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高校表演专业复合型人才研究
2018-08-06刘元杰王熠瑶
刘元杰 王熠瑶
摘要:本文从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就业选择出发,针对表演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性思考,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促进表演专业的教学发展,提高高等院校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完善表演专业的教学设置。本文也是对目前高校表演专业培养方案提出的改革,可以丰富表演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使每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需要、专业突出、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表演专业;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就是在多个方面都有一定专业能力,且在某一具体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高校表演专业也是如此。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表演艺术在传统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科技因素,虚拟投影技术、及时成像系统、音乐识别和合唱系统等新媒体技术被用于舞台表演中,营造出亦幻亦真的视听氛围。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更加灵活,除了从事表演活动,还可以选择编导、教师、经纪人或相关领域的工作。从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就业选择出发,表演专业需要培养多方向、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在表演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比如,编导、经纪、教育、化妆造型、舞美设计等相关知识。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集教学、研究、生产、实践于一体,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课题研究及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教学形式上,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项目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为主;在教学成果上,以论文、研究报告、作品为主。
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比,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多学科知识相融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成果不是以试卷的形式体现,而是以论文、研究报告、作品等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创造了自己的成果。
具体到高校表演专业来说,工作室教学就是要把表演基础、技巧训练与实际演出相结合,把编导、经纪、教育、化妆造型、舞美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培养纳入工作室教学中,分室分项进行教学与实践应用,提高表演专业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如,专业能力、自学研究能力、良好表达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工作室教学,是培养高校表演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具体优点如下: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表演基础
大学一、二年级是完成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乏味的基本功训练的时期,我们可以利用工作室教学,将表演基础、技巧训练与演出实践相结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倒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決演出中所涉及到的实际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观察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特长,为将来的职业规划确定培养方向。
二、多方向工作室设置,做到因材施教
经过大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及工作室教学,学生们对表演专业和演出过程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基本明确了自已在表演专业生涯中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编导、教育、经纪、化妆造型设计、舞美设计等多个工作室,实现多方向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在工作室的选择工作中,师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管理模式等因素,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师徒关系,从而提高竞争性,确保教学质量。
工作室实现小班额教学,学生人数一般在5-10人之间,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改变大班额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个性化培养,将创作、演出与理论学习充分结合,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氛围。
三、配备专业师资力量,实现校企对接
本着“术业有专攻”的基本原则,根据每名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教学特点、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合理配备专业教师,确保工作室教学工作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学校与表演团体合作,请进来,走出去,引进企业管理文化,建立“双师”教学团队,使高校的教学与市场的运用形成无缝对接,促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发展。
四、以研究型教学为主,注重能力提升
工作室的教学以研究型教学为主,根据不同的横向表演课题,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查询、素材收集和网上间接观察等工作,确定研究实施方案,使工作室教学充分体现出互动开放性。这种互动交流,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得以扩展、延伸和深化,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高。例如,一场演出涉及服装、化妆造型、舞台美术、音乐、灯光及演员表演等多个门类的艺术,学生在不同方向导师工作室学习基础上,进行企业式链接,每个工作室完成一项内容,最后整合共同完成一台演出。在此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全过程,充分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就业适应能力,实现了在校融入社会的目标。
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培养,高校表演专业学生不仅在表演能力、编导能力等专业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通过实践锻炼,在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也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些得益于工作室教学的自由、互动、开放,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升华,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一名专业突出、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雄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涛,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再认识,大众文艺,2010.11
[2]靳治刚,“工作室”教学模式与“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探索,中国职工教育,2014,02
[3]徐仂 ,工作室教学模式对学生服装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美术大观,2011,12
[4]张翠敏,工业设计教育中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反思,网络与信息,2012,03
作者简介:刘元杰,1965.11出生,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表演专业。
王熠瑶,1992.3出生,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表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