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2018-08-07陈景南陈才红江力杜杭根王承陈立

浙江医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骨窗硬膜引流术

陈景南 陈才红 江力 杜杭根 王承 陈立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多发生于老年人,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2]。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取决于血肿机化程度,但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因此,理想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方案需要重新定义[3]。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钻孔引流术适用于血肿未分隔、绝大部分是液体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存在血凝块、脑组织无法再膨胀或复发的慢性硬膜下血肿[4-5]。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清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笔者观察了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并与钻孔引流术进行比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7例,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8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分成小骨窗组(小骨窗开颅清除术)40例和钻孔引流组(钻孔引流术)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Mrakwalder神经功能评分(MG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式 (1)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清除术: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术前头颅CT或MRI血肿体表投影定位,在血肿投影区近中央位置,尽量选择颞肌覆盖处,在头皮作长约5~6cm的纵行直切口;逐次分层至骨膜后,乳突撑开显露颅骨;于颅骨上钻1个小孔,铣刀取下3cm×4cm的小骨瓣。骨蜡止血后悬吊硬脑膜,稍电灼硬膜后十字切开并缝线固定;见硬膜下血肿包膜可划开血肿外膜,缓慢释放硬膜下积血。然后置入神经内镜(德国蛇牌GA830),直视下吸除陈旧血液、血凝块及纤维素渗出物,若有分隔型血肿予以电凝去除,若有活动性出血予以电凝止血。向各个方向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置入14号引流管,前端剪多个侧孔后固定于头皮。间断缝合硬脑膜,彻底止血,将骨瓣回纳并固定。常规缝合颞肌和帽状腱膜、头皮,在引流管外接引流袋。(2)钻孔引流术: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术前头颅CT或MRI血肿体表投影定位,在血肿最厚处头皮作长约3cm的直切口;全层切开头皮,乳突撑开显露颅骨;用电动骨钻在颅骨上形成一直径约1.5cm的骨孔。骨蜡止血,稍电灼硬膜,十字切开硬膜及血肿包膜;缓慢释放少量血肿,置入引流管,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引流液大致清亮。外接引流袋缓慢引流,缝合脑膜并固定引流管,彻底止血,分层缝合头皮。

1.3 疗效评估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中、后的情况。术前情况包括症状及体征、头颅CT检查结果;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情况包括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皮下积液、癫痫、切口感染、肺炎、败血症等)、出院时 MGS、复发率等。MGS:无神经系统症状为0分;无神经功能缺损,仅有头痛或步态不稳为1分;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如嗜睡、定向障碍、轻中度偏瘫等为2分;昏迷,但对刺激有反应,重度偏瘫为3分;昏迷,对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僵直状态为4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包括头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行走不稳、肢体乏力、癫痫,小骨窗组分别有 36、28、8、5、17、0 例,钻孔引流组分别有 18、21、3、6、13、1 例。头颅 CT 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结果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混合密度,小骨窗组分别有7、13、3、17例,钻孔引流组分别有 6、5、2、12 例。

2.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小骨窗组手术时间为(66.45±10.25)min,明显长于钻孔引流组的(32.84±7.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住院时间为(29.10±5.37)d,与钻孔引流组的(27.96±6.8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5/40),明显低于钻孔引流组的36.0%(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出院时 MGS为(0.48±0.60)分,与钻孔引流组(0.56±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3~15个月,小骨窗组复发率为5.0%(2/40),明显低于钻孔引流组的28.0%(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间且有包膜的血肿,常在外伤3周后开始出现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目前对血肿的出血来源及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主流观点认为脑萎缩后脑表面与颅骨内板之间的间隙增宽,而外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增大,致使灰质表面与硬膜窦之间的桥静脉因过度的牵拉而断裂出血,最终逐渐扩散而形成血肿。血肿腔内纤维蛋白酶活性升高会导致纤维蛋白降解,大量Fb原被消耗,使得血小板凝集受到抑制,促使血肿包膜毛细血管不断渗血,导致血肿腔慢慢扩大。相关研究表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扩大与颅内压降低、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脑萎缩等有关[6]。另有学者提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真正起源,高龄是发病的危险因素[7]。

自1857年Rudolf Virchow首次描述慢性硬膜下血肿后,多种治疗手段相继出现。传统的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因其创伤大、致死率高,临床上较少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但对于血肿内存在分隔、含有大量血凝块、脑组织无法再膨胀、脑水肿空间占位明显或复发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良好的疗效。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钻孔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的优点[8];但存在术后血肿复发率高的问题,有文献报道复发率为5%~33%[9]。本研究结果发现,钻孔引流组复发率为28.0%,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而小骨窗组复发率为5.0%,明显低于钻孔引流组。此外,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出院时MGS、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为小骨窗组长于钻孔引流组。笔者还发现复发患者多为高龄者,但其他相关研究认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率与年龄无关[10-12],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有学者认为高龄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脑组织,对于复发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推荐再次手术[13-14]。

与钻孔引流术比较,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清除术的优点如下:(1)直视下操作,避免盲目操作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可彻底清除陈旧血液、血凝块及纤维素渗出物,特别是对分隔型血肿及新鲜小出血点均能轻易处理;(2)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血肿未分隔、绝大部分是液体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也适用于存在血凝块、脑组织无法再膨胀或复发的慢性硬膜下血肿;(3)术后并发症较少,常见的有局限性并发症(如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皮下积液、癫痫、切口感染等)和系统性并发症(如肺炎、败血症等);(4)术后复发率较低。但是神经内镜下小骨窗清除硬膜下血肿也有其缺点,如桥静脉和皮层表面损伤、需要额外的设备或训练、手术时间较长、治疗范围受骨窗的限制、费用高等。

综上所述,与钻孔引流术比较,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势,可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骨窗硬膜引流术
颅骨成形术后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骨窗保护枕的设计与使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采用不同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