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野下忻城壮锦工艺传承与产业开发

2018-08-06郭兴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壮锦文化产业一带一路

【摘 要】忻城壮锦织造历史悠久,并有良好的文化认同和国际市场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企业生产、管理等多种因素未能适应市场变化而日益式微。“一带一路”打开了当今全球化的文化交流通道,是壮锦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摄取现代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融入多民族文化及现代时尚元素,加快创意研发,结合忻城土司文化、山歌文化、薰衣草园,发展特色旅游,助推忻城脱贫攻坚,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忻城;壮锦;文化产业

【作 者】郭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西来宾,546199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3-0149-006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进步和现代经济的发展繁荣。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倡议,则给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服务国家优势产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同时,西部地区如何利用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在后工业时代通过文化创新取得跨越式发展?广西是国家定位同时服务“一带一路”的唯一省区,地缘优势得天独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作为壮文化重要表征的壮锦,与蜀锦、云锦、宋锦合称中国四大名锦,是壮族代表性的文化创造。充分挖掘以忻城壮锦为代表的壮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开发民俗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不失为促进自然资源贫乏的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与民族文化传承并举的首选之途。

一、忻城壮锦的历史、传承及产业现状

(一)忻城壮锦的历史

忻城作为广西壮锦发源地之一,有一千多年的壮锦织造历史,长期处于壮锦发展的中心地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织锦技艺卓越不凡。(清)乾隆《庆远府志》记载:“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绚丽多彩的忻城壮锦不仅是嫁妆中不可或缺之物,也是历代朝廷指定贡品。民间广泛的需求、朝中权贵的喜好、历代土司的重视,促使忻城壮锦制作规模日益扩大,技艺也日益精湛,织锦成为忻城的支柱产业,遍及城乡。被称为忻城地区壮文人“学有专著、诗成专集的第一人” [1 ]641的清代忻城举人莫震在《忻城竹枝词二首·七月》:“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临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即写忻城壮锦织造盛况,规模空前。

清末民初,随着现代织造技术的发展,广西壮锦开始日渐衰落。但忻城作为壮锦发源地,织锦技艺依然得以綿延。20世纪40年代,忻城城关镇还是“户户有织机,人人会织锦”,1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有一两台织锦机,多数居民以织锦为生,主要生产被面和背带芯,销往周边的来宾、宜州、宾阳等地。

(二)忻城壮锦传承及产业现状

建国初期,为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优秀民族产品,政府在织锦业比较发达,织锦机相对集中的忻城、宾阳、靖西三个县建立壮锦合作社,后改为集体性质的民族织锦厂。壮锦织造从家庭作坊升级为集体企业,壮锦的生产规模、品种、范围及影响都超过了以往,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1957年,忻城县成立壮锦社,租用民房作生产场地,发展壮锦生产。1973年,投资1万元购买县税务局办公旧楼为厂房,1975年,壮锦生产社改为壮锦厂。1982年,县委统战部扶持0.5万元,自治区民委拨款6万元,在县城双胜河和平桥头兴建一座6间头的3层楼钢筋水泥结构新厂房,建筑面积540平方米。1983年,自治区民委再次拨给4万元,用于购置各种机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1985年到1987年间,经国家民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牵线,联合国欧洲非政府组织、欧洲农业发展集团和英国牛津救济组织的专家先后4次来到忻城实地考察壮锦生产,1987年至1989年,英国牛津救济组织先后4次资助人民币37.1万元,忻城壮锦厂按援方的实施方案,建立加仁、板六、尚宁、泮水、自由、隆光、板河和城关等8个壮锦生产点,并购置电机、排子机、组造机和车床等机械设备,配到各个生产点,1990年各生产点正式投入壮锦生产,忻城壮锦厂年产量曾达到25万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壮锦编织技术也得以发展。厂长蒙如君1989年到日本展示织锦技艺,以精湛的织锦惊艳日本民众。

1990年之后纺织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忻城壮锦厂的被面、挂包、屏风等日用品花样陈旧,产品单一,成本增高,市场萎缩,1994年被迫停产。广西仅存的靖西、宾阳壮锦厂,据笔者2017年7月实地调研,基本处于停待产状态。

从民间织锦看,忻城作为贡品时代的“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的盛况早已不在,目前县城还在织锦的不足10人,除了蒙如君等4位大师级壮锦工艺传承人,值得一提的是梁恒源和他的表弟蓝培文,大专毕业回乡创办了源馨壮锦源,是忻城最年轻的会织锦、牵线、绘图、挑花的两位男性壮锦传承人。表弟读中专时就迷上山歌,读大专期间在乐业歌王擂台赛获授歌王帽,毕业后与表哥一起传承壮锦文化,一边唱歌,一边织锦,同时收集、学习各种民间剪纸、设计等。由于缺乏旅游市场支撑,信息平台少,网络宣传不足,缺少资金组织学习、生产、销售,平日以传授织锦工艺和制作壮锦服饰、围巾、小饰品、旅游工艺品为主。十多平方米的铺面除了陈设样品,只能摆放两台织机,停留在维持生计的小作坊水平。

靖西民间传统壮锦织品在20世纪末期各乡镇圩场都还有出售,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在壮锦传统产地的果乐村目前仅有3户还有做壮锦的织机,为上门订购的村民织造壮锦[2 ]152。宾阳作为民间织锦主力的那些吃斋女和终身不嫁的妇女,也逐渐在历史的进程中消逝,只有壮锦工艺大师谭湘光的壮锦坊由其徒黄颖群带着几个织工在织锦。忻城、靖西、宾阳的壮锦生态显示出广西织锦工艺的传承与壮锦产业已陷入濒危状态。

从工艺上看,壮锦的染色工艺基本失传,如今织锦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染过色且含棉量较低的涤棉线为经线,用丙纶线、丝光线、涤纶线或腈纶作为纬线,壮锦在原材料方面已与传统壮锦存在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挑花手法与提花技艺也大多失传,丰富多样的各种传统图案、花色,鲜有人能掌握挑结花本技艺,只能编织一些简单的图案。代表远古壮族族群文化源流和精神特征的壮锦文化已经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消逝。

二、壮锦工艺传承发展的困境及缘由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依赖手工制作的壮锦因为成本高、利润低而缺乏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现代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文化资源的厚重历史与当代休闲娱乐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反差”[3 ],壮锦日用品款式陈旧,工艺品鲜有创新,年轻一代对织锦的兴趣越发淡漠,织锦后继乏人,致使壮锦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织锦技艺传承日益式微。

(一)社会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织锦不再是旧时妇女养家糊口赖以为生的主业,织锦技能也不再成为衡量妇女勤劳智慧的基本技能和必备女红,加之传统的花色、陈旧的样式、单调的品种,使得壮锦在现代审美时尚的冲击下失去了市场的吸引力,壮锦也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婚娶必备嫁妆,在地消费微弱,壮锦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

(二)市场因素

手工织锦成本高,产量低,织锦收入几乎无利可图。做一幅被面需六尺左右的壮锦,要用约一斤丝绒,当时价钱大约为240元,一个熟练女工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加上6天的人工费及其他的材料费用,一幅被面的成本约500元。手工壮锦作为日用消费品的价格、花色、品种、功用已无法与其他纺织品相比,只有作为民族工艺美术品才能凸显其价值,但少了创新,也难以撬开壮锦的在地和异地市场。

(三)企业原因

忻城、宾阳、靖西3个壮锦厂都是由合作社转型的集体企业,采用传统家长式的管理模式,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从政府订单到市场竞争的转换,凭经验感觉决断,发展盲目,管理简单粗放、松散混乱;没有产品标准,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没有切实可行的保障体系;织造工人文化基础差,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研发经费不足,技术创新乏力;产品的加工层次低,深加工转化差,更新周期长,品种少,性能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其结果是陷入依靠传统设备加工织造,依靠老师傅技术经验培养人才,依靠作坊经营打天下,依靠老产品求生存的步履维艰的境地,忻城县织锦厂1994年因亏损而率先倒闭,宾阳、靖西壮锦厂2017年也基本处于停待产状态。

(四)傳承人问题

织锦技艺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壮锦的织造过程复杂,需要专门的机器来纺织,织工程序枯燥乏味,年轻人不感兴趣,很难像十字绣那样大规模地普及。加上收入过低,生存压力让青年人望而止步,导致织锦技艺后继乏人。

(五)政府缺席

一是对壮锦行业生产发展扶持不足,缺乏对壮锦产业规划、生产布局的引导,企业发展无序,设计雷同,品种单一,因产品同质化而导致内部过度竞争。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壮锦、土司衙署、壮族山歌(悲歌)等当地相关项目申遗升级、保护工作认识不足,以致与国家级和世界级遗产项目失之交臂,错失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机。三是忻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县政府财力有限,对壮锦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力不从心;四是缺乏有效的保护传承措施,对壮锦等民间非遗价值认识断层,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文化审美价值缺乏认知,导致壮锦传统工艺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错位。政府再不给予足够重视,必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民族文化瑰宝壮锦的消亡。

三、忻城壮锦工艺传承及产业发展路径

为贯彻“一带一路”“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愿景 [4 ],2016年文化部提出“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5 ],无疑“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路径”[6 ],建立广西壮锦现代产业体系,传承壮锦传统工艺,发展忻城特色文化产业链,是保护壮族文化遗产,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也是广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忻城脱贫和区域经济文化繁荣的选择,是“探索资源品牌化、品牌市场化、市场资本化、资本国际化的有效路径”[3 ]。

(一)建构广西壮锦现代产业体系

1.复苏忻城传统织锦工艺,活跃乡村经济。为了抢救织锦工艺,传承发展壮锦文化,近年来自治区政府先后拨款700多万元在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建立壮锦研究开发基地,成为目前国内壮锦研发、生产最有实力的企业。该所招聘20多位散落民间的织锦工艺大师和传承人,开展壮锦织造、产品开发、培养织锦工艺新人。开展“广西文物织锦的复制与开发”系列项目研究,加大引进民间艺人、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通过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电子纹版输出技术与机械纹版穿连、织造设备更新改造,制订《广西壮锦产品企业标准》,大幅提高织锦工艺效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丰富广西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市场,推进壮锦织造行业技术进步与产品结构调整,为广西壮锦织造文化的传承发展夯实了基础。 [2 ]162

忻城壮锦产业发展可以依托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分工合作开展联营,一方面以公司+农户的方式,通过织锦技艺培训,利用乡镇、村屯的闲散劳力,加工传统手工壮锦产品,复苏民间织锦工艺,培养积蓄新一代织锦能手,盘活传统特色街区、乡村活力,培育乡村经济,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加强规划,引进资金、人才,建立生产基地,孵化企业,强化管理,改造工艺,分工合作,发展壮锦产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壮锦现代产业体系,以“一村一品”形式建构壮锦织造产业链,打造忻城壮锦品牌。与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和靖西、宾阳壮锦厂加强横向联系,建立广西壮锦行业协会,促进织锦技艺的保护传承和良性发展。

2.建构壮锦文化市场体系、产业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人才与市场是制约忻城壮锦产业发展的三个要素。首先,多渠道筹集产业发展资金,拓宽产业融资平台,在申请国家、地方政府专项资金扶持的同时,多方引入各种投资基金,“依托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产业基金、银行信贷、债券、社会资本等多层次、市场化融资手段支撑文化产业的国际拓展”[7 ]。其次,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引进企业管理、市场策划与营销、产品设计等各类人才,特别是文化产业运营复合型人才,培训更多优秀的壮锦织造能手。再次,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探索“文化精英+市场营销”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传统壮锦自产自销的低效产业经营方式;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企业运营与市场营销手段,采取C2M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可个人提供图案、花色、质料、尺寸比例,在网上自动生成3D效果图,实行订单生产,提升壮锦的生产和销售。

3.强化产品设计,完善创新体系。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使传统壮锦显得“土俗”而不适应现代审美追求,成为壮锦消费的障碍,求变创新,是壮锦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运用先进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新,使它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引领社会文化潮流”。[8 ]在传承壮锦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接“一带一路”不同区域文化习俗,融入多民族文化及现代时尚元素,把现代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融入壮锦之中,加快创意研发,丰富表达内容、拓展表现形态、创新审美风格。缩短产品更新周期,通过产品内容、形式、题材的改造创新,促进产品增值,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拓展壮锦在地和异地消费市场。

(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普遍的‘互渗性是文化产业成熟的表现,也是文化产业的常态化标志。”[9 ]地处溶岩发育山区的忻城虽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级贫困县,民族传统文化遗存却非常丰富,是最富代表性的壮族文化——壮锦的发源地,与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盛产蚕丝的宜州毗邻,壮歌歌俗浓郁,迄今保留有亚洲最完整的壮族土司衙署。根据忻城县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融合壮锦文化、土司文化、山歌文化及特色农业,形成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开发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全域旅游,增加乡镇人口收入,是忻城县脱贫攻坚的优选之途。

1.结合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恢复壮锦传统特色街区、乡村,建设“壮锦城”。“将民族民俗手工生产、在地旅游、文化展示、深度体验、产品输出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建设特色民间民俗文化村落、历史文化村落,打造创意城乡综合体,将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紧密结合,既实现培育富民产业,又实现对当地民俗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3 ]县城城关镇西宁街、东安街是历史上的“织锦街”,临近东门广场和通天寺,有深厚的壮锦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淀,容易集中老街妇女重操织锦旧业,可恢复“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的“壮锦城”旧貌;在自然风光迷人,有莫曼岩及优美的壮锦民间传说的内城屯打造壮锦生产性传承的现代生态产业园,种植提取各色染料的植物,展示织锦工艺流程,与薰衣草园区相互呼应,是发展旅游,推动就业和居民增收的重要增长极。

2.打造“壮乡故宫”。莫氏土司衙署号称亚洲第一衙署,被誉为“壮乡故宫”,这座古典宫廷式建筑富有浓郁的壮族艺术特色,也有中原古典宫廷建筑特点,气势宏大,格调典雅,是研究土司制度、壮族民俗、宗教、文化及建筑艺术等难得的实物资料。十多年来,这里先后拍摄了十余部影视作品。做好土司古建筑的回收、修复工作,恢复衙署周边特色街区风貌,广泛收集民间土司文物、掌故、传说,积极开展土司文化交流和研究,打造一个中国土司文化中心,增厚土司衙署的文化内涵,是忻城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3.开发壮族文化演艺精品。挖掘忻城壮锦文化、土司文化、山歌文化、社庙-节俗文化,创作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演艺作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忻城民间有许多关于壮锦、土司的故事和传说,如莫曼受彩色露珠及蜘蛛网的启发织出五彩壮锦的传说,莫曼给土司眷属传授织锦技艺的故事等等。收集整理忻城相关壮锦、土司的历史记载、掌故、传说、故事,利用土司衙署开发演艺产业,进一步发展影视、动漫甚至游戏产业,向全世界宣传忻城的土司、壮锦及山歌文化,发展旅游,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观、民族特色、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数字技术、新媒体等技术里,这是中国能够在世界文化产业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因素。”[8 ]

讲好土司故事,唱好三姐歌谣,牵手薰衣草产业园,打造莫曼壮锦品牌,依托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和三地城市轻轨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凸显壮锦传统街区与乡镇特色,建构中国——壮乡故宫梦,把“壮乡故宫”与瑶都金秀打造成桂中旅游产业的两块金字招牌。

(三)完善壮锦工艺基础设施建设,建构忻城壮锦传统工艺教育传承实践体系

忻城壮锦是具有活态文化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壮文化“生命”体,体现了忻城壮族群落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与族群智慧,加强壮锦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才是壮锦工艺世代传承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

1.建立忻城壯锦活态传承基地——集旅游观光、生产传承、社会教育、染料植物种植、壮锦织造、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壮锦产业园。聚集植物染料种植园及染料提取与加工工艺、(丝、棉、麻)纺纱工艺、提花织造工艺、历史陈列馆、产品销售大厅等多功能的壮锦研究、教育传承、员工培训、生产销售、旅游观光产业基地。同时把织锦工艺传承培训纳入当地社会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实施标准之中,完善政府及社会监督体系,促进公众参与壮锦保护方式的多样化和常态化。

2.开展学校教育传承。把壮锦文化纳入忻城乃至来宾市的教育体系,是织锦工艺传承及壮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在来宾市中小学开设相关的壮锦文化通识课程,了解织锦工艺的历史发展源流、文化内涵、工艺流程及审美追求,培养年青一代对传统壮锦文化的认同,激发和强化青年学生对织锦工艺的兴趣和关注,为壮锦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后备人才,也是为壮锦市场培养源源不断的消费者;在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忻城职业学校开设织锦技艺实训课程,聘请壮锦民间工艺大师到学校言传身教,直接为壮锦产业开展技工培训,是推动忻城壮锦产业开发之人才保障的重要之举;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生化专业开展壮锦设计、植物印染课程教学与课题研究,并把相关地方文化教育传承纳入学校考评指标。

(四)壮锦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推广

文化职能部门通过大众媒体广泛普及和宣传壮锦文化。到学校、广场、节庆活动场地进行宣传,传授公众壮锦的历史、工艺流程、织造技巧、花色图案设计及其寓意,逐步让人们了解熟悉壮锦、理解壮锦花色图案的审美内涵,破除解读困境,进而提高公众的自觉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对壮锦的自觉保护。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壮锦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建立壮锦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壮锦文化专栏,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壮锦文化精品佳作。

忻城传统织锦工艺的核心是心编手织的个性化、创造性手工织造,而今反工业文明呈一时代潮流,手工制作取代机械化几成审美时尚,新的社会审美追求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必将助推传统壮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壮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 吴伟峰.壮族织锦技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肖怀德.我国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问题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 (2).

[4]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4-01).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l.

[5]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EB/OL].(2017-01-06).http://www.ndrc.gov.cn/fzgggz/fzgh/ghwb/gjjgh/201707/t20170720_855005.html.

[6] 代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10).

[7] 李孝敏.“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拓展探析[J].求实,2016(7).

[8]于同桐.从世界形势看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当代经济,2017(11).

[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网[EB/OL]. (2016-04-15).http://www.cssn.cn/dybg/gqdy_gqcj/201604/t20160415_2969284.shtml.

猜你喜欢

壮锦文化产业一带一路
织千年壮锦 传万代匠心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一幅壮锦的故事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