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工院校德育课堂中意境教学的运用
2018-08-06田甲第
田甲第
摘要:在技工院校的各个专业中德育课程始终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存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德育课程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培养青少年的政治倾向、思想信仰以及思维观念等。在不断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技工院校德育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我们还是不能忽略其中不足与缺陷的存在,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思想较为陈旧都可实现对上述现象的直观体现。改变教师观念以及教学观念是改善上述现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意境;技工院校;德育课堂
现阶段技工院校的德育課程普遍存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甚至有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要么讲话、看小说、玩手机等,这给德育课程顺利开展目标的实现造成较大的压力与阻碍,教学质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受到上述现象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难以提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师生互动也较为缺乏。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现阶段德育课堂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对有效性的提高。
一、意境教学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必要的措施与手段实现对意境或者境界的有效创造是意境教学的实质与目标,在实际探讨意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意境这一概念进行明确。最早我国古代诗人王国维就已经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进行描述,他认为情景交融即可实现对意境的直观体现,但唐代诗人刘禹锡则认为时间与空间上的交融是境的实质。
其实意境就是客观环境与主观情感的充分融合,人的感情以及客观环境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融合。但是意境教学这一概念在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一种较为模糊的现象,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促使意境教学实现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在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情感主观范畴就是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等都可对其进行直观体现,与之相对的境则在客观范畴的涵盖范围之内,主要是指上课对象。
技工院校在实际针对德育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需要促使主观对象实现与客观对象的辩证统一,教师以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处于单独上课以及单独听讲的状态,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呈现出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二、教师在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一)做有趣的导入
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意境的创造?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课前的导入,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门课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导人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教师在引入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例如,在新课改德育课堂中,以《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第二版)中第二节课的第三节为例,在学习“婚姻家庭关系的道德”时,可以采用我国古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中部分人物关系简图为导人。如下图:通过上述导人,引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往往能够让沉闷的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从导人的原则上看,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导人,都要有针对性,能够突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师的“情”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景”融人课堂,从而实现主观与客体的融合。
(二)融入教学情感
有了“景”的进入,最重要的是需要投入感情。如何实现情景交融,实现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最大程度的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调动客体参与。比如,在授课阶段,教师需要注重语言的风趣性,把握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关注学生的眼神,学生的动作,做到教学情感上的交流,这样才能够同学生擦出互动的火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课堂上饱含激情的上课,能够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教学语言是教学情感的最直接体现,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避免课堂陷入沉闷、无趣的境地。
很多时候,这些语言不仅鼓励了回答问题的同学,全班同学也会积极响应,并参与进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融人教学情感,采用合理的方式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教学主体和客体充分互动。
(三)意境创设要贴近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采用生活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为了让学生对德育课内容产生共鸣,教学的内容必须源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比如,在学习《德育》(第二版第二册)中“商品的定价”时,先提醒学生,市场上不同时间不同商品价格是变动的,即使是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使学生对商品价格和价值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引出问题: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维持在一个水平,也不可能永远上涨或永远下跌?
(四)制造隐忍深思的结尾
人们常说,开头难,结尾更难,很多观点和概念在讲述的过程中较为容易,但是如何进行总结却很难。在德育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继续思考,将感情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将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随后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
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学习《德育》(第二版第一册)2014年修订版第五课第二节实现人生价值“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结束时,播放《中国梦》这首歌:“……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随着美妙的歌声,引发学生产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结尾,营造了特定的情境,愉悦了学生的心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语:创设教学意境,把教学内容放在意境下进行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使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意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意境教学”,教师也能够获得成就感,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杜小娟.技工院校德育课堂中意境教学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8)
[2]段巍.浅谈故事教学法在技校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旬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