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田径教学的思考
2018-08-07杨尧尧
杨尧尧
【摘要】田径运动素有“运动之母”之称,其包含的走、跑、跳、掷的运动形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技能。田径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且简易可行,任何年龄层次的人群在任何较宽敞安全的地带均可从事田径运动。田径运动对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技能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改善人体形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小学阶段,田径教学逐渐被淡化。本人分析了当前小学阶段田径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小学田径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田径教学;小学;研究
一、现状分析
1.田径项目特质分析。田径类项目使用的器材少,走、跑的运动形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略显枯燥,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动态心理,对单一的走、跑的运动形式反复尝试后极易丢失积极性。并且小学阶段对完整的全程跑,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体力来进行多次练习。而使用器材的跑、跃、掷等田径项目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有难度并且有危险性。列入跳高、跳远、垒球等项目的教学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逐步教学,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进行具体项目练习时,受场地限制和安全因素的考量,只能逐个或者小团体的进行尝试性练习,让学生的运动量大大减少,因此在小学阶段难开展。
2.学生兴趣分析。小学生年龄跨度大,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不同年龄层次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并且兴趣不够稳定,对于新鲜事物极易产生兴趣,但也极易失去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器材类项目会表现出极强的兴趣,例如篮球、足球等。而这些器材类项目在通过短时间练习后,学生可以掌握部分技术动作,例如篮球运球、投篮,足球脚内侧带球、传球等。这些易达成的目标,也有明显的评价标准和成败的参考标准,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但田径运动的练习相对枯燥乏味,同时成绩的衡量以高度、远度、时间来衡量,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没有一个固话的标准,学生也就无法知道自己的成绩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层次,更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去着手练习。当遇到瓶颈时,受到自身先天条件、场地、技术动作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就很难突破而达到更高的成绩。反复的练习强调高标准的同时其技术动作也相对复杂,难以让学生保持长久兴趣,不利于田径运动的开展。
3.田径教学被弱化。田径项目的运动形式是走、跑、跳、掷,这些运动形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技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而小学阶段的田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先天条件,通过体育课上短期的田径教学难以使得成绩有明显变化。并且现今社会生活中,现代化的设备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走、跑、跳、掷的依赖越来越少。如果“认真”起来,一个人甚至不需要“动”就可以完成日常的生活。生活中運用的少了,自然也就被我们弱化了。
4.体育教师方面问题。体育教师大都不愿上田径课程,基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田径类课程,课堂上学习、练习周期短,往往需要反复练习同一动作,同时重复练习完整的项目,学生会失去新鲜性,而使得课堂枯燥,教学不易出彩。(2)田径课程形式单一,单一动作往往需要反复练习多次,才能使得动作定型。列队式的集体练习让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师失去主导性。(3)田径课程有一定的危险性,除了项目本身的危险性外,运动时产生的身体负荷大,对学生的身体也是一种考验。加之现在家庭教育中大都不重视体育,学生在体育课上造成的损伤极易造成矛盾。因此体育教师从安全角度出发,不愿上田径课程。
二、改善小学阶段田径教学的几点建议
1.竞技的同时添加其他色彩。传统田径项目,竞技是其本质,崇尚的是单人角力、个体竞争,追求突破人类身体的极限,这也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懈的追求。但在小学阶段除了保持田径项目竞技的特质之外,我们应当加入团结合作、意志锻炼、主动参与、兴趣培养、习惯养成等色彩。在日常的田径教学中,体育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学段特点、兴趣爱好,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田径课程。
2.发挥田径的本质。田径项目是由人类的劳动生活逐步演化而来,归根究底就是以走、跑、跳、掷这些基本的运动形式来达到锻炼的目的。那么,在小学的田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改良运动的形式,不必拘泥于100米、200米、跳远等传统的项目设置。可以适当改良和新创运动项目,让其以最基本的走、跑、跳、掷运动形式来达到健身、锻炼的目的。充分发挥田径的本质。
3.改良评价体系,增设考核制度。首先打破一次成绩定终身的评价标准,设置进取性、阶段性达成目标。如坚持每天跑步的养成习惯,坚持学习练习一个项目的持久目标等。小学生年龄段低,对事物的完成性低、浮动性大,因此不适用固化的成绩标准,应倾向于合作精神、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从而实现主动体育。
4.针对学段,适当引导。水平一学段的学生对跑、跳、掷等活动的兴趣最浓厚。他们只需适当组织、稍加引导、严于管理便可开展多层次的田径。水平二学段的学生,有强烈的竞争欲望和集体荣誉感。利用其进取心、荣誉感开展体育课堂的田径教学。水平三学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成熟,由于文化学科压力,大都倾向于游戏类、玩耍类活动。可针对其特点创设多种游戏性质的体育田径课堂。
5.通过辅助,提升兴趣。田径运动是一种通过计算时间、测量远度高度为成绩的运动项目。它区别于其他项目,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锻炼来突破自我获得成就感和喜悦之情,也体会不到田径运动给自身的身体素质带来的改善。久而久之,就逐渐对田径课失去耐心和信心。针对这一现象,可采取借用外力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体验新高度、新速度、新远度,从而获取成就感,感受追求新层次的感觉,发现田径的魅力。
6.针对的个体,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体型修长者善跑跳,身材敦实者善投掷。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帮助其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计划和达成目标。这样学生更能根据自身优势,得到良性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每一个教学者对小学田径教学能够推陈出新、因材施教地进行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利用田径运动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