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

2018-08-06李保平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朱元璋知识分子政策

李保平

摘要:本文主要评论了朱元璋建立朱明王朝之后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设学校;加强科举;拉拢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

关键词:朱元璋;知识分子;政策

朱元璋建立了朱明王朝之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措施包括许多方面,这里我们只评他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明初文人的处境以及当时的政治情况,而且对其它一些历史问题的研究也有许多帮助。

一、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

1.设学校。明朝建国初年即在京师设立国子监,后来数次扩充。洪武二年(1369年),又在全国设府、州、县学及闾里私塾。从此,一方面垄断了社会教育,另一方面借以培养大批新官僚。朱元璋非常注意国子生新官僚的培养。《明史·选举志》说:“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为盛。”学校成为培养明王朝新官僚的场所。明代学生不准议论国家大事,“生员家若非大事,毋轻至公门”,“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所学内容主要是《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等。对传统经典著作中的“垂民”与“民本”思想进行删去,不作为科学命题之内容。尤其对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孟子,朱元璋更是耿耿于怀,切齿咒骂:“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2.加强科举。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两级。子午卯酉之年在省城举行乡试(亦称秋闱),中试者为举人;辰戌丑末年各地举子在京城举行会试(亦称春闱),合格者称会员;会员再经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后,即分三甲张榜公布,统称进士。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甚至对文章的格式、用语也都规定一体程式,即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也就是所谓的“八股文”。

3.拉拢知识分子。朱元璋称帝不久,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拉拢士大夫参加各级政权,选取应天各府、州、县士大夫到南京做官共一千四百六十人。

4.大兴文字狱。朱元璋刚开始学问尚浅,往往因为文字方面的疑误而杀人,所杀之人也不在少数。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载“《朝野异闻录》,三司卫所进表笺,皆令教官为之。当时以嫌疑见法者有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作《谢增俸表》,以表内‘作则垂宪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表》,以‘垂子孙而作则诛……。”因一字或几字而获罪被斩杀的知识分子史书上还有很多记载。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地位。对政权机构中的知识分子朱元璋也大开杀戒,而且连归隐的知识分子也不放过。由此可以看到,明初知识分子的处境是很艰难的。

二、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的简评

1.学校。各级学校的设立垄断了社会教育。不准学生议论国家大事,则只能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减少而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禁锢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只知道读书,而不关心国计民生。即使学业有成,也难有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教学内容上对传统经典著作中“重民”与“民本”思想尽行删去,不作为科举命题的内容,这使原本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越发地漠视农事。“民以食为天”,而封建社会的支柱便是农业,对农业不重视,则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也难以重视起来。对农民不重视,则对一系列与农民有关的社会问题便不会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这造成了读书人与劳苦大众的隔膜,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且容易产生等级观念。所以,他们不会主动地替农民着想,不会主动地想办法促进农业生产。同时,偏狭的认识也使他们的眼界狭窄。

2.科举。明代在科举上的一个创举便是八股文。八股文是明代的一种考试文体,段落有严格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等八个部分组成。从起股到束股的四个部分,其中都有两股相互排比的文字,共分八股。内容空泛,形式死板,极束缚人的思想。而且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也限定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在这样的要求下,考生很难随意发挥。不能随意发挥,而要受种种限制,故而有真才实学者也不一定会得中。而选中的又非是真正的又才学的人。读书人为了中举,便整天钻在书纸堆中,不去关心国家大事,不去研究一些实际的问题,不去用心地做学问,只知道钻研八股。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所培养和选拔的并不是人才,而是毫无创见,匍匐在专制皇权脚下的奴才。

3.拉拢知识分子。明太祖朱元璋“惩元季纵弛,一切用重典”,所以士人多不乐仕进,而且得召的知识分子好下场的也不多。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载“武臣被戮者固不具论,即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宋濂以儒者侍帷闼十余年,重以皇太子师傅,尚不免茂州之行,何况疏逖素无恩眷者。如苏伯衡两被征,皆辞疾,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死。郭奎参朱文正军事,张孟兼修史成,仕至佥事……高启为户部侍郎,已放归,以魏观上梁文腰斩……”由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处境并不好。当時以文学而得授官职而卒又不被祸事纠缠的,只有杨维祯等不敢接受官职的人了。

4.文字狱。朱元璋“惩元季纵弛,特用重典驭下,稍有独犯,刀锯随之。”所以,当时京官每天早上入朝,一定要与妻子诀别,等到了傍晚下朝回来没有事情发生,一家人就互相庆祝,因为又活过了一天。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严刑重典把人们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尤其是他还煞费苦心地罗织罪名、借题发挥、大兴文字狱,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的思想禁锢政策。他屡兴文字狱,有好些根本就是无中生有或者牵强附会,因为一字之误或者几字之不合朱元璋的意便遭来了杀身之祸。魏晋和元代文人尽管受封建强权政治的挤压,但他们还可以隐居,而朱元璋却把他们隐居的路也断了。于是,从明初到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思想、文化的发展濒于窒息,社会的进步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这种政策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它的积极作用。

三、小结

朱元璋从一个封建帝王的角度出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他的愿望。朱元璋治世用严刑重典,对待手无寸铁的文人也不例外。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直接被施者其中便有知识分子。所以,明初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朱元璋统治的洪武年间的知识分子的地位是不高的,他们被惶恐困扰,志向得不到抒发,不敢讲真话,甚至不敢讲话。朱元璋的一系列对待知识分子的严厉政策打破了读书人的理想,残酷的现实不得不使他们隐藏起自己的独到建议与见解,虽然这些建议或者见解极有可能是对国家民族十分有利的。致使知识分子的许多潜质都被丧失。所以,总体说来,朱元璋的这些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弊大于利的。

参考文献

[1]赵翼撰,黄寿成校点.廿二史劄记[M].辽宁教育出版社.

[2]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陈茂同著.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朱元璋知识分子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草莽皇帝朱元璋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