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2016-07-07杨飞飞
【摘 要】随着社会需要与科技创新的发展,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走差异化竞争战略道路,培养科普艺术特色人才。本文结合该学院的成功实践案例,总结其科普动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期对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科普艺术;创意人才;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25-02
科普艺术作品的制作和推广是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的重要方面,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服务效益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高端文化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科技文化有效传播的瓶颈,这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普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因此对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目前已有高校正在探索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科普艺术创意人才,他们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走差异化竞争战略,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适应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建设特色产学研基地
科普创意与设计人才走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强调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结合,在综合学科平台上培养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等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建设有特色的产学研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气象特色带来了学校优势资源。传媒与艺术学院依托学校这一优势,将人才的培养特色定位于培养科普艺术复合型人才,在学科的设置上始终与科技行业的应用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学院一直着重和国家气象局、江苏省动画企业等单位紧密合作,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央气象局华风影视集团、上海华博科技集团建有良好的协作关系。其友好链接使学院在专业上得到了坚强的后盾,在实践上得到了优厚的平台,为气象行业及本省的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在中央气象局华风影视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形成了科普数字艺术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教学体系。
学院建成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中心加强学校学科上的优势,建立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数字艺术与气象动画的科研创作队伍,这也是强化产学研特色教学的需要。中心形成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和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的局面,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一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教师科研能动性,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形成良性科研氛围。同时,行业专家的介入,使学生能了解到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实现与行业的零距离。与相关科技单位的合作研发,不仅提高了校内实习基地的使用率,而且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为未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2009年,学院的气象动画片《逃走的水》在中国气象频道特别播出。同时,2010年至今,学院也已取得在中央气象局数字传媒平台上展示学生作品的机会,完成24节气动画前12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天气拍客等项目。2014年,学生在“中国天气通设计与开发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气象科普动漫创作大赛斩获殊荣。这些成绩与学院坚持“艺术与科学技术相融、专业与行业市场对接、创新与创作创业并举”的创意人才培养观念分不开。同时,学院实行以展赛促进学风建设的教学理念,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实践教学与科技行业、文化市场发展紧密结合,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作实力与创业能力,最终形成了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
二、形成优势明显的特色研究方向
学院以科技应用和研究为取向,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普艺术发展前沿,结合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形成数字媒体、动画、艺术与科技专业为主,艺术理论中心为支持的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特色培养方向。学院的专业研究方向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而是逐渐积累形成的。如今形成了以下五个特点:1.注意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大气气象和遥感信息的交融结合;2.紧跟国际前沿和某些事物在本学科领域的潜在价值;3.根据科普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或研究趋势,适时引进专门人才,扩展研究领域;4.在不同阶段,注意及时调整学科研究方向,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5.教师学科的多元化,既有工科背景的教师又有纯艺术背景的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作为一个新兴应用型特色专业,学院在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方面突出特色研究方向,培养能够策划制作科普游戏、科普网站、科普展览馆、科普动画的专业人才,促进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科普艺术实践教学中心是学院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科普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建立的实验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覆盖数字动画、动画艺术、数字绘图、游戏媒体、网络媒体和展示艺术等实验室群落,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中心秉承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实践与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建立基础性、综合性、多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对校内外开放服务、优质资源共享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在教育理念、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和组织结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使得该中心在实验教学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并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①
三、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
“高度部门分科化停滞了激励性的教学和想象力研究。各科系教授间的接触太少,各科系之间的僵硬和欠缺合作交流,使得许多学者和科学研究者将他们的智力局限在自己的小范围内。以致大学在名义上是一所大学,其实只是数种学院的物理合并而已,没有化学的交融。”②科普艺术方向具有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特点,需要与相关学科合作,这将带来许多新的课题乃至研究领域,促进相关学科与教学与科研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注重加强和学校其他工科学院的学科交流合作,和学校大气科学、环境科学、遥感技术与工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信控等专业都有一定的项目合作,学生的计算机图形、人机交互、计算机三维展示、网络和虚拟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和实践任务由工科和艺术专业老师共同承担。学校的大气科学、遥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涉及数据视觉化、用户界面设计、数据挖掘等领域,这些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部分,学院的专业研究将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成立于1980年,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如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结合,产生了可编程催化剂;电影与网络技术结合,发展了对交互式电影的研究;网络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课题。同传统学科相比,这些新学科的交叉范围更加广泛,更具探索性。众多的全球性企业、多国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院之所以积极参与及赞助媒体实验室的研发合作项目,得益于其独特的产学研模式。”学院借鉴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的成功案例,在2009年成立的气象动画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实践教育中心。2008年学院建立了动画拷贝室、专业画室、二维动画实验室、动作捕捉实验室和1个多媒体技术实验室。2009年增建了CG机房、气象动画实验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和两个教学机房。2010、2011年又分别建立了互动媒体实验室、视听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室、录音棚、摄影棚。2011年,结合全院实践教学的要求将各相关实验室整合成立了“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实践教育中心”。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是动漫、数媒专业教育实训环节为适应时代和专业自身建设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开放性实训中心是动漫、数媒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教学平台。通过这种平台,教师可以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全方位实现动漫、数媒专业教育的功能。可以说,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实践教育中心是实现科技与艺术融合研究的平台。
四、结语
学科交叉不仅能推动、促进传统学科发展,并且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以气象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艺术学为结合点,确立了艺术与科学、教学与艺术创作、传统教育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用创新思维、战略思维拓宽视野,站在国际的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实验教师队伍,培养多学科交叉和应用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普艺术创意人才,打造国内一流,具备科普艺术创作特色的教学实践平台,提高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建立全国有影响地,为气象系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艺术专业,为社会输送气象类动画、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促进气象科普的有效、有力传播,为国家和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注释:
①汪田明,胡俊红,王建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美术教育研究,2012(08).
②刘仲林.中国交叉科学(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参考文献:
[1]周洁.长三角产业转型与人才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2]项仲平,邵清风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2.
[3]江蓝生,谢绳武.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
作者简介:
杨飞飞,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艺术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科普动画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践”(编号:2015JY058);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互联网时代气象创意文化产业平台构建研究”(编号: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