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贾樟柯的导演艺术和影像风格

2016-11-30常静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
关键词:贾樟柯自由人情

常静

【摘 要】贾樟柯是一个具有世界知名度、坚持艺术电影创作的导演,是一位极具特色的作者导演。本文从焦点、凝视、流行音乐三个方面,分析贾樟柯的电影艺术。他关注底层平民社会,关注中国普通人的命运,希望能为中国电影留住人情。

【关键词】贾樟柯;底层社会;人情;自由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17-02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现代电影界的中坚力量,他运用迥异于第五代导演的独特叙事方式构建了个人对于历史的描绘。贾樟柯从1994年“青年实验电影小组”的成立,到如今已拍出很多优秀的电影,并多次在国外电影节上获奖。在第六代导演中,贾樟柯属于电影风格较为鲜明的一位,他从题材的选择、空间的把握、叙事手法、情感的细腻化等多个方面深入,是极具个人代表性的电影创作者,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来阐释对电影的理解、对历史的记忆、对情感的回味,展现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一、贾樟柯的焦点

贾樟柯自诩为:“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这句话可以概括他之前所有的作品。在贾樟柯早期的作品中,主要以故乡山西为背景刻画了山西小城镇的风貌和一系列漂泊、无所事事的青春形象。在1998年《小武》中,小武是个中国随处可见的县城小混混,凭“手艺儿”吃饭。在影片开始,他是个没有理想、没有地位、没有前途的青年,站在公路边上等车,然后一直游晃到电影结束,手铐铐住,蹲下,街上的人围上来,我们在看电影,电影里的人在看我们,从头到尾——准确极了。王宏伟刻画的“小武”,甩动的袖子、迷茫的眼神、无处安放的青春,精致动人。中国的小县城有无数个这样迷茫的年轻人,从来没有人想要去表达他们,但贾樟柯抓住了。他认为,拍电影最重要的是“发现”,所以他关注人的状况,进而关注社会的状况。不管是贾樟柯镜头下的小山、小武、崔明亮、张军还是彬彬、韩三明、梁子,都具象地表现人,人在整个社会变动中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在影片中,贾樟柯对各种突发新闻事件的关注,以及在作品中流露出“与现代社会发展快速的互动性”。贾樟柯发现了中国的县城,他的电影镜头聚焦在县城里的普通人,关注被我们忽视的弱势群体。从《小武》到《站台》,从《任逍遥》到《天注定》,再到今日的《山河故人》,汾阳已经是贾樟柯导演镜头中固定的表现对象,这与之前胸怀天下、气势恢宏的第五代导演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贾樟柯电影关注的焦点具有浓重的后现代色彩,他在电影主题的选取上始终关注着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电影中的人物命运、人物展现出来的焦虑,无一不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各类体制的变迁紧密相关。

二、贾樟柯的凝视

贾樟柯的凝视,即为中国电影留住人情。电影是跨文化的视觉表现对象,又是本土化的文化呈现对象。贾樟柯电影一直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因为情感是相互的,是可以传递的,他不受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是人本身内心真实的感受。他偏爱于长镜头,他认为,这是一个特别民主的电影语言,给人一种真实感,让观众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最大的秘诀是细节,是生动的真实感,这不是谁的表演,而是生活本身如此。时隔九年,又一部佳作《山河故人》与观众见面,这是贾樟柯经过一段时间的情感旅程,一直期望拍的一部时间与情感的电影,《山河故人》中穿越时空的情感之旅,这也是贾樟柯在经历人生之后对情感的感悟。他所呈现的并非是提纯后的情感,而是依托于社会背境的情感。贾樟柯坦言,他希望把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呈现在荧幕上,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可以驻足、反思、感悟,希望能为中国电影留住人情。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在他的《什么是好电影》这本书中,阐释了好电影的定义。一部好电影是可以进入你的心里,引起你的共鸣,触动你的神经末梢,让你沉浸其中。它实际上是从其选择的故事题材开始,然后确定与这个题材相适应的叙述形式,并且在整个叙述形式和整个创作过程中,逐步建立完美而又个性化的影像风格,最终创造出具有隐喻意味的美学意境。“独立电影、作者电影”是我们一直对贾樟柯的冠名,他认为坚持独立性,不能贯穿于一个系统提供给你独立的保证,最终还是导演本人的一种毅力,导演本人对创作的一种信念,是能够保证独立的只有你自己。从《小武》发端到《山河故人》亮相戛纳,他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风格,用他的镜头语言去作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他在用镜头来展现人们的情感变化,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很难为艺术电影买单,更多的人们走进电影院是为了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选择更多的是轻喜剧电影。贾樟柯一直以来坚持自己的艺术电影,用自己的职业素养来吸引更多的受众走进艺术电影。在贾樟柯电影中映现的真实与力量,他凝视于内心的感受,以其独特的美学追求、个人化的视角、真实的镜头,使自己的电影风格在影坛上别具一格。

三、贾樟柯——中国最好的DJ导演

贾樟柯对于流行歌曲的使用,已经成为其电影里另一道风景线。他虽然是一个致力于表现底层生存状态的导演,但其影片在表现细碎、纷乱的现实生活背后,又萌动着一股诗意,或让人伤感,或让人悲凉。这与影片中的流行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不无关系。法国导演让·科克特在谈到“电影与诗意”时说:“电影可以给人以催眠的功能。”而贾樟柯的“催眠”功能部分来自于他对于流行歌曲精准的运用,把握了那个时代整体人的情感脉络,使人记忆深刻。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音乐,贾樟柯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使用当下最火的流行歌曲。在他最初的电影《小武》中通过插曲的形式出现了很多当时的流行歌曲,这既是当时流行元素的一种缩影,同时也与作品剧情构成一种内在的关联。《站台》《任逍遥》片名与主题曲同名,从中可以看出,贾樟柯是多么倚重流行音乐来展现他对底层文化的理解,主题曲往往是对电影内容的高度概括。2013年影片《天注定》的主题曲是由台湾著名音乐人林强担任作曲,获得了第40届比利时根特电影节最佳原声音乐奖。霍建起是把绘画与电影相结合的导演,而贾樟柯是把音乐与电影相结合的导演,他们都是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电影的阐释,所以贾樟柯是中国最好的DJ导演。

下表是贾樟柯电影中出现的经典流行歌曲。

2015年贾樟柯被誉为“影响中国”年度文化人物,阎连科这样评价他:“贾樟柯对于电影矢志不渝的坚守,是因为他对普通人、老百姓、边缘人矢志不渝的爱;是因为他对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矢志不渝的坚守。”他总在慢慢渗透生活的本质,去感知生活,把原生态的人物搬到电影屏幕中,但当这种现实被真实地展现在电影中时,人们往往是拒绝的。

四、结语

贾樟柯导演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他运用迥异于“第五代”导演的独特叙述方式构建了对宏达叙事形式补充的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从而真实、客观地展示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以及底层边缘人在此过程中的生存境遇。贾樟柯的电影在“第六代”导演中是极具有代表性的,在电影理念和叙事手法上的创新也是别具一格的。正如他所说,“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本文主要从贾樟柯的焦点、贾樟柯的凝视、贾樟柯——中国最好的DJ导演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导演风格。在中国电影大放异彩的今天,贾樟柯仍然保持“独立电影”的风格,他大胆发言,为独立电影争取机会。如今,价值观和信仰的“断裂”、生产型向消费型社会的“转折”,生活和情感方式的“巨变”之类的话题已经被反复阐释,但是,谁又敢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去凝视这种现实。只有贾樟柯是在孜孜以求电影从内涵到技法的纪实风格,并且不断汲取新的元素,丰富地表达现实,这也正是贾樟柯的电影在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毫无疑问,写贾樟柯导演的论文很多,从很多角度去阐释,如后现代理论、叙事研究、空间研究,等等。但是归总下来,笔者认为,贾樟柯电影是底层社会、人情、流行音乐的组合,通过这些元素,来展现当今的社会变化。

参考文献:

[1]孟丽花.贾樟柯的作者电影创作研究[J].导演评述,2015.

[2]岳争艳,杨凯.由作者理论看贾樟柯的电影艺术[J].电影文学,2016.

[3]贾樟柯.贾想1996—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贾磊磊.什么是好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5]陈琳.试论贾樟柯电影对流行歌曲的应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6]黎明.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常 静(1993-),女,山东聊城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

贾樟柯自由人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不要透支人情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