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新工科
2018-08-07陈坤
陈坤
【摘要】基于智能技术的支撑,将有助于对高等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对此,新工科的建设亦当与智能一级学科的设置相呼应,让智能科学技术成为理工科通识教育的主体,以切实培养出中国智能人才。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尚需积极建立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并在课程设置方面予以有效创新,如此方能切实提升教育成果的转化效率,继而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来促进工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改革。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工科
人类在不断进步过程中逐步衍生出了大量的智能科学与技术。而基于此,使得学科技术成了一门由自身催发所出的一级学科。该学科因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不仅对国家需求起到了有效的助催作用,且我国要想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创新中心,亦需加强对学生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对此,各学府均应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并基于多角度、多层次来与社会其他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如此方有助于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跨界创新精神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
一、人工智能促进新工科学科专业生成
技术是如今的社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者。而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又与人工智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此,使得大量的新型产业被催生而出。对此,高等院校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便必须对学科专业的布局调整给予高度重视。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已然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诸如浙江大学便开设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金融与数学”以及“计算机与大数据”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位班。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校则自主创办了诸如“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进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以及“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三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此外,我国的东南大学,其在响应智能制造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便是建立了首个“机器人工程”专业。而随着我国“双一流”教育项目的正式启动,还将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学科匹配程度。基于此,要想满足国家对高校教育的最新要求,作为高校方面,也应积极致力于新学科、新专业的设置,便对此前的教育解耦予以“深度调整”。如此方能有效促进新工科学科专业的生成,继而满足社会对当代高校教育的各方面要求。
二、人工智能也将“消灭”部分学科专业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明显削弱了传统工科类学科专业的优势。而在新理念、新技术的渗透下,许多传统产生也已面临了被淘汰的境地。对此,学界方面亦做出了相关预测。如在2012年,美国著名学者摩西·瓦迪便认为“在未来的30年时间内,传统所需人类劳动力的项目将逐步被废弃,且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所研发的机器人将兼具大脑与肌肉,故我们未来生活中的许多工作都可能被‘我们所制造出的造物所取代”。此外,部分计算科学家也做出了乙烯类的预测,其认为在未来的20到45年间,人类传统的重要工作都将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届时,人类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对具体产业以及高效的学科专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影响未必会如同预测般“恐怖”,但已然有证据表明,如今的部分职业,其在信息技術的支撑下,不仅运营成本开始逐步下降,且受自动化影响的程度亦逐步提升。而随着产业调整的愈加深入,其必定会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与此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响,还将有助于促进新工科各学科专业的深入融合与发展。当然,部分研究亦认为,要想达成以上目标,则新工科的建设需突破以下五大瓶颈,即“打破学科壁垒、越过专业藩篱、打通本研隔断、消除校企隔阂、唤醒师生淡漠”。就五大瓶颈而言,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对此,在克劳斯·施瓦布所发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其特别强调“各项技术的融合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点,而基于传统技术所构建出的物理、数字、生物等世界之间的界限亦将被彻底消除,由此产生的新技术及能力,将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体系等各方面均带来重大影响”。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被彻底打破,而游走在各学科之间,为学科融合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正式人工智能。此外,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不会仅局限于工学内部,甚至会与诸如人类社会、艺术类的学科相交融。届时,无论是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或是结果评价等各方面都将产生极大的变化。当然,针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其对人才知识的深广度以及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亦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工科建设中的学科模糊甚至于学科“坍塌”,取而代之的将是更细小入微的研究,对此,学术界也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总之,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从不缺乏人类利用工具、制造工具以及发明各类机器的事实,而机器的制造无疑也使得人类逐步走向强大。但鉴于机器人并没有独立的价值观,故而机器人的价值观也便是人类的价值观。现如今,各式各样的人机协同机器人的研发,让我们身处于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而人类的领舞者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对此,我国在建设新工科时,亦当基于“北京指南”“复旦共识”的指引,以切实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继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乔蕾.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科学中国人,2017(24):45-46.
[2]荷花语.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湖南教育(D版),2018(2):78-79.
[3]陈静静.浅谈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7,14(30):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