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园贷”的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
2018-08-07吴志鹏李月白宋怡
吴志鹏 李月白 宋怡
[摘要]近年来,随着“校园贷”事件在高校愈演愈烈,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破坏高校安全稳定、抹黑互联网+模式。成为高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安全、和谐校园视阈下。以高校思政教师的视角分析“校园贷”现象的成因,提出学校加强教育引导、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与立法、建立校园贷危机处理机制三种措施,为师生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
[关键词]校园贷 风险防范 对策
一、校园贷现象的成因分析
1、放贷门槛低、审核简单、隐蔽性好
“校园贷”平台在推广过程中多数存在极具迷惑性与诱惑力的虚假宣传,极速到账、手续便捷、费率更低、品种丰富等广告在平台上标识非常明显,诱导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毫无防备的步入泥潭。“校园贷”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其缘由在于仅需要一张身份证、一个手机号,在平台上注册,一般经过1至3个工作日的简单审核,所申请提取额定即可到账,一般的借贷平台根据借款人使用情况给定几百到几千的现金额度。另外,“校园贷”过程基本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学生借款情况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
2、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缺失、消费观缺乏理性
多数大学生不具备常规的金融知识且性格天真。“校园贷”表面上看低息、手续简单,但实际手续费、服务费、利息等支出项较多,对于金融知识匮乏的大学生们,网贷平台一般通过“平台服务费”、“以物抵金”、“供应链资金沉淀利差”等方式来迷惑他们,最后导致利息比高利贷还高。当前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互联网,他们可塑性极强,具有超前消费的观念。甚至有学生通过“校园贷”进行网络赌博,毫不顾及自身还贷能力。另外,部分大学生法律法规意識薄弱,个人隐私较易被不法分子盗取用于校园贷。签订借贷合同过程中,对合同约定条款理解不透彻,仅关心贷款金额到账的问题,一旦发现自身上当受骗,又缺乏法律维权意识,难以及时、正确的解决问题。
3、监管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
“校园贷”平台的业务在实际中缺乏外界有力的监管,尚不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校园贷”平台运用线上的优势形成有别于传统P2P借贷的运营模式,具体表现在所有的手续均通过互联网完成,完成交易只需要借款人与出借方相互达成协议即可,外界监督力量介入相对困难。尽管2016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但是对网络借贷平台约束力不足,惩罚力度不能迫使网贷平台继续牟利,相关的处罚的内容与方式等也较为模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仍需不断健全。
二、风险防范对策
1、学校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主体,一方面要在学生中普及金融知识、法律法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做到全面教育和预防。“校园贷”风险防范作为高校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深入开展“校园贷”摸底排查建立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对涉及不良“校园贷”问题的学生重点关注,定期开展“校园贷”自查工作,切实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和信用教育,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向学生普及金融信贷、网络安全、防范网络诈骗等基本知识;正确看待学生在消费、学习、就业等方面小额、适度的资金需求,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合理支持、适当控制学生的消费支出,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勤工助学。
2、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与立法
“校园贷”源于互联网金融,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违背了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游走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从既有“校园贷”产生的乱象中可以看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束缚力不强、缺失强有力的监管等问题。为此,一方面各相关部门之间应加强相互合作,完善信息共享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统一监管和分层分类监管机制,明确个部门的监管范围及监管职责,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与防控;另一方面,相关权力部门应当针对此类现象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约束“校园贷”的发生。
3、建立校园贷危机处理机制
加强学生参与网络借贷和不良消费行为的监测,禁止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宣传、推荐、代理“校园贷”业务。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对已经参与网络借贷、金额较大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通过法律途经及时解决,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一定得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及时向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妥善化解风险。对于泄漏、恶意曝光或者非法使用学生个人信息以及暴力催贷、威胁、甚至胁迫学生从事非法交易等恶劣行径,积极应对处置,配合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障校园安全。
三、结语
“校园贷”是一把双刃剑,作为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它弥补了金融业务的部分空白,但也正由于其显著的特性,不断引发影响校园安全、和谐、稳定的危机事件。本文从学生思政教师的视角分析校园贷危机的成因及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希望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处理校园贷事件提供借鉴,呼吁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支持,从增强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着手,做到监管到位、全面教育、实时监测、妥善应对,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为师生构建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