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探究法在函数单调性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06聂保利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数学

摘要:普通高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其特殊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函数单调性教学,对问题探究法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做出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中;数学;问题探究法

一、引言

普通高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理解能力不强。函数内容不仅是教学的重点,还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进入高中数学上遇到的难题,如果克服不了,不仅影响学生以后数学的学习,更是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如何帮助学困生突破函数这一难关呢?我们反复实践,找到了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二、问题探究法

所谓问题探究法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探究的氛围,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过程,评价探究的成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自己能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作为探究式課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运用问题探究法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该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将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运用该模式,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

下面将以函数单调性为例,对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做出简要探讨。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励学生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和兴趣,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课堂。例如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函数 在 上 增大 也增大?设计目的:指导学生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直观认识到符号表述。学生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数”到“字母”的变化。得到结论:在 上的任意两个实数 ,当 ,有 。从学生的灿烂笑容里我看到了这种方法的成功所在。此时,学生探究问题的情绪之高,兴趣之浓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为了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接着又给出了第二个探究性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函数 在 上 增大 减小呢?学生思考、探讨,很快得到了结论。学生积极参与上述两个问题的探究,在热情高涨的学习氛围下,教师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当堂练习,效果也很好。事实上,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将课本的知识精心设计,挖掘其生活原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和再创造的特点,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留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消化,最终体会成功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过:“教师对学生讲得越多,从而留给学生独立的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进行活动提供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有较宽余的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探究、实践的机会。在新课堂讲解时可采取教师引导在前,讲解在后,学生思考探索在前、听在后的方法。例如如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呢?请同学们看如下例题: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 在 上单调递增。教师先引导:第一要在定义域上任取两个数;第二要比较这两个数所对应的函数值谁大谁小;第三有定义判断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然后让学生思考,写出解题过程,再分组讨论,最后找两到三组把解题结果板书到黑板上。在授课中,有一组答案是这样的:

证明:在 取两个任意的实数 ,并且 ,则

所以由函数单调性的定义知 在定义域内为单调递增。

此组答案中的由 推出 是错误的推理,例如-1 2,而 不小于 。正确的做法是 ,由 可推出 , ,所以 。理论依据是符号法则,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经验(这种经验是从正数中得到的,在别的情况下不一定成立)。

总结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第一步取值:在所证区间上任取两个数,并给出大小关系;第二步作差变形,比较两个变量所对函数值的大小,合理变形,写成乘积的形式;第三步定号,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利用符号法则确定差的符号;第四步做出判断:根据定义判断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最后可给出如下练习题

①证明:函数 在 上为减函数;

②证明:函数 在 上为增函数。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留给学生讨论,消化的时间,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其它数学内容也可利用该方法,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五、总结与体会

问题探究法一般分为3个阶段:

① 激疑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问题。

② 探究阶段——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或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③ 释疑阶段——让学生通过所设计选择的方案,进行逐步探讨得出结论。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普通高中数学教师应对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做出进一步的探究,优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聂保利(1979.05—),男,河南济源人,永城职业学院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数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普通高中
我们爱数学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财政部下拨46.3亿元普通高中助学金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