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樟柯在中国独立电影语境下的创造性

2018-08-06莫征宇

魅力中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贾樟柯国家形象

莫征宇

摘要: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国际声誉在他一部部作品中不断提升,贾樟柯自第一部电影在境外受到关注后,国际社会也将他的影片作为观察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子。但与此同时关于在他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对外展示也一直饱受社会评论。本文以影视叙事风格和独立电影艺术的视角客观分析贾樟柯电影的创造性以及其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方式和原因。

关键词:贾樟柯;国家形象;独立电影

贾樟柯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1970年5月27日出生在山西省汾阳市。作为中国现代电影“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他是继“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陳凯歌等被当今电影评论家和导演称为当代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人物。

自从1997年贾樟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小武》摄制完成以来, 受众对他的异议比片中的剧情更有审美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被称为“国家主义者”,因为他的电影与同时代其他市场上的其他电影完全不同。他把国家现代化的另一面与电影艺术相连,片中的纪实风格初看起来更像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的衍生。在他的电影中,主角永远不是所谓的上层阶级,也不是独立枝头的文艺大家,而是最普通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时代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记录下为这个时代做出牺牲的人。”【1】

1997年,贾樟柯电影《小武》被摄制完成,导演将镜头聚焦在一个以偷窃为生活来源于的无业少年上,小城的喧嚣和马路上的尘灰是贾樟柯用电影的方式独立研究以一个年轻人成长异化为焦点的这个时代的问题。虽然电影未能在国内公映,但《小武》的出现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贾樟柯和他独有的电影魅力。

2000年,贾樟柯摄制完成电影《站台》。“电影片名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同名歌曲《站台》,这首歌是80年代中期年轻人非常喜欢的一首歌,它描写一个人在站台上等待他爱人的到来,是一种期待的情绪。对贾樟柯导演来说,它是开启80年代记忆的钥匙,“站台”是出发的地方,也是回来的地方,它与旅途有关,有一种疲倦而哀伤的生命感觉。”【2】在电影持续的154分钟内,贾樟柯将人们的思维主题在两个半的小时内集中带入到一个相对陌生却又无比熟悉的生活时代。在电影中,人们一边唱着对祖国和领袖的赞歌 ,另一边却又因为受到西方时尚美学的扩张而心生矛盾难以取舍的生活状态,使得受众看完整部电影后不知导演是在抒情还是在讽刺,或许这就是贾樟柯电影能引起关注的原因之一。

作为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2002年出品的《任逍遥》讲述了两个迷失的灵魂的故事。后共产主义时代的社会意识和现代化的西方文明混乱的组合看起来像是对中国社会一段时间以来流行的“后现代”文化做出的解释。导演将青春的迷茫和经历通过时代阵下痛的工业化城市融合在一起,这也注定了影片不能被当下时代的主旋律所接纳,故该片仍未能取得在国内上映的资格。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大旗正式落名在贾樟柯的个人历史中,是2006年他所拍摄的影片《三峡好人》。这部影片成就了贾樟柯在国际,国内独立电影界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也是贾樟柯家国情怀最真实,透彻的表现。,20世纪20年代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子似乎一直围绕着这部优秀的电影。电影拍摄在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三峡库区”。伴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库区移民和文化抢修成了那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当我们都将这历史性的工程当作时代进步的话题津津乐道之时,贾樟柯却用魔幻主义的思维冷静的观察着这片热闹繁杂的地区。影片中的外星飞船,直冲天际的半成品纪念碑和最后定格的走钢丝的人,这已经成为是贾樟柯历来电影中的神来之笔,无论是荒诞或是无常的,《三峡好人》注定将中国独立电影的艺术魅力更大范围的影响在世界影坛之上。

作为一个跨时代的工程,三峡大坝的修建是中国实力的凸显也是中国形象在国家上的有利塑造,但作为电影艺术,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的国家形象几乎是定格在拆迁工人赤裸的臂膀间。他们光着膀子,穿着短裤,衣衫不履的进出在木屋或水泥房里;他们喝酒,打架,自娱自乐的哼着小曲;他们是最典型的工人阶级也是中国社会的建造者,不过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只有在《三峡好人》里才能得到了大众赋予的人文关注,回到现实,他们仍是这个社会最底一层。

他们为这个国家的建设提供着持续不断的能量,但他们却始终不能代表这个时代中的国家形象,就如同影片中即将因三峡工程而永远沉默江底的文物古迹,它们曾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智慧,勤劳,勇敢的历史象征,但在今天却转瞬即逝间永不复见。记得有人在看完《三峡好人》后说过这样一句话:“这片土地上祖先建立了两千年的文明,却被他们的后人在两年内全部摧毁”。但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他并没有刻意突显这些让人唏嘘的画面,而是在镜头中搜索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基因中还仅存的那点文化的活力。导演的创意和家国精神都被隐藏在影片的各处细节当中,并没有出现令人不安的画面。

在《三峡好人》中的两位主角是两个一直在寻找生活归途的人 。一个一直在寻觅自己妻女的煤矿工人; 一个一直寻找丈夫的普通女人。他们都朴实无华,都爱着被寻觅的人并希望能其回家。他们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复杂的行为,更没有社会关系和背景。他们只是在经历着命运安排的事,没有抱怨也没有哭泣。但正是这样的冷静,导演让受众在观影时并没有同情的时间,或许观影后的下一声叹息是导演刻意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在《三峡好人》中,国家形象不再是现代化的成就和经济增速的数据,每一个普通人便是这个国家最真实的样子,家国情怀终究脱离不了血液和家庭的关系,而这也正是组成国家这个庞大集体的最基础单位。当个人利益牺牲于国家发展时,大家都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二者矛盾的方式,或许贾樟柯并不懂得如何把握艺术和政治之间的平衡,终于他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开始孤独的创作着自己的作品。

贾樟柯,中国独立电影人,在作品中实现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使命,虽然他的世界因他的独立特作仍和主流制片市场有所距离,但正是这不紧跟时代之风的艺术创作理念,他才始终保持着自己对家国情怀的迷恋和一个电影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贾樟柯 著 台海出版社 2017年版

[2]《贾樟柯电影研究》张利 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6年版

猜你喜欢

贾樟柯国家形象
“静物”之流与“存在”之思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漫谈贾樟柯的导演艺术和影像风格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影片中的不同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