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策略初探

2018-08-07朱慧群

教育界·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计算

朱慧群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计算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质量。再缜密的数学思维,如果没有准确的计算能力“保驾护航”,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失分现象,让人扼腕痛惜。如若在低年级能够改善教法,坚实基础,下足功夫,规范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更能够使他们在中高年级的计算学习顺风顺水。

【关键词】计算;计算新授;基础计算;检查反思;有效练习

计算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遍布小学数学教材的所有年级。计算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质量。因为在小学数学的课程中,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几何图形、方程、数据统计等的学习,均要依賴计算的学习作基础。而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知道,在一份综合试卷当中,不论是哪个年级,计算所占的比率不低于70%。再缜密的数学思维,如果没有准确的计算能力“保驾护航”,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失分现象,令人扼腕痛惜。即使有部分中高年级老师意识到了这点,采取简单直接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一定量的计算题,使得学生怨声不断,苦不堪言。但即使每日坚持练习,学生抵触情绪已在,效果也不能如意。早几年前,笔者作为中高年级老师,也纠结于此,终不得法。然而近几年,有幸接触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教学内容见附表),在施教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如若在低年级能够改善教法,坚实基础,下足功夫,规范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更能够使他们在中高年级的计算学习顺风顺水。

下面所述方法策略,均已经过笔者的尝试,初见成效,特记述于此,与同仁共享。

一、重视认数教学

数,是低年级计算学习所依赖的已知量,而计算的结果也要通过数来表示。重视认数的教学,特别是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位次的概念等,才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只有扎扎实实的掌握了数,才能更有效地理解计算的算理。

二、着力计算新授,将 “意会”转为“言传”

不论哪一类计算内容,必定要让学生先明白算理,而后小结出算法,再依照算法进行反复的计算练习。在过去,总是先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了算理之后,推想小结出算法,然后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埋头苦算,然后全体核对得数,纠正错误,草草收场。而对于计算方法或计算过程,学生仅仅是(模仿)会算、能算,具体是怎么算出得数的,说不清也道不明。也因为如此,往往计算出现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准确、快速地找出错误的关键点在哪里,也就不能了解自己的计算弱点,不能改善和提升计算的质量。

对此我认为,表达尤为重要。表达,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学生按要求口头表达,就是在规范学生的计算思路。算法都有一定的先后规则和逻辑顺序,抓住这个“规则”和“顺序”,在新授教学中给定学生表述方法,板书出关键词句,或者直接引导看分解(图)式,让学生就同类型题组反复练说计算过程,两三次以后,绝大多数学生即可熟练表述计算过程,即便是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耳闻跟读之下,也会渐渐达成准确的表述。那么,也就规范了计算方法。

这里举例三则。

第一例:9加4。学生第一次接触较为复杂的口算,需要分解之后,先凑10,再加留下的3。因此,在交流“凑十法”的算法之后,我手指着分解式的生成线路,指导学生做到有序的表达: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像这样熟练地表述出计算思路后,接下去的8、7加几,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凑十法”,如8+5,很自然地就说出“把5分成2和3,先算8+2=10,再算10+3=13”,计算过程表述得完整又清晰。

第二例、第三例:这两类笔算,在一年级下册的计算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往往会有学生列竖式时,抄错了横式中的数,或遗忘了“进位1”和“退位·”的标记,或是即使标注了也视若无睹……造成各式各样的计算错误。从计算过程的表述中不难发现,这样做可以突破这五个常见问题:

1. 开头“34+16这样算……”“50-26这样算……”,检查抄数错误;

2.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就确定了计算顺序;

3. 算到哪一位就写到哪一位;

4. “进位1”“退位点·”适时标注,不要遗漏;

5.“所以,……”作为结论,写上横式得数,避免遗漏。

这样,让学生不仅能按照算法有序的计算,更学会在表述过程中自查计算细节是否到位。

形成统一的、规范的表达方式之后,学生描述计算过程驾轻就熟,人人都愿意说计算过程,没有表达难度;人人都能说出计算过程,而且越来越熟练。即使出现计算错误,老师可以提出“说说计算过程,找找自己错哪”,学生按照既定的表述方式有序的检查计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边说边思,以说带思,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清楚了错误在哪,纠正也就不是问题了。

三、读卡背记,基础计算要过关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第76页中提到,如果学生在低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不过关,或者乘法口诀不能灵活的运用,必定会影响中高年级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确实如此,中高年级的整数乘除法、两步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等,统统都需要借助低年级的“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口诀及相应除法”来计算。房基不牢,高厦必倒。

那么,这三类基础计算,如何才能烂熟于心?没有捷径,必须反复的读记成诵。

首先,结合这三部分内容的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坚持每天定量或定时的读记,从起先的“读算式说得数”,到熟练以后的“看算式说得数”,循序渐进,积少成多。要求学生制作加减法的口算卡片(只是算式,没有得数),积极地联合家长的力量,向他们明确基础计算的重要性,形成家校合力。一方面,让学生课后在家长的督促下反复读记;另一方面,课堂上跟踪抽查,反馈成果,激励学生逐步提高熟练程度。最终,进行读卡过关,对过关的学生进行奖励,促进读卡的积极性。加减法卡片的读记,达到1分钟30张以上,要能达到“看到算式,得数脱口而出”的水平。

乘法口诀要做到能有序背记完毕(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更要能应对无序抽背,均要确保正确率,不允许出现错误。口诀的记诵同样也要达到“看到算式,得数脱口而出”的水平。

四、检查反思,养成好习惯

检查回顾,是提高正确率的必要手段。初学计算,“先入为主”,老师的要求越明确,越到位,學生的计算习惯养成得越好。如果说,学会表述计算过程,做到边说边算,或者心说笔算,是第一个必备的计算习惯。那么,耐心、细致的检查,就是第二个重要习惯。

老师们都知道,抄错数字、抄错符号、抄漏数字、算漏步骤、算错结果、横式得数漏写,这些都是最为常见的计算错误。学生算得快,算得马虎,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小教会学生正确的检查方法:手指题目,做到眼随手动,心随眼算。检查口算题时,要再次心算得数与已写得数核对,检查笔算必须做到默说计算过程,检查每一个环节是否准确到位。

在平时的作业中,教师还要注意收集学生共性的错误,拿到课堂上引发学生纠错、反思。这样做,不仅能引起全体的关注,效果胜过老师一味的说教;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运用计算的原理去找出错误,深化对计算的理解,提升计算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化的错误,适宜在错题旁及时批语指出错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的错误。

学生大多会有惰性,检查不够细致和耐心,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不断提出检查的要求,不断提醒检查方法,大力表扬会检查的学生,适当提点不会检查的学生。如此反复,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力求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养成一定的检查习惯。

五、反复练习,精当有层次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99页中提到,“运算能力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螺旋上升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重复的、机械的计算练习不合适,但是精当的、有层次的、有效的计算练习必不可少。将脑中熟记的卡片得数,落在一道道口算题或口诀填空(默写)上,限定时间,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比如一年级下学期,口算教学任务很重,学生需要掌握的口算题型太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做到少练,甚至不练;针对容易出错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不进退位、进退位),反复多练,口算做了一份又一份,做到人人练,人人过关。

当然,计算练习也可以争取家长的督促。低年级没有书面回家作业,请求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计算水平,有薄弱的就应当适量增加计算练习,支持反复磨炼。

“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一直将运算作为主要内容,运算能力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低年级的计算学习是否扎实到位,直接决定了中高年级的计算学习质量;低年级时是否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决定了中高年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个低年级老师都当为此而努力,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计算能手,不因计算留遗憾。

猜你喜欢

计算
“加边法”与“降价定理”在行列式计算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