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2018-08-06马逸超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音译原则

马逸超

摘要:翻译作为一门学问,讲究技巧和方法。玄奘在进行佛经翻译工作和翻译研究时,提出了“五不翻”原则。“五不翻”原则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在对佛经的翻译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也在后世的其他翻译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关键词:“五不翻”;原则;音译

引言: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然而提出明确的翻译原则,形成翻译理论的人在古代并不多。玄奘在进行佛经翻译时,明确提出“五不翻”原则。而如今,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于现世翻译而言,玄奘的翻译原则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五不翻”提出背景

我国翻译的真正发展起源于佛经的翻译。佛经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我国的翻译活动开始兴起,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因而,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也在逐渐形成。支谶、支亮、支谦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其中支谦作为“文质之争”文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佛经翻译应注重文采修饰,易于读者理解。随后,文派和质派各有发展,文派的鸠摩罗什开意译之风,而质派的释道安则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文质之争”进一步延续。

玄奘在结合前人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后,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均不做意译,而采用音譯。玄奘对“文”和“质”进行了融合,使得翻译效果更佳。诚如如梁启超所言:“若玄奘者,则直译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二、“五不翻”具体内容

一,“秘密故”不翻是指有秘密含义的采用音译,如咒语“陀罗尼”,如果采用意译就会失去其特殊意义;二,“含多义故”不翻,有多种含义的专业术语不意译,如梵语“薄伽梵”一词具有6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因而这个词在汉语中没有等义词,故采用音译;三,“此无故”不翻,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物的不意译,比如“阎浮树”只产于印度,中国无此树,所以采用音译;四,“顺古故”不翻,约定俗称的事物便采用一直沿用的翻译,不作新译,例如“阿耨菩提”虽可再译,但易造成混乱,因此最好照用古人的翻译;五,“生善故”不翻,即减轻愿意分量的不可采用意译,例如“般若”并不直接翻译为“智慧”,因为“般若”意义高于“智慧”,更能使人心生敬意,若将“般若”译作“智慧”,略显轻浅。

简单而言,所谓“五不翻”,并非是指不翻译或直接省略,而是指不能采用意译的方法而是采用音译,以避免和原本的意思有不相称的地方。

三、“五不翻”现世意义

“五不翻”原则强调在五种特殊的情况下,不可采用意译,而采用音译。在意译无法进行对等转换时,直接采用音译则更有助于受众理解文化的内涵,体会文化的精妙之处。玄奘提出“五不翻”原则,给后世以借鉴意义。首先,避免了繁复的解释,因为意译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那么译者从受众的角度考虑便要进行详细的注解,而音译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步骤,原文奥妙留于读者自品;其次,有利于文化的交流,音与意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些情况下具有特定的联系,音译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好地传达了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最后,音译的形式简单,便于记忆,这样会引起读者兴趣,增加受众,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

总结

玄奘的“五不翻”原则将音译和意译结合,融合了“文”与“质”的长处,将翻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五不翻”原则,玄奘对佛经的翻译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五不翻”原则对于后世的借鉴意义体现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从而对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子章.玄奘“五不翻”原则的现实意义[H],襄樊学院学报,2008(10).

[3]郭虹宇.重读玄奘译论“五种不翻”——论宗教类、文化类外来词语的翻译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6(4):39.

[4]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音译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
原则与原则上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