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陶渐染 承典塑新
2018-08-07陈艳
陈艳
【摘要】面塑作为扬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造型简洁浑厚、优美、精巧。扬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挖掘地域特色,师生自下而上开发以民俗面塑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性地开展扬派面塑的实践教学探究,在学校美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环境;课程;校本特色
身处扬州这座古城,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扬州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影响着一代代扬州人。面塑作为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由于受地域文化的限制以及各种新生事物的影响,逐渐被人们遗忘。2016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一线美术教师大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激发了一线教师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热情和信心。
笔者尝试以扬州面塑这样一门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地方传统美术形式为切入点,将其引入小学美术课程,以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保护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
一、创设环境——感受面塑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环境是开展面塑教学的基石。为了激发孩子们兴趣,首先要引导孩子们爱上面塑,创造一个富有民俗特色的面塑环境就必不可少,第一次上面塑课,我把一年级的新生带进面塑体验教室,学生一走进教室总会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被迎面巨幅的面塑墙给吸引了,教室中间的珠帘上倒挂着学生做的各种各样的黏土鱼,预示着中国年的年年有余,教室两旁也摆放了各式作品,如扬州八怪、乾隆下江南、动画片中的白雪公主、龙猫、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十二生肖,生活中的盆栽多肉、绣球花……全都用面塑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室里透露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学生们驻足欣赏有的还忍不住用手摸一摸。这时我顺势让孩子感受面团,并通过观察周围作品,自由创作,第一次的作品虽然特别稚嫩,但孩子们天生使然,在他们手中展现的或大或小,或扁或圆,都让他们乐此不疲,在玩乐中享受着创作的快乐。下课后一张张天真的面庞依然围绕着你,期待着下一次课。环境塑造人,兴趣培养人,中国传统面塑艺术在孩子们心中那一抹神秘感、亲近感,从这里迸发出来,并在孩子们心中烙下了绚丽的色彩。
二、融入课程——践行传统文化,展示面塑乐趣
在日常教學中,我们把面塑作为地方课程融入国家课程。每周除了周五的社团活动,还每两周拿出一节美术课来进行面塑课程的教学活动。
1.在低年级,我们以花卉、生活用品为主,如《四季花开》一课,学生通过欣赏花卉,了解花卉的结构,利用水滴形状做花瓣,在表现玫瑰花时用层层包裹的方法;表现菊花时,启发孩子用重叠拼贴法表现菊花花球参差的立体感;表现桃花时,利用面团调色时的不均匀感,做出花瓣的色彩差异,根据花朵的特征,用花朵之间的相似,利用基础造型元素,采用最合适的表现方法。
2.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础,他们喜爱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我们将传统面塑艺术融入卡通元素。在制作影片《海底总动员》情景时,先用几何图形概括海洋生物形象,选择不同的泡沫球来固定形状,在制作鱼鳍部分和身上线条、花纹时,利用对比色、相似色、点线面结合等方法来更好地表现卡通热带鱼;为了还原海底总动员的情景,学生们通过讨论,决定用废弃面团塑形做假山,用塑刀刻出山石嶙峋的纹路,把铁丝将绿色面团包裹,卷一卷,扭一扭,做成水草,再把鱼儿插在水草上,把水草插在假山石上,这样鱼儿看起来似乎在水里游动,接着在假山石上还粘贴了大小不同的一簇簇的鱼群,最后箱子刷成蓝色,表现海洋的感觉。通过一次次尝试,当作品呈现的那一刹那,孩子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成果,小脸上尽是自信与满足的神情。
3.在高年级的课中,学生们更注重与古典诗词,并能与家乡结合。他们自主设计老街草图,突破直接简单制作的瓶颈,在不断尝试中寻求合适方法。如先用硬纸板搭建古街古宅的骨架,再来贴上面塑的瓦片,墙体;在制作时还考虑到墙体斑驳的历史感,利用灰色和白色进行混色。为了生动街景,每间房屋的屋顶、墙面都拉起了绿植,墙面上有绿萝,屋顶上有爬山虎、牵牛花。学生们自主讨论以元宵节赏花灯为主题,又在街道中间制作了赏花灯的人物,在屋顶上拉起了横跨街道的灯笼,展现出一片节日的气氛。整幅作品的尺寸达到了3米5长、1米宽,学生们说:“我们就是想让面塑和我们的生活更贴近,我们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使用面团。”是的,面塑在孩子们手中已经不仅仅是把玩的小物件,他们要让生活处处有风景,想用自己的方式让面塑艺术传承下去。
三、提升质态——深化校本特色,凸显传统魅力
我校推行扬派面塑教学实践探究,自主编写校本教材,并出学生作品集,每班有面塑展示角,学生们在互相欣赏中,拓宽了创作思路,优秀作品分别在校园长廊、面塑体验馆中展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让校园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汇聚起推动校园文化的巨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