,没市场竞争优势,大型加工企业不愿意收购,形成“卖难”问题。因此,呈现出眼看着小麦有赚钱的机会却抓不到手的现象。

陕西虽然是苹果生产大省,但却不是苹果生产强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陕西苹果生产效率较低,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苹果平均单产为19.5~30t/hm2左右,中国苹果平均单产为17.7t/hm2左右,而陕西黄土高原上苹果种植集中产区的平均单产只有16.5t/hm2左右。二是苹果优质产品率不高,目前陕西建绿色果品认证基地300万亩,仅占种植总面积的27%,有机苹果基地200万亩,仅占种植总面积的18%。三是后续深加工能力不强。发达国家苹果采摘之后的商品化处理率几乎为100%,而陕西省果品采摘后的商品化处理率不足10%。

陕南的茶叶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陕南茶叶生长期较长,成品茶色绿、味浓、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是陕西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但是,陕西茶叶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省茶园面积约为216万亩左右,但无公害茶园面积只有8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只有63.5万亩,分别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39.3%和29.4%,全国这两项的指标分别为62.2%和56.1%。二是陕西省茶园亩均单产约为34.37公斤,而全国平均亩产约为54.57公斤。三是陕西茶叶的品牌杂、知名度不高、特色品牌很少。四是陕西规模化的大型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少,春季茶利用率高,但对夏秋季茶叶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率不足。

陕南的中草药种植与生产,是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农副产品之一。目前,陕南种植的中草药品种有几十个品种,种植面积达300万亩左右。但是,采取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方法的只有约60万亩,仅占全部种植面积的20%。造成的后果是,产品档次低,重金属含量超标,品种退化,质量达不到要求等。

(二)陕西农副产品供给侧在技术结构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指标方面,黑龙江为87%,陕西省为58.5%。在单个农业劳动力的平均耕地面积指标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7亩,陕西省的平均水平为5.3亩。在粮食作物平均每亩单产的投入产出比指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393公斤,陕西省平均水平为261公斤。从肉牛和肉羊的规模化养殖比例指标看,全国平均水平为43%和55%,陕西省平均水平为18.5%和48.9%。

在栽培与田间管理技术水平方面,目前陕西粮食生产农户普遍使用落后的传统种植方式,大多数亩产在500~800斤之间,投入产出比不高。陕西省苹果生产采取矮砧栽培技术的果园仅占果园总面积的7%左右。发达国家在果树的全套田间管理和生产作业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但是陕西在果园在田间管理等方面,基本上仍然是落后的人工操作。

陕西农产品的绿色化生产水平方面,化肥的施用量指标,发达国家为每亩15公斤,中国平均每亩为32公斤,而陕西省却高达56公斤。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发生显性或潜性污染,严重影响了陕西农副产品的产出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陕西农副产品供给侧结构在适应市场需求侧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现将2013—2015年,陕西农副产品的生产供给侧结构的平均增长率数据列出(具体数据和计算过程略):粮食(万吨)0.3%、小麦(万吨)5.5%、稻谷(万吨)0.3%、玉米(万吨)-3%、水果(万吨)3.1%、苹果(万吨)3.2%、茶叶(吨)10.5%。再将陕西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侧结构的平均增长率数据列出:面粉(公斤)1.3%、大米(公斤)0%、薯类(公斤)6.1%、食用植物油(公斤)2.4%、鲜菜(公斤)0.9%、猪肉(公斤)3.3%、鲜蛋(公斤)9%、鲜奶(公斤)4.4%、水果(公斤)3%、茶叶(公斤)0%。再将计算出的陕西农副产品市场需求侧和供给侧双方主要品种在结构方面的增长率,在下表中进行对比分析。

需求双方在品种结构增长率方面的对比

上述数据表明,近年来,陕西农副产品供给侧在品种结构方面的增长速度,全面超过了市场需求侧相同品种结构的增长速度。目前,陕西农副产品的供给侧在品种结构方面,总体上处在供过于需的状态中。

那么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环境下,陕西农业供给侧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能否在其他省份消化?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全国居民人均对主要农副产品需求的增长率,比陕西的数据还要低。因此,陕西农副产品卖向全国的市场空间十分狭小。具体数据为:2013—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增长率:粮食(公斤)-3%、谷物(公斤)-4%、薯类(公斤)1%、食用油(公斤)0%、鲜菜(公斤)0%、猪肉(公斤)0.5%、鲜蛋(公斤)5%、鲜奶(公斤)1.1%。

三、陕西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问题的根源与改革建议

(一)陕西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问题的根源

1.科学技术对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与提升的作用力度弱小。上述陕西省农业生产呈现出的这些问题,都不是由于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不愿生产,使得供给侧结构出现缺失而导致的问题,而是由于包括品种创新技术、土壤改善技术、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深加工技术等在内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不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提升的作用力度不够,而使质量结构、技术结构、品种结构等达不到要求,从而导致诸多问题。

2.指导和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农业服务的机构不到位、不完善。陕西当前的为农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比较杂乱。虽然目前已经有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服务、农村气象服务组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这些组织绝大多数都是局部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这种状况,使得大量的分散农户、甚至种植和养殖大户,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得不到普遍的、及时的、常态化的指导,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在陕西的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3.农业生产的适种性区域化、功能化的总体规划与布局不到位。陕西省自然环境复杂,农业生态条件多样,仅土壤类型就多达22大类,50个亚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但从陕西全境的农业土地宏观总体布局层面看,仍然缺少权威性、全局性的总体指导性布局规划,使得许多地区的地方政府、农村、农民在选择或者调整生产经营种类方面的农业自然和生态条件依据不足,使得陕西在农产品种类结构的地区布局方面仍然存在“杂、散、小”等问题,难以从全局层面改善和提升陕西农副产品的种植结构布局水平。

4.引领和激励农业供给侧结构进行深度创新的机制力量不够,一方面造成一些涉及农村农业开发的项目总是处在“一事一办”的不规范状态中,办事难效率低;另一方面造成引领和激励农村能人、社会资本、企业、人才进入农村农业领域进行创业和发展的吸引力不足。

(二)改革建议

1.构建完善的为农科技服务体系。从机构设置与布局、服务内容与标准、人员构成、经费与报酬、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整合、创新、构建与完善,构建一套直接面向陕西全省农业农村农户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学习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体系化、标准化、高效率、覆盖面广的为农科技服务机构体系。

2.探索和创立“职业新农民”制度。在陕西探索和创立“职业农民制度”是改变和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方法:一是探索和构建一套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并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实践和考核制度,对符合标准的人员颁发“职业农民证书”。二是除了本土的农民之外,受过正规农业高等院校教育的毕业生、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技术专业人员、城市中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等,只要符合或者拿到“职业农民证书”的人员,均可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三是构建一套鼓励制度,规定有“职业农民证书”的人员,可以在承包土地、获取流转土地经营权、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规范化的制度性支持与优惠。

3.做好陕西全省农业生产的适种性区域化、功能化的总体规划。“区域化”就是对陕西全省不同地区农业用地的农业自然与生态条件,在类别与地域分布上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明确的专业性划分。“功能化”就是基于划分出的不同类别的农业自然与生态条件区域,给出适合特定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区域布局规划。达到的目的是,通过规划的引导和约束,逐步使陕西的小麦、玉米、大米、薯类、小杂粮、苹果、茶叶、猕猴桃、红枣、核桃、葡萄、柿子、蔬菜、魔芋、中草药等种植业;牛、羊、猪、鸡、鱼等养殖业;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业、观光与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农家餐饮服务业等融合性产业,逐步形成种类适度集中化、规模化、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优势农业集中生产经营区域。

4.打造引领和激励农业农村进行经营创新和深度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力机制。一是打造一个规划与政策引领机制。结合陕西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经济特点,从区域、领域、范围、内容方面,制定一个进行深度产业融合、创新与发展陕西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指导性总体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导与约束,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小、散、乱”的局面,力求逐步在陕西形成一些规模化的、高档次的产业布局,如大型农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生产观光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以及“特色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产销体系等等。二是打造一个高效完善的制度协调与激励机制。从政府的审批、协调、支持、投融资、招商、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专项制度创新与改革,构建一个能够吸引和激励陕西农村农业进行经营创新和深度融合发展的、高效率的、规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力量,吸引和激励农村能人、社会资本、企业、项目等进入陕西农村进行创业和发展。

猜你喜欢

农副产品陕西省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水产品价格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水产品价格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水产品价格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