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南》视域中艺术化园本课程游戏化的打开方式

2018-08-07张世萍

教育界·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指南

张世萍

【摘要】实施课程游戏化改造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幼儿园借助《指南》实验园的契机,在审视中理性诊断,直面問题,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的艺术化园本课程出发,从生活出发,从问题出发,走向创新和发展。教师努力做专业的幼儿行为观察者,去发现去记录幼儿行为更深层的意义,看到主题的发展性,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将目标与《指南》紧密融合,在实践中探讨艺术化园本课程游戏化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艺术化园本课程;课程游戏化;打开方式

经历最初五年的艺术化园本课程架构,又经历十多年的科研带动课程推进,十八年来,我们坚持把名曲、名画和优秀文学作品通过主题活动引入幼儿的学习生活。这期间,我们积累了集体艺术教学成功的欢乐,也曾遭遇挫折、一度陷入困境。《指南》视域中的艺术化园本课程游戏化改造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唯有在实践中放慢脚步静心探索新的打开方式。

一、向“内”打开——追随内心,厘清思路,坚守艺术

诊断:

坚守爱尔园本课程最核心的东西,一以贯之坚持做“艺术”。实施课程游戏化改造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借助《指南》实验园的契机,在审视中理性诊断,直面问题——提高教师对幼儿生活和游戏的观察评价意识与能力。

理解:

艺术是儿童的百种语言之一,是儿童体验与表现世界的重要方式。《指南》将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我园的艺术化园本课程呈现出愉悦表现、自由创造的特征,这与课程游戏化精神“自主、自由、愉悦、创造”不谋而合。

聚焦:

课程要聚焦儿童的多感官参与,探究成为艺术主题开展的载体。关注幼儿园现实的条件和资源,不断计划和调整环境并为幼儿提供材料。

确认:

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的艺术化园本课程出发,从生活出发,从问题出发,走向创新和发展。努力做专业的幼儿行为观察者,去发现去记录幼儿行为更深层的意义,看到主题的发展性,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将目标与《指南》紧密融合。

定位:

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借助《指南》的价值引领,通过系统的主题活动,追随幼儿的兴趣,把经典艺术进一步拓展到一日生活与区域游戏中,在不断聚焦问题、观察记录、持续探究、表现与创造的过程中,再次重构、拓展,给予幼儿在教学空间中更大的学习与发展。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

二、向“外”打开——拓展外部条件,亲近自然、创设支持性环境

无论哪一种幼儿园课程,其根基都是环境,呈现外部显性的特征。“艺术”再一次出发,我们将“艺术”理解为幼儿与一系列材料进行互动的动态过程。这种互动可以让幼儿获得感官愉悦,学会思考,发挥创造力,进而不断深化和扩展学习。我们直面现场,花大力气实现环境创设的转变。

第一,由三原色饱和刺激的装饰性环境转变为更多自然资源的支持性环境。制订无锡市爱尔艺术幼儿园《指南》视域中班级环境创设评分指标,细化到每一个班级环境创设及区角材料提供的十项具体指标。

第二,由“模拟性环境”转变为“真实环境”,着力打造户外游戏沿河花园栈道,让孩子每天有机会到自然环境里游戏。先后投入了230万元,用于对整个园舍环境全方位改造。移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铺设了约400米长的木质栈道,努力营造嬉戏、运动、交往、操作、探究的多元体验环境。

修建一个户外游戏场所,对园长、老师、孩子、家长来说,都成了理解“生成课程”的重要途径。

改造源自童年的记忆。为了更好地做好心目中户外游戏场所的规划,朱园长将家长、教职工召集在一起,共同回忆各自童年时的游戏场景,一起分析哪些游戏场所对孩子的发展有价值。通过互动研讨,我们列出很多童年时户外游戏活动的记忆和经历,列出的主题包括丛林探险、感受力量、建构、搬运、挖掘、躲藏、与同伴玩耍等。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材料的、四季变化等历历在目,枝上长刺的灌木、沙子、泥土也记忆犹新。而雨天,下雪天,有更多惊奇,能玩出各种花样游戏……

将室内环境创设经验迁移到户外游戏场设计。我们挖掉一部分孩子走不进去的灌木,种植各种果树,在树丛间铺设了适宜幼儿游戏、探索的多材质的小径,用石头、木桩,沙子等,将户外空间自然隔成不同功能体验的活动区。还融合各种材质的不同的声音——摇曳的树枝挂上风铃,用打水泵抽河水,听沿河潺潺的流水声,轮胎轧过木板,树枝树叶掉落等的声响……

沿河栈道成功改造后,我们调整了区域游戏的时间和形式,用足户外资源,三个年龄段分开区域游戏时间,每个班级保证每周有一次户外自主游戏。那真的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哪怕是下雨天,孩子们也要坚持到户外去游戏。沿河栈道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游戏伙伴,它敞开胸怀接纳,忠实地应答每一个幼儿的行为,它不仅是思维、语言的源头,更是美与艺术的源泉,不断生成新的课程。这不,孩子们这么喜欢沿河栈道,每天心心念念,那么,每个班级在这里认领一颗班树吧……

夏天,大6班的枇杷树成熟啦,大家各种探究各种采摘;大7班的桃树引发一场保卫战;这个秋天,绽放的桂花树,成为9月最美风景,桂花蜜正在采集制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自然资源被充分挖掘。教师从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捕捉到很多生动的故事,延展出一些适切的活动,呈现出多样的记录方式,表达着后续推进的思考。

24个班级,每个班都有属于自己的班树,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每天都会有孩子来看一看,抱一抱,摸一摸,玩一玩,把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一起分享。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转述一位画家的话:“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直到今天,我还能忆起第一次撞上这句话的激动和羞愧,是啊,“最好看”的!作为一个艺术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没有留意过霜有什么差别,树叶、花草有什么差别,由此提醒自己的感官有多么粗糙。孩子的学习是互动的过程,正如我们和自然的互动以及彼此间的互动一样,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朵花,和孩子们都有亲密的关联,能引发深情的欣赏,在一次次对话中,获得各种感官体验。以此也能唤醒教师的感官,引发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创造性,加深对幼儿行为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愉悦感和生活质量。只要迈出了追求审美的脚步,教师的教育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三、循环推进向纵深处打开——“观察—记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技术

我园制作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分别从主题内容、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环境创设、游戏材料提供等进行新一轮课程审议与实践。我园小中大六个学期目前共预设有15个艺术主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形式和评价方式等要素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对老师来讲,在一个预设课程中将别人之前设计好的网络结构放在一个个小方框里,在当下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活力和生命。新一轮的课程实施,教师只有通过观察调整计划,才能展示深层次学习的可能性。这些预设艺术主题转化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唯有在实践中向纵深处打开。

教师对主题设计的重新思考,需要通过观察幼儿来了解他们的兴趣,并利用他们的兴趣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并逐步拓展幼儿的学习活动。这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的视角看问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主题的概念。努力做专业的幼儿行为观察者,去发现幼儿行为更深层的意义,看到主题的发展性,了解幼儿对主题的喜欢程度,并运用这些主题开展活动来发现有价值问题,聚焦问题,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获得发展。以大班《清明上河图》主题为例:

1.聚焦问题

你知道古代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吗?古人穿什么衣服?比一比吧!古人住什么房子?坐什么交通工具?

明确主题一旦开始,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观察,将问题导向自己而非幼儿,这样会帮助教师跟随它们的指引,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支持。教师的自我分析,能帮助教师评估自己的决定是否能建构一个让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课程。例如:幼儿觉得哪里有趣?他们已经获得了哪些知识,哪些是清晰准确的,或是模糊不清的?他们能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吗?他们的游戏活动体现了哪些学习领域的要求和特点?每个主题的开展包括了复杂的活动组织形式,以及教师细致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围绕主题做出的思考及表现出的行为。

2.观察记录

成为一名观察者,收集关于幼儿的信息——他们的兴趣、问题、强项、挑战——是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的出发点。无论持续的评估、计划,还是对幼儿的回应,观察都是最为关键的。观察包括客观、详细的数据收集以及关注幼儿游戏和学习经验的意义和丰富性。教师花时间认真观察、记录幼儿的日常活动,并通过图片、照片、文字等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体现组织实施课程的活动和思考过程。

3.持续探究

教研组课程审议,开发资源,教师提供多种途径让幼儿探索和建构他们对主题的理解。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帮助,因地制宜创设多种区域游戏支架儿童的主动学习:古时候人们怎么保存食物——爷爷教我腌萝卜干,爺爷准备工具、材料、亲自演示制作流程,小朋友自己也来试试,写上制作日期,8天后可以吃,这个过程真是充满期待,每天去观察,“盐霜”新发现!到了开坛验证的时刻,这是啥表情!“本草纲目”游戏的开展挺有意思,爸爸妈妈正在看《本草中国》纪录片,其中有一集讲到艾叶,顾峻篪说,我感冒就是用艾叶泡脚还洗澡的。晨间谈话中迫不及待分享他了解到的艾叶知识,还告诉大家《本草中国》有一集深山里挖人参的过程特别有趣,吸引小朋都想去看看,自此一股中药风在大5班悄然兴起了,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查阅一味中药,做成小册子跟小朋友介绍,有条件的还真的带来各种中草药材,了解更多中药知识。有小朋友还了解到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发现青蒿素是参照古方、医书和民间用方,用现代化的研究方法从数千份植物提取物中找到的。仔细观察,我们必定会对幼儿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惊叹不已!孩子们模仿纪录片里去沿河栈道“寻找人参”,去探险采摘“石斛”,种植“中草药”。就这样由一个自发性的活动,班里开设起“中药铺”,及时住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提供新的材料,不断催生新的活动,获得经验的提升,比如古镇游览之藏宝图、桥梁大比拼、龙凤包子铺、春来茶馆、豆浆磨坊……在预设中有生成的课程更加有趣,生动。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参与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在游戏中重视探究的重要性,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探究,探究成为艺术主题开展的载体。教师还将呈现出的游戏情节与生活经验结合,将数学认知、空间感受、身体运动、语言发展等学习内容与《指南》目标联系起来,促进幼儿进行持续的探索活动,激发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课程,这种深入探究式的学习通常会持续数周,经历好几个月。这一过程包括如何确定关注点,如何找到课程发展方向,确定采用哪种记录事件的方法来记录参与课程、假设验证、想法实现的全过程。

4.表现与创造

幼儿喜欢重复自己喜欢的工作,思维导图《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持续了一段时间,受瑞吉欧·艾米利亚启发,强调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我们鼓励幼儿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经验、观察、感觉和思想观点。我们创造出一种研究氛围,促进儿童不断增强与各种艺术手段的关系,并运用艺术交流观点,记录经历,用多种感官丰富的体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自信。

我们寻求建立由幼儿、家长以及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展探究,快乐游戏。我们的目的是体验艺术带给我们的美感及全身心的感官体验,希望运用艺术手段激发儿童探究,将美感融于生活。

经历了反思、合作、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摸索出将艺术融于一日生活的途径。

呈现一组思维导图的对比《清明上河图》,如下图所示。

当下,我们正借助《指南》的价值引领,通过一个系统的主题活动,追随幼儿的兴趣,把经典艺术进一步拓展到一日生活与区域游戏中,在不断聚焦问题、观察记录、持续探究、表现与创造的过程中,去再次重构、去拓展,给予幼儿在教学空间中更大的收获。创设更丰富、适宜的教育环境,研究提供更多样化的工具、材料,拓展利用资源,探索支持和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区域游戏活动、集体和小组教育活动组织方式。分解、细化,步步累积,让幼儿将审美的意识融入课程、生活中,从而梳理小、中、大年龄段的游戏内容及目标,让小、中、大各年龄段有自然的衔接,循序渐进地提升幼儿的感受和表现,更好地体现过程性,形成一个教学与生活、游戏快乐互动、紧密融合的过程。

承袭游戏精神,“艺术”再一次出发,我们要慢下匆匆前行的脚步,不急不躁,细细品味,用心去看,静心去想,做专业的观察者,每天寻找儿童的观点,重新发现孩子,也是重新发现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爱尔人——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 爱泼斯坦.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 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5] 卡洛琳.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 南京师范出版社,2006.

[6] 埃里克·M.纳尔逊.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施——室外课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指南
指南数读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