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研究

2018-08-07县永平周正伟县炜谢红军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建设项目指标体系

县永平 周正伟 县炜 谢红军

摘 要:文章从绿色发展理念出发,基于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构建了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旨在建设项目的策划、论证、审批工作中,植入具有鲜明绿色发展特征的指标要求,提高建设项目的绿色化水平。

关键词:建设项目 绿色评价 理论模型 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新潮流,也是人类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绿色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构建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理论模型、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既是目前项目建设管理对绿色发展要求的基本保证,也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在建设项目领域的具体体现。在项目建设领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意识、落实绿色建设要求,贯彻绿色建设标准,整体提升建设项目各环节的质量水平,抓好绿色发展的最先一公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

面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平衡之间的矛盾和人类发展目标与资源能源瓶頸的矛盾,国内外各界人士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共识,将绿色发展的内涵基本确定为: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1]。

可见,绿色发展概念涵盖了"绿色化"、"生态化"、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节能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清洁能源技术等内涵[2]。其特点是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将人与自然置于生态系统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谋得当代的暂时发展;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保持"绿色化"、"生态化"。简言之,既要"绿色",又要发展,要协调好二者关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理念是实践的先导,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要实现二者的双赢,就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只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铸牢绿色发展思想根基,才能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价值取向,努力探索绿色发展产业路径,着力构筑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绿色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必要性和内涵界定

(一)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必要性

建设项目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关联到土地供应、土木建筑、基础设施、设备装备制造安装、能源供应、矿产品等资源开采加工、物资及产品运输等诸多领域。在建设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绿色科学技术的产出与运用、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投入等无一不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投资建设领域是我国绿色发展的主战场。

建设项目的绿色评价是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刻理解"两山"理论中蕴含的价值观、方法论和本质性意义,准确把握绿色发展正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拓展、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升级、从需求要素向供给要素转型的趋势的主要抓手和重要举措。在建设领域实施的环评、能评、安评、可研、评估、后评价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实践基础较为成熟,我们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初始的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对建设项目进行绿色评价的可操作性很强,一方面,建设项目领域的绿色评价实践,对其它领域的绿色发展有直观的带动示范促进作用,通过积极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体制机制探索,让全社会铸牢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发展实践向其它领域的快速传导。另一方面,通过试行,尽快形成建设项目绿色评价制度,使绿色评价统领建设项目的"多评合一",有利于整合现有各种评价,进一步改革项目建设管理,简化建设程序。

(二)关于建设项目的绿色评价内涵界定

结合绿色发展对项目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我们将建设项目绿色评价定义为:基于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阶段,在满足现行的各项建设标准与合理的建设费用的基础上,综合环评、能评、安评、消评、可研等相关标准要求、提出有鲜明的绿色发展特点的指标要求,依此对建设项目的绿色化程度进行评价,并使绿色评价统领建设项目的"多评合一",最终形成建设项目绿色评价制度。

由于建设项目绿色指标的特殊要求,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实施,可以整体提升建设项目各方面质量,它既是目前项目建设水平下对绿色发展的基本保证,也对项目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些引领性指标的贯彻落实,在项目建设领域树立起牢固的绿色发展意识,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氛围。

三、国内外建设项目绿色评价与管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外学者对建设项目的绿色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多有研究。由于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以来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学术界的研究角度有所侧重,国外自1977年的塞韦索(Seveso)事件后,欧洲开始大力推行绿色行动,在80年代用"环境审核"的标准措辞代替了环境"监督、检查、调查、报告、评价",EPA发行的《环境审核程序》建议各国对所有的商业活动建立环境审核条例,这种"生态审核"尽管昂贵却对项目绿色管理很有效果[3],也可以看作是国外建设项目绿色准入的先行实践。

乐融融在《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中从排放控制的角度研究建设项目的碳排放指标,通过分析各建设项目中的碳源及碳汇,将其分为能源生产建设项目、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林业、农业及土地利用建设项目、废弃物处置建设项目四大类,共24种建设项目,并讨论了这四类建设项目的典型行业的评价范围;整理了国内外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总结了适用于各类建设项目碳排放核算的方法[4]。

丰亮在《建设项目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中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建設项目上下游产业对接和物资循环利用等技术的应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讲,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行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或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讲,主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5]。

有些学者从工程施工管理的角度研究绿色施工管理技术,主张对建设项目的准备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退出阶段实行全过程绿色管理。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级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新技术进行科学的施工管理,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做到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以及环境保护和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以此保证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6]。

建设项目的绿色评价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青海省西宁市在投资项目领域探索试行绿色准入评价,将市发改委立项审批的基础设施、工业环保、社会事业、农林牧水和利用外资等政府投资类项目全部纳入绿色评价范围。其具体做法是:由项目建设单位进行绿色自评估并提交相关印证资料,市委绿发委根据项目单位自评估报告,参考整合项目建议书或可研、环评、能评等相关内容,必要时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综合分析提出建设项目绿色准入意见,最后由市发改委参考绿色准入意见进行备案、核准或批复。项目绿色评价指标主要参考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国家环保部相关文件规定及《环境保护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设定,目前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节能、清洁生产、能源资源、产品能效、环境排放等六项指标,试行过程中,为体现科学合理和便于操作,市委绿发委还将结合实际对指标进行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

江苏省在南京江北新区、南京生态科技岛经济开发区、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试点,探索以"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为突破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全省开发区进区项目准入标准,实行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区域评价取代每个项目的独立重复评价[7]。具体做法是:一般行业项目(不含耗煤项目)的投资主体,应于项目开工前,向试点开发区管委会或者项目所在地县级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部门提出节能备案申请(工业技改项目向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申请,工业基建项目和其他产业项目向发展改革部门申请),填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承诺备案表》,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8]。另外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取代项目环评,深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规划环评为抓手,简化环评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环保监管,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试行"标准地"的建设项目绿色准入模式,其具体做法是:结合建设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一系列指标,制定建设用地出让标准,企业拿地后通过"一窗受理"即可开工,建成投产后按照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进行验收。改革路径是以综合指标试标准、先行出地试市场、一窗服务试审批、全程跟踪试监管[9]。

四、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

由于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所以构建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理论模型时不能仅从单个要素中的某一角度出发,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应是综合、动态和彼此关联的,众多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共同影响着建设项目绿色化的大小和强弱。因此,我们在研究时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建设项目中试行绿色评价管理,必须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较为全面的要素模型。从这一思考出发,本文初步选取基本要素、核心要素、伴生要素、目标要素等四大要素(包含六小要素),构建了本研究框架中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将其称之为"脚轮模型"。具体表述如下。

该模型形似脚轮而得名,由外圈、中圈、内圈组成,外圈代表基本要素或先行要素,具有绿色评价"一票否决"的基本功能。内圈是核心要素,是代表最源头的基本介入功能,中圈代表绿色发展的目标要素,贯穿绿色管理全过程,通过良性循环,具有提升绿色思想理念,培育绿色文化的功能。由内圈向中圈辐射出三个伴生要素,由环境保护、经济社会效益、科技三个要素构成。伴生要素是由核心要素关联产生的,在绿色评价方面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要素。

整个模型基本涵盖了绿色发展建设项目准入环节全部要素,形似脚轮,而且也代表绿色发展最先起步,从而不断向前,绿色发展越走越快,最终步入良性发展。所以将该模型称作"脚轮模型"。

(一)先行要素(基本要素)

主要是指建设项目领域现行的各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行业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要求、国家或地区产业政策符合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能评报告的满足性六个指标,是建设项目绿色评价"一票否决"的基本要素。

(二)资源能源(核心要素)

主要是从传统资源的节约利用、绿色能源使用、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等四个方面对建设项目的节水、节点、节材、节能、物资再生利用等方面考察项目在上述领域的绿色化程度和具体措施,并提出高于现阶段标准的新目标值。

(三)环境保护(伴生要素)

主要是废水、废气排放;固体废弃物及危险物排放和环境修复、保护措施方面考察项目采取的具体措施,判断绿色化程度,并提出新的目标值。

(四)经济社会效益(伴生要素)

主要是从绿色教培、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使用、绿色技术研发与绿色管理的經济投入、绿色产品销售与节能降耗产生的直接效益、社会评价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的绿色效益。

(五)科技(伴生要素)

主要是从绿色产品认证、绿色产品使用率、绿色技术认证、绿色技术使用率、绿色管理与绿色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考察项目的绿色科技含量。

(六)绿色文化建设(目标要素)

主要是从项目对绿色理念教培、绿色发展规划、绿色实践活动、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空间等方面考察项目在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对绿色文化的重视程度。

建设项目绿色评价脚轮模型这一框架设计,突破了现阶段我国投资建设项目只注重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局限性,从绿色发展的更高要求出发,从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经济社会效益、科技与文化等角度综合提出了六个一级指标。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结合建设项目绿色评价脚轮模型,可以对本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按照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及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管理办法,提高建设项目绿色化水平。

五、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指标选取及释义

按照建设项目绿色评价脚轮模型,对建设项目施行绿色评价,必须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扣紧"建设项目"、"立项审批阶段"、"绿色发展"这三个基本方面,对其基本要求进行细化。基于"问题-目标"这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具体分析建设项目中的绿色发展问题和绿色建设目标,结合建设项目具体特点来建立。本文建立的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行要素--控制性指标

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控制性指标主要是审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书的办理情况及意见;审查本项目在国家、地区、行业产业政策方面的符合性;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的结论、建议及评审情况。以上条件作为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必须满足。

(二)核心要素--资源能源指标

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资源能源指标主要审查本项目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的方案,参照现行标准,说明本项目资源节约方案的先进性;考察清洁能源的种类、使用方向、使用量,在本项目所能耗中清洁能源的占比等情况;考察在本项目可循环利用物资的种类、数量、循环利用方法等;考察在本项目与上下游产业的联系,说明与上下游产业之间资源、能源、技术、产品的循环使用种类、数量、规模、关联度等情况。

(三)伴生要素--环境保护指标、经济社会效益指标、科技指标

环境保护指标主要考察本项目废水、废汽、噪声的排放设计值,与现行排放标准进行对比,说明本项目各阶段中废弃物减排方案的先进性;将本项目固体废弃物及危险物排放设计值与现行排放标准进行对比,说明本项目中废弃物减排方案的先进性;说明本项目环境修复保护措施。

经济效益指标主要考察本项目用于绿色教培、购买绿色生活产品的费用、绿色技术研发、绿色装备投资的费用等在项目中的投入情况;考察本项目节能、降耗、减排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绿色产品销售增加值;考察本项目立项前社会公众参与度、支持度以及项目运营阶段中社会满意度调查计划。

科技指标主要考察本项目绿色产品使用情况和绿色认证情况;考察本项目绿色技术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四)目标要素--文化建设指标

文化建设指标主要考察本项目运营阶段中绿色发展规划、绿色理念教培、绿色实践活动的开展计划;考察本项目运营阶段中项目参与人员的绿色生活方案及绿色生活参与度计划;考察本项目公共空间的绿化方案、公共空间的环境卫生管理方案。

六、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一)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绿色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本文构建了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一二级指标模型框架,如表1所示。

(二)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指标的选择重点是将项目建设的特征和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起来,一方面关注绿色发展指标的时代先进性,另一方面关注绿色指标在具体建设项目中的可操作、可实践和可融入性。同时绿色评价指标应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在总体上反映描述建设项目的绿色建设现状与趋势。

在项目建设领域的绿色评价指标的选择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将建设项目的具体指标和建设项目领域的具体问题及需要实现的目标结合起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及项目建设、管理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指标要求,可以进行相应调整。

(三)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投资建设项目的绿色评价问题较为复杂,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指标的态势,虽然主观因素对评价指标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但是,绿色评估仍然要求其指标体系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起来。

本文基于AHP 算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建设项目的准入指标进行评价。

该算法基于 AHP 算法的关键在于建立客观、合理、一致的判断矩阵。但是对于多级评价指标来讲,仅仅对一致性进行检验已不能满足权重排序精确度的要求,还需要在矩阵符合一致性的前提下,考虑其相容性检验及修正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有关专家无法通过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则剔除或修正一些相容性不佳的指标。本文采用的算法旨在平衡矩阵相容性与结果可信度之间的矛盾,使判断矩阵尽量通过最少次数的迭代获得偏离度最小的结果。

根据相容性修正的收敛性,使算法通过一个迭代的要一个合理的S.I.[TX-],同时通过计算可得出迭代次数与偏差距离[10]。

2.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本文中将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等级划分为优、良和不合格三种。具体步骤如下:(1)成立建设项目绿色准入评价专家小组;(2)由专家小组确定建设项目的绿色准入评价指标及其权重;(3)专家进行建设项目绿色指标评价并打分;(4)计算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总得分与评级;(5)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专家评分公式:单项得分=权重*专家评分;項目得分=单项得分合计

项目最终得分=所有专家评分的加权平均值

项目评定等级按照项目最终得分划分为:优良、良好、不合格三个等级,分别对应绿灯项目、黄灯项目和红灯项目。

(1)85分以上为优良,评为绿灯项目。表示该项目满足较多绿色指标,处于较高的绿色发展水平,达到建设项目绿色评价要求,可以通过,并可在建设项目领域范围可进行推广示范。

(2)84-70分为良好,评为黄灯项目。表示该项目处于中等的绿色发展水平,满足了一定数量的绿色指标,对于建设区域的绿色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可在满足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的优化措施后予以通过。

(3)70分以下为不合格,评为红灯项目。表示该项目处于较低的绿色发展水平,对于建设区域的绿色化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严格控制,不予通过。

建设项目绿色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和过程,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指标体系设置、指标权重的确定、专家对绿色项目管理水平评价的熟悉程度等诸多方面是否科学合理与客观公正。因此,评价工作完成之后,还应对评价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各项指标评分和最终评价等级,提出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绿色建设水平的努力方向以及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具体措施的建议[11]。

七、结语

构建建设项目绿色评价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其绿色评估结论可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必备条件及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项目将不得开工建设,对于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具有推进作用和指导意义。但是囿于有限的研究资料和技术水平状况,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无法将绿色发展源头控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悉数囊括,理论基础也不尽成熟,不同专业的建设项目对评价指标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项目阶段其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本指标体系在试行过程中可能会在指标选择、指标量化、指标权重及职能部门配合等方面反映出不确定的问题。但是,在目的明确、原则完备和思路明晰的前提下,该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力求框架科学、逻辑清晰,并将不断完善,以期较为全面、直观地提升对建设项目绿色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为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生态文明建设热词点击[J].秘书工作,2012(8).

[2]林智钦.绿色发展消霾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3][德]厄恩斯特·冯·魏茨擦克,[美]艾默里·B·洛文斯,[美]L·亨特·洛文斯.四倍跃进--一半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效益[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4]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11.

[5]丰亮.建设项目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0.

[6]刘四才,马新启,黄刚.建筑施工管理创新与绿色施工管理[J].中华建设,2013(10).

[7]江苏:简化优化环评制度[J].绿色视野,2017(3).

[8]江苏省以"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试点工作方案(试行)[EB/OL].http://www.xy.gov.cn/xy/xxgk/InfoDetail/?InfoID=8ee0bd6f-51a3-44b0-ba6a-32edfb18643a.

[9]湖州市政务中心.湖州市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模式实施方案[EB/OL].http://www.xazw.gov.cn/websac/cat/2750372.html,2018-02-23.

[10]齐宝库,曲玉,赵景明.建设工程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经济,2011(11).

[11]罗寒意.项目管理绿色评价及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建设项目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对策
湘江鲲鹏计算产业软硬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实现厂房交付
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名单
间接技术进步效应的获得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构建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