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再造:以普通高校图书馆改建为契机

2018-08-07蒋夏鸣袁杰陈少川

科教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高校图书馆

蒋夏鸣 袁杰 陈少川

摘 要 文章系统阐述了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的改建过程,重点研讨在利用原有馆舍空间的前提下,适应当代高校教育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针对性地调整服务空间,配置相关设施,系统更新并整合了图书馆的功能,形成了服务当代校园文化建设的优质能力,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整体改建 空间再造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82

Reconstructing Space: Tak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dinary University Libraries as an Opportunity

——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Shanghai Sanda University Library

JIANG Xiaming, YUAN Jie, CHEN Shaochuan

(Shanghai Sand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library of Sanda University, focusing on the use of the original premises space,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djusting the service space, configuring the related facilities, updating and integrat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library, and forming a suit. The quality of modern campus culture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college library; overall renovation; space reengineering; resource allocation

图书馆改建历来是高校图书馆界棘手的问题,涉及馆舍空间的重新规划,文献配置的重新布局,管理服务的技术提升等多个领域。对于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而言,更多了民办高校改建经费来源及科学使用等课题(上海杉达学院分为上海浦东新区金海路校区和浙江嘉善校区,后文统一简称“金海校区”“嘉善校区”)。2013年杉达学院图书馆有幸获得上海市教委下拨的图书馆改造专项资金,对金海校区图书馆和嘉善校区图书馆分别依次进行了系统改造。在改建过程中,学校图书馆努力实践当代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新颖理念,有效融入当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使得改建后的图书馆空间得到了高效的利用,为学校图书馆今后的创新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1 改建契机与空间再造

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于2002年建成并对学校师生开放。建筑为六层,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十多年来承载着服务学生信息获取、专业求知的主要职责,也支撑着教师科研教学、培育大学文化等各种服务需求。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长,纸本文献与电子文献的需求量增加,图书馆原有的设施、管理等服务功能已难以满足学校师生的现有需求,传统服务理念、服务层次等与用户需求之间的距离明显扩大。

分析原先的图书馆基础布局,一楼为密集书库,二楼为开架书库和读者阅览区,三楼为电子阅览室,四楼为期刊阅览室、五楼为基藏书库,这一依托于文献载体区分而各自独立的馆舍布局模式,导致文献资源的集藏与利用产生了相当的距离,馆舍空间利用效果不理想。建筑内外装修也呈现出破败状态,内部的阅览座位,阅读照明,网络覆盖,文献信息服务的技术装备和能力,乃至消防安全等设施等,相对落后于本市高校图书馆平均水平,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改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13年,学校向市教委申报了图书馆改建项目,经市教委研究并同意从民办高校重点建设资金款项中列出专款用于图书馆改建,杉达学院图书馆改建工程由此正式进入议程。

1.1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基本思路

金海校区图书馆改建的基本目标是要求成为一所适合当代高校用户所有需求的复合型图书馆。改建重心在于图书馆空间再造,以服务当代图书馆用户需求为起点,从图书馆空间的重新规划布局起步,合理安排不同载体文献的系统集藏与用户利用,实现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的进步,同时对建筑外观、内部装饰等细节进行精心周密的安排,使改建后的图书馆逐渐成为现代化教学科研基地,文献资源丰富的自主学习基地,更应该是高校师生基础文化素养提升的基础空间之一。

要求通过系统改建,让传统图书馆功能实现向信息共享空间的转化,充分应用当代信息管理技术,完善和协调文献信息等各種载体的资源配置,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服务支撑平台,使图书馆成为师生学术传授与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可以归纳为四个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从藏阅一体向藏阅分离转变,从单向提供服务向信息共享空间转变,从单一图书馆建筑向校园文化标志转变。[1]

1.2 整合文献与服务资源,打造信息共享空间

2013年起,杉达学院对对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多个发展较好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系统调研,充分汲取现代化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思想。同时邀请学校各专业教学和科研等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参加图书馆改建讨论。多次邀集校外专家、同行实地指导改建工作,并召集了多个主题的项目论证会,逐条论证图书馆空间的基本格局安排,馆藏与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存或呈现模式,用户实际体验等关键问题。反复讨论空间再造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于设计方案逐一审核。最终的改建方案是传统服务与创新服务相结合,对图书馆空间做了系统调整,形成各自独立的藏书空间和阅览空间,开辟的全新的用户交流空间。

1.3 探索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建设

当代高校图书馆的改建,不仅仅是简单的馆舍空间改造,还需要对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建设提出更高的标准。让信息共享空间更能彰显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服务成效。

在杉达学院图书馆的改建目标设计中,需要探索多种不同载体文献的存放方式,各种不同内容的数据库等资源的配置方式。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平台,引进与学校教学密切相关专业学术视频,教学课程在线点播等各种新型服务资源,营造一个完善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自主学习环境。

2 空间再造的实践途径

落实图书馆空间再造设想的实践,需要图书馆员切实遵守以人为本、方便师生、科学布局、合理配置等基本原则开展。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图书馆对原建筑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破拆,仅保留了建筑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为图书馆改建的重新布局与空间再造设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2.1 科学安排,扩大密集型藏书库规模

首先,根据原先基础建筑的承重设计,改建后的图书馆空间将一楼主要用作安放密集书架的基础储存书库,在原先的两个密集型书架基础上,新增了一个能存放12万册图书的密集型书架。

密集存放的是图书馆内流通率相对较低,但又是教学科研等图书馆用户不可或缺的图书、报刊等系统性馆藏文献资料,在经过系统整理和安排,设计中的密集型书库中将可以藏书50万册,成为杉达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坚实基础之一。

2.2 适应用户需求,开辟多功能信息共享空间

其次,将图书馆的二、三层全部改建为围绕特定文献资源服务主题的信息共享空间,其面积达到3200m2,是一个既能开放,又有各种区隔的图书馆用户活动空间。

在建筑的二、三层设置了服务各类不同需求的读者座位980个,配置300多台桌面计算机终端。不同服务空间运用高低不等的书架,以及部分玻璃实体墙面对各功能区域进行分割,各活动区域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连通,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建筑模式,形成了通透敞亮的空间,有效改善了读者在图书馆的体验。

2.3 传统书刊配置电子信息支撑,形成复合型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的四、五楼,设置为基本书库和常规阅览区,按照传统图书馆管理规范的标准,在书架上陈列了各学科常用图书50万册,供学校师生自行选择。在两个楼层的窗户或自然光比较充足的地方,相应地安排了读者阅览座位,同时配置了计算机桌面终端120台。读者可以在书刊阅读时,通过计算机获得图书馆更多的网络信息、文献资源等电子类文化服务。

2.4 扩大服务视野,提供更多的文化空间

在改建过程中,杉达学院图书馆注意适应当代文化服务发展的潮流,努力扩大文化视野,在图书馆创造了众多新颖的文化活动空间。图书馆在共享空间中用三层高的书架,区隔出若干个影音文化活动空间,提供影音类文献的观赏服务,初步配置了7500余张DVD光盘,文献内容包括自助学习、教学参考、古典文学、影视作品等。这样的分隔方式,让整个楼层保持了通透感,不影响整体视野,避免读者、馆员和其他用户对环境产生压抑感。

2.5 家具配置与内部装饰

改建后的图书馆建筑外立面大幅度增加了落地窗的使用,不仅是为了提高自然光的利用率,更大程度上是增加了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宽敞的玻璃,校园内花草树木也因此成为图书馆读者用户身边的自然景观。

图书馆在改建中通过不同颜色的墙面涂料,区分不同的功能空间,由此达到划分馆舍空间的目的。同时,低矮的书架隔断也有效消除了传统图书馆高大书架造成的视觉空间压抑等负面效果。[2]

此外,内部装饰强化突出简约现代的风格。为了达到空间再造的经济性与实用性兼顾的目标,选择家具时没有大量添置新家具,而是对原有的阅览桌椅进行了修补和喷漆,翻新加工后的阅览桌椅统一为象牙白色,在落地窗下光线充足的室内,形成了一个简约而明亮的阅览环境,为图书馆老用户保留了熟悉的阅读环境,成为当代校园文化的积淀方式之一。

为适应当代学生的各种需求,图书馆还专门定制了一批家具,主要是利用墙面转角、立柱或窗户下方,配置了各种形式的沙发或桌椅,满足不同学生舒适阅读、休闲阅读等需求。[3]

2.6 资源建设与技术更新

对于馆藏资源建设而言,尤其是电子资源这部分,在此次图书馆改建项目初期就有新的考量,通过购买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博硕论文等主题的全文电子数据库作为纸本文献的补充。出于对馆舍整体设计和管理的考虑,此次改造对图书馆的管理系统,门禁系统,存储服务器等设备进行一次性更换,配备了RFID图书定位系统,新增了四台自助复印机。在安全技防设备的选择上,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在建筑物内配置烟雾报警器、喷淋设施、消防阻隔设施,留出安全通道等。特别新增的新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室内的空气质量,大量的绿色植物放置,无论在视觉或是环境上都使得图书馆的整体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 空间再造的效益

杉达学院金海校区图书馆改建工作始终以空间再造为指导思想,从初步設想开始就对今后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创新等各领域的未来进行了系统的科学预判,以确保数字时代的信息管理模式下顺利取代传统管理手段,空间再造的实践也表明了这一探索的科学性。

3.1 当代技术与传统理念结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图书馆改建后的建筑面积没有扩大,但实际使用面积增加了800m2,读者人数也不断增加,大幅度超出了改建前的数字,反映出学校师生对图书馆改建的满意态度。

RFID技术的应用是空间再造的重要技术支撑。此举不仅实现了馆藏文献资源的精确指向,读者或相关用户能通过这一技术完成需求文献的可视化检索。通过RFID技术功能的深度开发,应对本校教学与管理的特定需求,结合传统图书馆的“三线典藏”工作原理,改建后的图书馆对所有馆藏资源进行了文献三级管理,在图书藏、借、阅一体化等基础功能科学延续的前提下,逐渐向藏阅分离的当代管理模式过渡,逐步巩固与完善新颖空间的多元化用户服务功能。

在图书馆纸本文献的开放陈列领域,图书馆也在空间再造过程中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实践了新型的文献三级管理的模式。当年新书优先配置于二、三楼不同主题的信息共享空间,最近十年出版的图书则集中于四、五楼开放式书库,书龄10年及以上的书刊则安排存放于密集型书库,图书馆员接到读者阅读需求后,代为提取借阅。[4

越来越多的学生读者在开始爱上图书馆信息空间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对图书馆集藏的各种文献资源也增加了关注,使他们对高校图书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3.2 “空间再造”引领校园文化的提升

相关数据表明,师生对图书馆新建的服务空間有很大的认同度,新建空间的内部环境、文献资源、技术设备、用户服务等各方面的进步,让流行的嵌入式教学探索获得了施展的空间,时尚的主题信息空间为当下的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舞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读书活动。[5]

高校图书馆阅览座位不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杉达学院图书馆在改建过程中给予了高度关注,深入挖掘馆舍建筑的空间剩余。在科学排列阅览桌椅的基础配置之外,开发利用落地玻璃旁的飘窗、阳台等空间,安排了各种脚凳和海绵坐垫,提供了更多适合不同类型读者阅览、交流的座位,既提升了阅览座位的数量,也在无形中扩充了空间座位的内涵能量。

4 结语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无异于一项重建工程。重建意味着图书馆人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技术的进步,确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杉达学院图书馆以共享、交流、协作、创新为基础理念起步的空间再造,在提升传统图书馆服务能级的同时,也成功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资源与设施支撑。

依托金海校区图书馆改建的成功经验,杉达学院于2014年在嘉善校区图书馆连续组织了二、三期改建工作,并提出了“源于金海、高于金海”的空间再造新高度。在坚持实用、适用、经济、环保等基本实践原则的同时,结合当地校园特色,突出图书馆环境园林化的主题,为共享空间设置景观天井和露天阳台,让图书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全新服务理念指导下改建的图书馆,给读者和馆员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抽象的信息共享空间,在实践中呈现为自主学习的空间、相互交流的空间、研究合作的空间和休闲娱乐的空间,让图书馆真正成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使每一位学子获得了更多的归属感,也自然地增加了他们在图书馆的获得感。

本文系根据长三角高校图书馆科研项目“以旧馆改造为契机,再展示空间改造的魅力——记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标、实施过程、成果及体会”结题报告改写而成

参考文献

[1] 申江.整旧如新 融新于旧——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建筑学报,2003(5):48-50.

[2] 白琳琳.低碳视阚下高校图书馆建设——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改造升级为例.科教文汇,2016(下):119-120.

[3] 吴杰.建筑之“间”——同济大学图书馆改建实录.时代建筑,2004(2):114-119.

[4] 裘剑敏.信息共享空间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分馆改建探索——以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10(8):98-100.

[5] 赵志华,孙孝诗.图书馆建筑的人文风采——从审美视角析青岛市图书馆的扩建与改建.图书馆建设,2005(6):87-88.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高校图书馆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吉林省职业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