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018-12-05陈峰燕
陈峰燕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江苏 南通 226007)
一、国外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城镇化,在美国城镇化的过程中体现着强烈的市场主导因素。从美国的“西进运动”到工业革命时期城镇化快速发展,美国的城镇化与各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美国是城镇化规模最大的国家,51个州共有35 000余个镇,而且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和发展思路清晰的城镇化类型。因工业发展需求也使得美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而使各大中小型城镇相继建立,并且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实现了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美国城镇对资源配置作用最高,同时也利于打破区域间的限制。纵观美国的城镇化进程可发现,美国的城镇化是以自由放任模式为基本特点。虽然经济推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但是美国城镇化初期仍存在着规划与实际需求脱节问题,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美国城镇发展兴衰与经济有着直接关系。目前美国还体现出更为强烈的逆城市化倾向,加上政府的调控不足,使得美国城镇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使得城乡矛盾加剧,同时也带来了过渡郊区化、贫富差距加大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
2.日本模式。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在日本的城镇化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大城市圈为代表城镇化发展现象。可以说,日本城镇化进程与大城市有着直接的关系。日本的城市化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日本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也是当前日本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圈。日本城镇化奉行的是同心圆城市结构理论,强调在中心城市周围建设密集的卫星城市,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目前,日本城镇化主要倾向于由中心城市向卫星城市进行人口分散,通过中心城市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日本的同心圆城市理论,可以有效地消除城乡结合部的差距,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特别是有效地减少了中心城市居民对资源的依赖。但是,该模式也使城市周边区域的生活成本增加,城镇化进程往往意味着传统的村民在社会分工中日益被边缘化,这容易导致经济泡沫的现象,从而使经济陷入低迷。而且在人口聚集的现实情况下,协调农副业的生产比例问题突出,过大的人口密度、卫星城市的不断向外拓展,使得区域经济压力较大,影响城市发展速度。
3.西欧模式。欧美城镇化的过程主要以德、法、英三国为代表,西欧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大量村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西欧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城镇化模式的直接体现,它以工业革命的需求为主导,通过政府的有组织迁移来实现城镇化。首先,政府是地方城镇化的主导力量,由政府制定的城镇化规划直接影响着城镇化速度与规模。其次,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城镇法律颁布与实施的过程,纵观西欧百余年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其制定了大量的城镇化法案,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实施。再次,通过政府的引导,西欧城镇化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的保证,相关的医疗、教育、产业扶持政策较为完善,从而实现了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但是,该模式的市场活力不足,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以及引发内需不振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使得政府的财政投入年年增加,因此造成了较大的政府负担,导致引发系列连锁反应问题。
4.拉美模式。拉美国家的城镇化与地域经济政治有直接关系,随着拉美国家的纷纷独立,以及拉美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地域人口的规模出现极大的增长。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超过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剩余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甚至超出城市所能提供的资源限制。例如,20世纪30至80年代是拉美城镇化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将近1倍,预计拉美国家到2025年将达到85%。当前拉美城镇化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口超出城市环境提供的保障,城镇化的进程没能伴随着完成相关的软硬件配套措施,政府没能就城镇化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活条件较差,以及居民不能享受到必要的医疗教育条件问题。虽然该模式使得城镇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城镇化也有效拉动了内需和经济增长,但是政府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没能实现有效的产业引导,因此没能在后续工作中促进城镇快速发展。
5.沙特模式。沙特模式是典型的从资源出发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沙特模式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更快,沙特阿拉伯的城镇化率目前已经达到90%左右,正在兴建的沙特大型城镇直接投资有高新技术中心,并且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但是,沙特模式是典型的依靠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构较为单一,新城镇主要依靠石油作为直接的经济来源,由于石油受国际经济影响较大,石油作为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波动也相对较大。而且,城市人口素质提升缓慢,虽然城镇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是农村居民素质的提升速度相对缓慢,而且城市居民的创新活跃度不足,没能实现石油以外相关产业发展,就业人数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有下降趋势。而且沙特的政局不稳,加上社会动荡因素影响,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沙特的城镇化进程。
二、中国城镇化与国外的比较
1.中外城镇化的共同之处。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水平直接标识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城镇化只有与经济协调,才能发挥出城镇的融合作用,从而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强调运用城镇化水平来衡量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首先,中外城镇化进程中都更强调内在质量的提升,注重在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有效带动区域经济与城镇的协调发展,力求以符合科学规律方式转变城镇化模式,从而使城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其次,我国与世界多数国家的城镇化模式中都强调政府、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协调,强调通过城镇化来提高经济的聚集效益,注重通过城镇化来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再次,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自然资源利用能力的提高,才能给城镇化提供根本的动力。最后,城镇化过程中各国都更加重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注重通过环境、卫生、教育、管理等政策的落实,注重形成完善的发展规划,从而达到规范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2.中外城镇化的显著差异。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国外的城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的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开展的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进程有着更科学合理的进程,同时与其他各国城镇化有着显著差异。首先,中外城镇化的政府背景不同,中国城镇化的国际压力较小,中国既没有拉美的政治危机,同时也没有像日本一样的经济危机,这使得中国城镇化的政策更协调,更可以通过内部因素的有效整合,促进中国的城镇化平稳进行。中国与世界各国因经受国际压力而开展的城镇化有本质的不同。其次,中国城镇化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有历史文化上的差异。例如,西欧的城镇化与欧洲宗教文化有重要关联,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差异,使城镇化的背景有显著的差异。例如,美英等国的城镇化受到欧洲宗教改革思想的极大影响,德国的城镇化有一定的保守性倾向,日本更具有东方的君主专治的文化。而我国的城镇化是在现代和谐、共享、绿色等新理念下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因此中国的城镇化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认同感。再次,在城镇化的动力方面,美英等国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展的城镇化,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同步。而中国的城镇化是与中国劳动力富余有直接关系,农村劳动力的富余直接带动了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发展,加上城市人口拥挤,城市人口密度加剧,使中国城市的承载力压力加大。因此,需要加快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从而适应经济发展规模。
3.中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取得较快发展,城镇化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仍存在问题。第一,我国城镇化水平还较为落后,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欧美城镇化水平,我国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城镇化模式还要不断改进,还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走出创新特色化道路。第二,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相对较低,农民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我国城市与农村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第三,我国城市的相关制度措施不完善,我国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还需要有效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医疗、社保、环境、教育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与环境有关的污染问题上要加大治理力度。第四,目前我国新兴城市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还需要加强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注重从单一的城市支柱产业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有效地协调产业比值,从而提高城市各产业的协调性,全面发挥出城市各产业的优势。第五,当前我国新兴城镇的总体规划还缺乏特色,还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创新特色产业,从而形成完善的城市体系,达到全面促进城镇化高质量进行的目标。
三、国外城镇化对我国的启示
1.坚持多样性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要避免欧美城镇化早期的无序化现象,同时还要在国家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方的实际需求,实现城镇化的多样化特色,着力实现有效规划与突出地方需求的特点。为了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实施,解决我国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应当对各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进行综合汲取,注重采用博采众长的城镇化道路,从而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因地制宜的城镇化模式。首先,摒弃单一的城镇化道路,能够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实际要求,使用多样性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在积极总结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等城镇化建设经济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开发出有比较优势,能够符合当地建设需求的城镇化道路。其次,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根据地方工业与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注重有效整合地域内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优势,以培育地方特色市场为主体,利用市场来充分促进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切实开发出新型的城镇化特色道路,使我国小城镇向着文明、智慧、特色的方向发展,做到根据地方资源优势走出城镇化新路。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对外国城镇化的过程研究可以发现,城镇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直接决定城镇的发展进程。只有从城镇产业链条着眼,不断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才能最终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各国城镇化的过程从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渡的过程。因此,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村社会向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快实现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的城镇化,做好农村土地流转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为我国乡村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向城镇,会使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口不断增加,农业人口数量相对减少。只有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才能带动第二三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必要劳动力。其次,当前阻碍农村地区城镇化的重要问题就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没能有效转变,个体分散经营的方式使得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不利于小型城镇快速发展,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再次,必须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加快鼓励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注重采用农业合作社或者其他企业制度形式来促进土地流转,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解决现实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3.推动户籍等相关制度创新。城镇化的过程与社会治理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的城市生活需求。外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不重视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的建设,只有满足村民变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实现。应当向日本城镇化进程的做法学习,注重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收入,解决农村居民身份限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农村居民的致富创业提供必要条件。第一,城镇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因此就必须消除传统户籍制度的限制性的政策,使农村人口摆脱流动限制,着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根据市场实现对人口的有效调节。第二,注重发展生活性服务,有效消除生活生产方式对新移民的影响,特别注重在社区服务、文教卫生和生活方式上对居民进行有效的影响,着力通过有效的社会制度为新市民提供方便。第三,还要发展服务性产业,提供必要的生产性服务,能够以生产性企业或组织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国民经济提供必要的生产性服务。第四,着力加强金融服务,注重以金融服务业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提供各种扶持,有效落实国家扶贫政策,促进城镇化的加快进行。
4.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主导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全面协调城镇化的有序进行,切实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或是西欧模式的城镇化进程,政府在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后期扶植方面都做出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必须发挥出政策的指导协调作用。第一,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由政府制定完善的城镇化的发展方案,形成科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强城镇化建设部署。第二,加强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引导,消除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问题,根据城镇化的建设程度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出台协调性的政策,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第三,统筹城乡规划,合理一体化的配置城乡资源,着力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对新型城镇的引导,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目标。第四,由政府发挥指导纠偏功能,有效地避免我国城镇化出现欧美国家城镇化初期无序混乱问题,达到全面促进城镇化快速稳妥进行目标。
四、结语
通过对美国、西欧、日本、拉美等国家的城镇化进行的梳理可以得知,只有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优化城镇化的基本发展策略,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使用具体的城镇化方式,才能促进城镇化取得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城镇化必须以政府为引领,制定完善的城镇化发展政策,着力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