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2018-08-06刘杨张畅和家安迪幺雪松张荣军

魅力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锡伯族民俗文化服饰

刘杨 张畅 和家安迪 幺雪松 张荣军

摘要: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现在分别居住于西北和东北两个地区。西北主要集中于新疆的察布查尔县;东北主要集中于辽宁地区。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二者虽然同源,但在这两个地区锡伯族民俗的发展状况却大不相同,基于此,我们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探究辽宁地区锡伯族与新疆地区锡伯族发展的差异,并全面考察造成其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另一方面立足于当下,研究锡伯族民俗开发的现实意义,以此促进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关键字:辽宁;锡伯族;民俗;保护;发展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1]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2],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由数据我们可以得知,辽宁地区的锡伯族人口占锡伯族总人口的70%,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辽宁地区的锡伯族创造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然而,随着时代潮流的变迁,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例如舞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没落,远不如新疆地区的锡伯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旺盛。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锡伯族在饮食、服饰、舞文化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究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并对这些方面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辽宁与新疆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对比研究

锡伯族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祖居海拉尔东南扎拉托罗河流域。历史上,锡伯族曾数次迁徙,其中较大规模的迁徙就有两次。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不仅因伊犁之地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又因忌惮锡伯族的势力,所以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到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因此锡伯族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位西迁节。

现在的锡伯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新疆,总的分布格局是大分散、小聚居。[3]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主要集中在辽宁地区的沈北新区,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县,它也是我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由于长期分居于西北和新疆两地,在饮食、服饰、舞蹈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习俗,这种不同地域锡伯族风俗的差异与多样性体现了锡伯族的文化多样性。

西迁之后的新疆地带的锡伯族处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锡伯族的民俗文化。又因其处于多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吸收各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新疆锡伯族特有的纪念日——西迁节;但辽宁地区的锡伯族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例如现代化因素、与汉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其民俗文化的丢失现象与新疆地区相比较为严重,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淡化了风俗习惯。下面我们主要围绕辽宁地区锡伯族的舞文化、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展开调查。

二、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辽宁地区的锡伯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意蕴丰富的民俗文化,但绝大部分民俗文化已经在与汉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消失了,目前遗留下来的比较有代表性是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所以我们选择对以上三种民俗文化进行研究。

1.舞文化。

锡伯族将自己源远流长的舞蹈统称为“贝伦”,它短小精悍,舞蹈形象鲜明生动,可将锡伯族贝伦分为硬性贝伦和软性贝伦两类。[4]在贝伦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蝴蝶舞”,其中蝴蝶并不出场,只是体现在表演者的想象中,有着完整的情节和表演方式,锡伯语称之为“多木多昆馬可辛”。蝴蝶舞的动作特点:一是舞蹈中的每一个小分节的动作都是按节奏用脚跟弹磕地面,发出踢踏声响,再一,就是双肩摆动及双手叉腰,双臂带肩,在后仰前俯中双肩前后摆动,与腿部交叉弹踢结合一起,其动作轻松有力,给人刚柔相济的美感。蝴蝶舞一般用锡伯族传统的乐器“东布尔”伴奏。锡伯族另一种歌舞形式——萨满舞,则是古典歌舞的精华。当时人们在专职的司祭者——“萨满”的安排下,用歌、鼓、舞的形式,向神灵祈求狩猎和农事的丰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辽宁地区无论是锡伯族的舞蹈教材、剧目还是舞剧呈现于大众眼前的是少之又少。这与人们娱乐方式的改变、长期与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受其影响有关,使得锡伯舞的传承朝颓式发展,会这种舞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只有少数锡伯族老人和热爱锡伯族舞蹈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会跳这种传统的舞蹈了,因而,锡伯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2.饮食文化。

在东北居住的锡伯族的饮食与其民族传统习俗、居住环境等息息相关,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色彩,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习惯,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精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辽宁地区的锡伯族以小麦、大米、玉米、高粱为主食,喜欢蒸馍、发面饼子、面条、高粱米饭、韭菜合子、南瓜蒸饺等。在秋季常常撒网捕鱼做成最具民族风味的鱼汤高粱米饭,冬季喝油茶,打野味。过年时,锡伯族家家杀猪做“血拌猪肉”(每当宰猪,将清炖的猪肉、杂碎都切成碎片或碎块后与灌肠煮熟的猪血拌在一起,同时辅以佐料、蒜泥、葱花、盐等,其味道鲜美,再肥的肉也不感到腻)、“全蒸猪仔”。此外,锡伯族食品还有二汤面、韭菜饼、萨斯坦、酸汤子等,样式丰富,口味特殊。

饮食文化作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既实用又有情趣,别具风格。锡伯族的饮食是锡伯族饮食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最能反映锡伯族文化及传统习俗的主要载体,是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会做这些传统饮食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家中的少数老人会做,因此对其饮食文化的推广也是我们此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服饰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锡伯族与各民族共处,尤其是辽宁地区的锡伯族受汉族、满族、蒙古族的影响较大,服饰文化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体。锡伯族早期主要从事狩猎生产,所以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等兽皮为主,注重实用性,以防寒保暖为主。为便于骑马和操作,男子都喜欢穿左右开叉的长袍或短衫,下穿长裤,扎裤脚,系腰带,颜色以青、兰、棕等深色为主。后来由于几次大迁徙以及与各民族杂居等原因,男子的服饰与满汉的服饰出现了很多相同之处。相比来说,女子的穿戴要更讲究些。姑娘们都是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戴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妇女穿旗袍,扎裤脚,喜欢戴耳环,手镯和戒指等饰品;年老的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冬季戴棉帽。

辽宁地区的锡伯族与汉族在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饰与汉族服饰也逐渐趋同了,除在特定的节日、聚会等重大活动中穿戴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外,其他时间和场合与汉族穿戴基本一致。辽宁地区的锡伯族在与汉族的长时间混居中,受到汉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多,一些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正在逐渐走向消亡。因此,辽宁地区锡伯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更加迫切的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三、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辽宁地区的锡伯族的舞文化、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的现状都有或多或少的丢失现象。由以上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推知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现存的整体现象,为了加强对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我们归纳出了以下三个建议。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扶助在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中,政府可以直接投入资金进行帮扶,例如:政府可以在锡伯族比较集中的社区里出资建立专门的舞蹈培训中心,对有兴趣学习锡伯族传统舞蹈的孩童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促进其舞文化的传承;政府可以出资举办大型的传统厨艺比拼活动,同时通过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扩大人们对传统的饮食文化的了解。

2.加强特色旅游的推广力度。

特色旅游的開发不仅可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还可以促进辽宁地区锡伯族聚居地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当地居民可以开发特色农家乐环节,例如辽宁沈阳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锡伯族人的根,使游客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学习如何制作传统的锡伯族美食,例如鱼汤高粱米饭,穿正宗的锡伯族传统服饰,体验锡伯族传统的家庭生活。同时可以让习得传统锡伯族刺绣技法的妇女在自己家中开设刺绣体验和观看制作的环节,不仅使妇女得到工作,还可以掀起传统服饰热。

3.重视教育的作用。

辽宁地区的锡伯族民俗文化要得以保护重获生机,必须建立广泛的受众对象。毫无疑问学校是最重要的生源和最佳传承的交汇点。政府可以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教材,将民俗文化纳入知识体系中,可以在学校可以在正规的课程开设之余,开设服饰制作、刺绣、饮食文化、传统舞蹈的学习等相关课程,加强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可以以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为试点。若条件允许,还可在大学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大学生对其的认可程度,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辽宁地区锡伯族的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可以促使我国民俗文化的体系更为完善,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对辽宁地区锡伯族聚居地乃至整个辽宁省的经济都有推动作用,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富庶。

参考文献:

[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8

[2]锡伯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15-02-25]

[3]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2010

[4]张诗琪《独具特色的锡伯族传统舞蹈》[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

作者简介:

刘杨: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和家安迪: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张畅: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么雪松;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张荣军: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

猜你喜欢

锡伯族民俗文化服饰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猜朝代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锡伯族西迁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