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历史语境下的青春成长
2018-08-06程珊珊
摘要:近年来青春片的扎堆创作在引起怀旧热潮的同时使得影片质量良莠不齐,青春片在经过沉淀后需要找到新的突破。文章以无问西东为例,通过分析影片的成长母题和叙事手法,将影片与当前国产青春片做对比。阐述了青春片除了怀旧情结,更应当立足历史与社会,展现青春的困境和个人的成长。
关键词:青春;历史语境;个体成长
一、青春片的内核
青春期是人生成长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人从孩童过渡到成人的整个阶段中对自我的认知、认同,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第一次交锋而引发的叛逆、冲突、调整、妥协与融合,以及对爱与生命的裂变式思考和体验。因此,青春电影在展现这个特殊性时期的时候不应当仅仅停留青春期的表面,而是应该触及青春的内核,即青春个体的成长。此前的国产青春片,仅仅只是将主角的年龄设定在青春时代,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在中学或大学校园,用场景和服化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但课桌和校服所呈现的只是青春的表面特征,影片所展现的纠结的爱情故事和友谊即使放置在除青春期外的年龄阶段也同样成立。青春片不能仅仅局限于描绘青春的纯真与美好,也不是用旧课桌、校服、随身听等旧物的堆砌营造出符号化的青春表象,而是应当展现青春个体的困境与成长,没有成长,青春便无从体现。
对于影片《无问西东》来说,这种成长就体现在当自我的价值观与整个大环境产生冲突时所做的抉择与坚守。影片由四段存在于不同历史背景下正直青春年华的六位青年人的故事所组成,在四段故事里青春不仅仅外化为花季般的年纪,更内化于青春期所面对的诸多成长问题,比如对吴岭澜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思索,沈光耀对家国关系的思考,陈鹏对爱情的坚守,张果果对当代社会的社会责任感与对人与人之间纯粹关系的选择。每一次面对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听从内心、真诚面对自我的基础上,每一次的选择也都是一次成长。青春片只有立足于“成长”这个主题,探索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们真实的内心状况和人生困境,才能使青春片的意义不再浮于表面而具有深刻的内涵。
二、历史语境下的青春
在《无问西东》中,历史不仅仅是作为主人公故事存在的背景,而是将国仇家恨、抗战纷争等直接融入叙事当中,塑造了不同历史环境下不同青年人的人生困境,不仅使影片充满了时光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也使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在吴岭澜的故事里,1924年泰戈尔访华并不单纯作为一种标记时间节点的作用而存在,他的演讲内容直接启发了当时的吴岭澜,使他不再羞愧于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探求,也使他决定忠于自己内心所爱,不顾世俗的观念选择了自己擅长且热爱的文科,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将文学的魅力传授给下一代年轻的学子。在沈光耀的故事里,战火纷飞的战乱环境也不是作为他人生故事中的背景而存在,而是引起了他对家国关系的思考,对自我内心所向的疑问,当看见平日的伙伴因战火而失去生命时,他决心真诚面对内心的诉求,作为一名空军亲临战场。此时历史在这里不再只是沉默的“他者”,而是直接影响了沈光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促使他作出了最后的抉择。
《无问西东》在叙事结构上是由三段发生在过去历史上的故事和一段发生在当代社会的故事所组成,不仅讲述了历史环境下的个体青春也讲述了现代环境下的青春。影片在处理历史与当代社会的故事时并不是采用线性叙事手法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四段故事,而是采用了碎片化叙事手法,将四段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交叉呈现。影片以发生在现代时空的张果果故事开场,展现他与四胞胎的关系以及在职场上遇到的困境,随后闪回到过去的时空,交代不同是历史背景下主人公所遇到的人生困境。四个时空的人物故事以一种平行发展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如抽丝剥茧般逐渐呈现他们之间的关联。影片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间不断切换,在展现历史的时候也观照了现实,论述了发生在历史中的那些青春个体们在时代洪流下所面临的困境在當代社会依然会成为青年们的困扰。影片采用无缝剪辑的手法,在四个时空之间不断切换时没有使用淡入淡出、叠化、音乐等转场技巧,而采用直切的方式。让观众更贴切地体会到历史与当下的联系。2016年肯尼思·洛纳根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也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和直切的剪辑技巧,电影不断在现实与回忆两个时空中来回切换,经过八次闪回在电影进行至一个小时时才结束对过去的回忆。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回忆并不仅仅只是回忆,而是时刻影响着男主角当下的现实生活,在过去与回忆间不断来回切换能体现出男主角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联系。在《无问西东》中,历史与现在的不断切换则体现出历史对现实的作用与影响。张果果最终秉承在世俗环境下坚守自我的初心,也是经过了几代人所传承的精神。影片不仅将历史与叙事产生作用,也用历史观照了现实,青春片在这里不再是空洞的缺乏历史感的存在,主题和视野的宏大使《无问西东》在历史语境下体现了青春的珍贵。
《无问西东》以成长为核心主题,在立足历史的基础上观照了现实,展现了几代人的青春状态,描绘了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青春除了分手、出轨、车祸、撕逼,还有时代洪流之下他们对家、国和自我关系的思考。影片呈现了青年人如何在叩问过自己内心之后作出选择,如何在强大的世俗面前坚守自己的对与善,甚至如何度无愧于心地过自己的一生。无论是影片主题还是叙事手法,《无问西东》都为青春片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付宇.类型的困惑:青春电影火爆背后的创作迷茫[J].电影艺术,2015(02): 86-89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赵静蓉.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J].文艺研究,2015(10):23-30
[4]赵静蓉.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J].文艺研究,2015(10):23-30
注:北京电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中国“第五代摄影师”影像风格形成之路研究》
项目编号:XYJS201716
作者简介:程珊珊(1994.1.26—),女,湖北,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创作理论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