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昌国卫文化校本课程的德育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2018-08-07鲍晓燕
鲍晓燕
【摘要】学校地处昌国,昌国卫文化承载着德育教育功能,是农村学校开展德育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本文从对昌国卫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了挖掘,并应用到学校德育教学实践中,构建起基于昌国卫文化校本课程的德育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昌国卫文化;校本课程;德育教学;新模式
象山石浦昌国自明初设卫所,屯驻军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六百多年里,形成了独特的昌国卫文化。昌国小学地处昌国,绝大多数学生出生在昌国,祖辈几代人都是昌国本地人。学校立足昌国,进行了昌国卫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卫文化融于德育教育,建立了基于卫文化校本课程的德育教学新模式。
一、挖掘昌国卫文化所蕴含的德育资源
昌国建卫历史悠久,独特的卫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作为海防要塞,昌国有着古老的城墙遗址和烽火台。卫城濒临海边,盛产海盐,600多年来老百姓祭祀、春耕、生产、生活,留下了九庙十祠堂、名人故居、墓、坊、塔、井、桥等诸多文物建筑,形成了具有卫文化特色的民风习俗,也诞生了许多名人,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名人轶事。
学校以“蒙以养正”为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三正”(品正、学正、体正)、“五会”(会服务、会学习、会实践、会运动、会审美),具有传统美德和民族精气神的少年,提炼了卫文化中“仁”“智”“勇”的核心精神,围绕这三个字,挖掘卫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二、探究昌国卫文化融于德育教学新模式
学校开展了《基于三正五会的昌国卫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将昌国卫文化内容分成名居古迹、乡贤人物、民土人情、地方特产四大板块,以这四个板块为德育资源,开展“仁”“智”“勇”德育教学。
1.“仁”义在身
“仁”:亲也,仁者兼爱,相亲相爱互助也。所谓“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意思就是说话一定要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恨,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炫耀。
昌国卫文化校本课程中的《乡贤人物》中搜集了邵景尧榜眼、革命斗士董梦蛟、广做善事的潘、俞、董、苏四家等许多乡贤人士。学生通过“走近乡贤人士”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熟悉这些乡贤人士,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勤、善、勇等良好的品质。
昌国卫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由这方言而口口相传的童谣、传说故事特别多。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方言诵童谣、讲传说故事比赛。这些传说故事中就有为民审不平之事的《审明亭》、有戚继光为维护军纪痛心斩儿子“王子帽”、有邵景尧中榜眼心胸宽广大度的《我平你不平》、有刘宴散粮救荒《一个菩萨三个庙》、有三菩萨救助寡妇的《它(音,土)三菩萨抲鱼》……学生在诵童谣、讲传说故事中,既感受了昌国卫独特的方言,也得到了为人要宽容、乐于助人,心中要有他人,做事要公平公正的教育。
昌国卫文化《族训》内容丰富,许多大姓家族都有自己的祖训族规,《尚德堂施氏祖训》《郭氏族计》《忙氏俗训》《秦氏宗规》《鸡鸣林氏祖训十条》等族规族训教导后世子孙“家为孝子,国为良民,规行矩步,不犯非分”,对家族子孙提出爱国为民、勤劳勇敢、和睦相处等具体的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在调查自己家族的祖训族规,讲述《我家族的祖训族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对自己的祖先充满崇敬之情,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身为这些家族的后代子孙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智”慧在心
明朝万历年间昌国卫邵景尧赴京会试,竟以一甲第二名及第即中了榜眼,成为象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魁”。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及传说故事非常多,昌国卫的邵氏后人还专门修复了邵氏祠堂,将他勤奋学习的故事刻在邵氏祠堂的外墙壁上。邵氏祠堂规模宏大,楼、阁、台上都雕有精美的壁画,廊柱、檐角都是感受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下,学生参加“游邵氏祠堂”活动。活动包含了邵氏后人讲述邵景尧勤奋学习的故事,参与邵氏祠堂修复的昌国卫本地工匠介绍邵氏祠堂建筑特色,学生采访昌国卫老人“家乡的邵景尧”以及邵氏祠堂绘画、手抄报比赛。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勤奋学习成为榜眼的邵景尧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学者菲尔丁说过:“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孩子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在榜样中寻找自己将来的影子,从他们身上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和能量。
3.“勇”敢见行
衛者,保卫,护卫也。昌国卫城建于大明山东麓山谷地带,西南负后门山、城隍山、凤凰山,东北依昌鸡山,山皆南北走向,呈回环翼蔽之势。昌国地方志中记载“城高三丈三尺,广一丈,延袤七里。辟四门,楼如之,设吊桥三,辟水门于西、南二门之侧,罗以月城。”现在昌国还留有许多当年的军事基地,也留下了抗倭的英雄故事。
学校成为象山县非遗物质文化教学基地,也申报了第二批东海少年军校。该校利用非遗基地开展舞龙、武术拓展性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学校利用少年军校开展国防教育课程,上《国防教育读本》,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国防教育遗址,听国防教育专题讲座,写国防教育感受,讲国防教育故事。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小学生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小学生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亲身体验激发了学生道德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基于昌国卫文化校本课程的德育教学新模式,最大限度唤醒学生对家庭、学校、家乡的乡土情结,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德育课堂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家国情怀的情感体验,使得德育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守森.浅析小学生勇敢品质的养成[J].中国新课程教育教研,2013(03).
[2]杨秀琴.基于乡土文化融于体验式德育教学初探——以渝北区寨坪完小校本德育课程为例[J].好家长:素质教育,2017.
[3]楼卫琴.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J].课程教学研究,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