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无聊倾向性的关系探究

2018-08-06卞卡杨沁白宇

魅力中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

卞卡 杨沁 白宇

摘要:“低头族”越来越多的涌现,手机依赖问题接踵而至。本研究主要从性别、年级、学科等人口学变量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特点及其与无聊倾向性的关系。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学科等的差异,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特点;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无聊倾向性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应对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作用,进一步探讨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无聊倾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手机普及率达到新高,手机以其便利、无线移动、美观时尚等特点和不断完善的上网、阅读、音乐、游戏等功能收到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成了尝试手机新功能的主力军。然而,过度使用手机造就了一大批“低头族”,手机依赖症愈发严重。

一、研究现状

一些研究者认为,手机使用者如果不恰当地使用手机,比如过度滥用等,会出现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一系列不同的外在生理上的症状,比如四肢麻木、心脏悸动、出汗、肠胃功能失调等[1]。在现有的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中,多探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关系。黄海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高精神质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手机依赖倾向。刘红等人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研究得出结论,经常体验到孤独感的个体明显会出现较多的手机依赖行为[2]。此外,以往对无聊倾向性的研究表明,生活中的多种负性情绪与无聊倾向性有密切相关,例如绝望感、孤独感、敌对情绪等与无聊倾向性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研究成果都表明,手机依赖行为多与消极情绪或消极生活体验相关,无聊情绪与这些负性情绪具有高度相似性。

二、调查方式

本研究以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为研究对象,以皖北地区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获得有效问卷240份,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本次调查的相关数据。

(一)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问

根据调查结果,每天使用手机3-6小时的大学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38.18%,其次使用手机少于3小时的学生达24%,占总样本的5%。数据表明,一些大学生可以合理地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但是, 每天使用手机7至10个小时的大学生人数仍接近总样本的1/3,甚至4.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10小时。

(二)大学生在不同情况中使用手机的频率

选择 “睡前”的大学生最多,为86.8%。选择 “坐车”、“排队”、“上厕所”、“上课”、“聚会”、“学习”依次为 73.9%、71.4%、65.6%、64.2%,58.9%、56.4%。可以看出,除考试、吃饭、起床三个时间段外,在其它各情况中频繁使用手机的人数均超过了样本总数的一半,而且几乎所有人被测在睡前都会使用手机。

(三)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从上面提到的症状来衡量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数据显示,在几乎所有的症状中,选择 “一般”及以上的人数均占样本总数的一半左右。目前多数大学生一旦长时间不使用手机就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焦虑,手机依赖症状较明显。

三、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缺失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与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体现在手机依赖上,就是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对手机持续性、机械性的需求感和依赖感,这就导致其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的减少与退化,并且导致其缺失媒介素质。在调查中34.7%的大学生表示在手机网络上更易获得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

(二)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批判意识较差

随着微媒体的出现,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人际交流和娱乐可以通过手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满足。在“您平时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的问题中,选择“手机”的大学生群体占89.1%。而另一项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会听信手机网络推送的大部分消息”,大学生既是倾听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制造者,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况下这类群体很容易面临自我約束能力降低的现象。

(三)手机已成为社会文化符号和社会资本载体

人类正进入消费时代,物品即为消费品。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开始成为社会文化符号,为社交平台构建载体。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更强,也就更需要以此来扩大交际圈,为踏入社会做准备。手机带来了更频繁的交互,可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本。

四、结论

(一)大学生面对手机依赖更易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对现实生活缺乏动力或者在学习工作中易受挫折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并且,更多体验到无聊情绪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果较少地体验到无聊情绪,会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依赖行为。

(二)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无聊倾向性与手机依赖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因为手机的多功能性、虚拟性、互动性、便捷性和娱乐性,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也日益严重[4]。如何合理使用手机,避免因过度使用手机、依赖手机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的引导,以及学生本人积极的努力,通过减少无聊情绪的体验,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三)消除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方式应标本兼顾

作为学校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开辟多种课堂加强教育引导,让大学生学会善用新媒体。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更能够缓解和抑制手机依赖现象。

(四)大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新媒体发展自我

“学为本位”,根本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大学生主体的积极配合,能主动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5]。大学生要学会从网络中筛选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知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增强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主动排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建立更多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减少在虚拟世界花费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吕克.王宝权.微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J ].2016(31):32-33

[2]黄亚秋.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J ].高校论坛.2016(03):49-50

[3]王继元.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协同治理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50-52

[4]徐华,吴玄娜.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 J ].管理观察.2016(01):26-27

[5]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02):29-30

作者简介:卞卡(1997.09-),女,安徽省淮南市人;宿州学院在校生;统计学专业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