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与应用性研究

2018-08-06刁云龙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专业教学汉语言文学应用型

刁云龙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比较弱,传统教学中习惯将理论知识作为重点,而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培训,而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加强语言教学实用性与应用性的研究、探讨与运用,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用型;实用性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东方文化可以丰富西方启蒙心态所体现的人文视域”,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能为人类提供人文视野,习东方文化能全面发展人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使人能更好的参与社会互动,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对“道”的追求。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教学形式、内容较固定。教育界绝大多数人认为,中文学专业是最具传统、最具底蕴的学科。而我国不同时期颁布的有关中文学专业的规定几乎没有变化,尤其是规定开设的课程数量维持在十三门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再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性内容不足。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而相对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造成了学生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现状

传统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知识的传授要先行。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更是迫切需求。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理论和知识谱系,其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面对压力巨大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期待着一场新的改革,它有必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与社会接轨。

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方向——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门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分析有必要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分解,整合课程内容,避免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精简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学校和各科专业课教师应该依据科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应用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保证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从应用性的角度分析,要以就业观念指导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业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出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写”、“说”、“读”等专业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形成相应的应用模块很关键。

五、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改革策略

(一)从强化知识结构的角度优化课程,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自创建学科开始,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中包括了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等十三门课程。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就业,在平时的专业教育中应该进行以下几点改进:精简内容、强化核心,及时了解该领域最新知识结构和要求,并根据社会要求来设计教学课程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设计和优化课程结构;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合理高效的进行专业教学,深化课程应用性,提升毕业生应用能力。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打破专业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

(二)改革教育体制,强化实用性,提高应用能力。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必须从更新它专业所包含的科目上决定,扩大对教学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实用性理念为指导提高本专业就业率。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教育方应当及时了解当前社会要求,根据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得上述能力,成为实用型人才。

(三)创设应用情境,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中建立各种实践模块,将实践带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模拟文秘情境,撰写广告标语,草拟新闻简讯,扮演新闻发言人等与汉语言学习息息相关的衍生性训练,不断锤炼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对汉语言的实际驾驭能力。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通過应情境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概括、抽象、推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从而使教材知识的获取超越了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生活领域中去,使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活跃起来。教会学生在特定语文情境下,独立思考,广泛联系,提高他们应用综合性知识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疑难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牛铁力.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70.02

[2万宏韬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文学,2016.08

[3]李彩玲.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青年作家,2014(22)

猜你喜欢

专业教学汉语言文学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增强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职业技能竞赛促专业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探索
参与式教学在学前双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