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2018-08-06刘浪
刘浪
摘要: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思维能力的最佳手段,高职美术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拓展,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发挥美术的美育作用。以前老式的美术教学早已跟不上新时代的节拍,我们应着力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观察力,使学生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从而更具创造力。
关键词:兴趣;创造力;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我国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进行美术学习,不但能学到一些绘画的基础知识,而且对开发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提出,实际就是要对人实行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的完整性。基础教育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都是通过抽象符号进行的,而美术活动是通过学生手、眼、脑协调并用,直接接触物质环境之一,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而这种通过美术领域的学习而获得的熏陶与修养,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得到认同,但在實际教学实践中时常陷入“误区”。许多人都认为美术教育应以临摹为基础,并以它为主要教学模式:在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掌握一种基本技能,都会写生用色,把画画得工工整整,千篇一律的时候,才算完成美术教育的要求,至于创造性的想象是以后的事了,而且近年来,较流行的简笔画教学法、数字组画教学法、程式化的水墨画教学法等等,都想在绘画的技法方面,给学生们一条捷径。学生们小心翼翼、按部就班地模仿着,画得越“像”越受到家长、同学们、教师的夸奖,甚至一些家长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临摹几天就学会画一条金鱼或几棵花草就感到高兴,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已学到画画的本领。但是,“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而这一幅幅没有生气,没有个性、缺乏创造力的画面,使他们最珍贵的真实消失了!这并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整个社会所愿意看到的。
“模仿”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旧方法,人们认为只要教会学生画得与成人作品一样,就是所谓的“小画家”。没有了不受束缚、充满幻想的纯真美好,这样,不仅压抑其身心健康发展,更扼杀了他们的艺术生命,他们觉得画画就象一项重复的、机械的劳动,完全没个性与激情!以至于失去对绘画的兴趣。常锐伦先生曾说:“在美术教育中,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动手将思维中的形象变成可视形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可视世界。”在这里,“特有”二字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语言形态,美术语言是“特有”的,这种特有的美术语言才是真正独属于学生的认识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人和学生认识和表现事物是不一样的,成人注重的是传统技巧,理性具象的东西多,并以习惯思维为主,而学生则不同,世界对于他们是新奇而又神秘的,他们想象奇特,强调感性体验,敢想敢画,常把现实的东西随意夸张变化,能以成人毫不留意的角度发掘出许多新鲜、有趣的题材,作品体现出更多的天真和自由。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逐步从表现性向写实性发展的特点。如果学生的美术教育缺少非写实性意向的审美锻炼,就会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呈现出单一性,对于审美的追求就会以过多的“象”与“不象”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审美评价的标准,从而制约了审美能力的健康发展。为使学生的创作走出这一“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和行动上作出一些目标性的策略和行动:
一、以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艺术联想与感悟。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我们除了充分利用美术教育固有的感染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艺术美外,还应注意利用他们好奇,易兴奋和好探求的心理特点,捕捉学生兴趣的兴奋点,然后再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以趣激情,以趣生情,如教学《青铜器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3D视频带学生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观赏,他们见到了古朴、厚重、沧桑的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犹如身临其境。此时,学生们的作画欲望高涨。“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亚里士多德)
又如在《有趣的小红人》一课中,教学设计试图把传统的剪纸艺术与水墨画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和特有的审美趣味,因此我选择了艺术家吕胜中的小红人形象作为创作的主要造型,并以学生的直觉感受作为审美活动的开始,在不断的交流中升华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与认识。我在一张白色的纸上向学生展示了小红人的形象,提问:“这是艺术家吕胜中创造的一个有趣的形象,它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一位学生马上回答:“像青蛙!”——这就是学生的直觉感受,十分的鲜活和强烈,但充满了不确定,在这种时候老师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告知,如“不是!”“它是一个人!”等,重要的是引导与帮助。于是我说:“是有点像动物的一个动作,你能上来模仿一下吗?”当他在同学们面前模仿了他感受到的那个“青蛙”动作之后,其他同学们也被激发起对形象的兴趣。“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以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艺术联想与感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游戏式的辅导启发,珍惜儿童的创作情感。
“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赵鑫珊)高职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其想象的内容可能是现实生活有的,也可能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但这一种想象是受一定的生活启示而产生的,我们在教学辅导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想象,耐心、细致地启发辅导,让学生画真正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不要随意挫伤学生的创作自尊心,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多一些体验和发现,少一些直白的“传”与“授”,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游戏性的造型活动,让学生去体会艺术创作内在的审美品质或规律,从而鲜活地建立起各种对应的理解和认识,内化为创作的真实力量与感受。
如上《表情丰富的脸》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对人的五官特征进行理解和比较,并让同学们去发现一张脸特有的一些图形符号,再加以提炼与概括,如脸形、眼睛、发型、鼻子、嘴巴、眉毛等,然后把这些图形做成活动的纸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平时对人的表情感受,在一张白底色纸上进行各种五官图形的自由组合、搭配,不断变换不同五官特征的组合关系,体会到不同的五官特征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有趣的表情,并在展示与评价活动中相互交流与感悟画面的美感趣味和创作规律,在这样的一种体验中,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人的表情除了喜怒哀乐外,还有其他的表情,如平静、惊讶、恐惧等,并深入到作品创作中许多内在的审美品质和规律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素质与能力。这样的一种游戏活动需要教师在领会作品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发挥教育的智慧作用,进行精心的创意和设计,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如创作出夸张、诙谐的表情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行为体验,让学生在某一情景中通过肢体语言的模仿,获得造型语言等,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创作的快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作品。创造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欢快的活动中,甚至激烈的竞争中,锻炼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艺术是多元的,学生审美品质和能力的发展也应是全面的,美术教学要符合学生审美发展的规律,切不可以成人化的审美标准来要求他们,应从教学的目标出发,精心创设有趣的学习活动,运用恰当的手段与方法,启发和帮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获得有意义的艺术感受,这样我们的美术教育才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