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幼儿手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启示
2018-08-06罕克孜·艾尔肯
罕克孜·艾尔肯
摘要: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幼儿表现出明显的早期信号功能,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和思维具体性;同时,手工课程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和脑部发育,以及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开发和实施幼儿手工课程具有重要启发,从课程开发方面来看,幼儿园应当探索开发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在课程开发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基于儿童生活实际选择课程资源,丰富幼儿手工课程的类型;从课程实施方面来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儿童多角度观察,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基于儿童在手工过程中更多的自主性。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幼儿手工课程;开发;实施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儿童脱离田园生活环境,进入城市生態环境中生活,城市生活为当代儿童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硬件设施和医疗条件,但却不利于儿童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探索,但幼儿处于身心和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此,幼儿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当增加对幼儿手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手脑并用促进幼儿成长。
二、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概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每个人从儿童成长为少年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这些特点,首先,表现出早期信号功能,能够通过表象符号进行延迟模仿,掌握简单的语言符号,儿童可以在这一阶段能够模仿成人的活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幼儿喜欢学着成人世界玩儿“过家家”。其次,儿童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这是儿童产生想象力的前提,自我中心主义最明显的表现在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中,主要指儿童会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评价,也不能接受他人对事物的看法。然后,这一阶段的儿童还表现出思维活动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他们所能够想象出的东西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最后,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思维还表现出明显的不可逆性,儿童在心理上不能反向思考事物,不能够回忆起事物在变化之前的样子,如果儿童在玩儿沙堆时,将工具放在了沙堆旁边,如果中途有人将工具移动到另外一处,儿童再次去沙堆寻找工具时,一定会在沙堆旁寻找,并且只会在沙堆旁寻找,这就是思维具有不可逆性的表现。
三、手工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意义
手工活动能够促进儿童手脑并用,儿童在手工课程中,既能够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通过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儿童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也是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手工课程能够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促进儿童的发展,总的来说,手工课程对于幼儿发展主要有以下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手工活动需要儿童亲自动手去操作,亲自动手去解决问题,亲自动手将原材料变为手工作品,因此,手工课程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幼儿软陶课程中,涉及到很多需要用手做造型的手工技能,儿童通过自己动手捏出动物的耳朵、鼻子、眼睛,学会动手使用各种模具,学会动手拼装各种半成品,儿童在手工作品制作过程中,学会适度地拿捏手上的力度,掌握一些手工的基本方法,学生在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有助于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
儿童在手工课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儿童想办法一个一个地解决,儿童在解决问题之前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手工课程有助于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幼儿剪纸课程中,儿童被形形色色的手工剪纸所吸引,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剪出与模板一样的作品,他们就会在教师展示的过程中认真观察教师的动作,并且在头脑中回忆和思考教师的操作步骤,然后自己利用实物进行探索,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习惯。
(三)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和脑部发育
手工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学生付出思维努力,手工活动不像舞蹈、武术、体操等动作技能,学生在掌握了动作技能过后,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连串的反映机制,促进动作自动化,学生熟悉某一项动作后,即使不作出思维努力,也能够将一套完整的动作表现出来,然而,当学生在进行手工活动时,学生需要时刻付出思维努力,要因为幼儿如果在手工活动中随意操作,则会影响手工作品的整体效果,必须付出极大的思维努力,才能保证自己制作出满意的作品,因为手工活动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当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后,学生的脑部发育也会得到促进。
(四)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手工课程是一种多方面能力和知识共同驱动的活动,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不仅能够锻炼到动手能力,还能锻炼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手工活动在培养儿童这两方面能力时,不是单一进行的,而是同步进行的,学生在进行手工活动的同时,掌握了完成不同手工作品的技能,在使用这些技能的过程中,幼儿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何使自己做出来的作品与教师所呈现的模板相一致,通过思维来协调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单一地培养幼儿的一两种能力。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对开发和实施幼儿手工课程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具备早期信号功能,思维上相信泛灵论,但同时又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和思维的具体性、不可逆性,这样的认知条件对幼儿进行手工活动是有极大帮助,泛灵论促使儿童在手工课程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有趣的手工作品,自我中心主义促使儿童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出事物的样子,进行模仿和制作,让每位儿童都能够结合自己的观察创造出具有个性的手工作品,总的来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幼儿手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對开发幼儿手工课程的启示
首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开发幼儿手工课程具有重要启示,幼儿园可以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进行如下探索。
1.探索开发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
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的研究以主题为线索,结合幼儿的生活,幼儿已有的经验,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掌握的技能来设置课程,课程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主题都是幼儿生活的活动化。以主题为单位的手工课程设置模式,更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幼儿的思维具有具象性,主题式的手工课程模式有助于幼儿在同一课程主题之下,接触到更多具体形象的手工作品。例如,在以鱼为主题的橡皮泥手工塑造课程中,要求幼儿利用橡皮泥塑造出立体的鱼,这能够增加幼儿对鱼的了解,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也更加符合幼儿思维的具体性,帮助幼儿认识身边的具体事物。
2.在课程开发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使命,并且,传承传统文化也是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情感。基于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幼儿阶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手工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入更多的中华传统元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引用的元素,例如皮影、拟人、版画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在幼儿手工课程设置中加入这些元素,对于培养儿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具有重要价值。
3.基于儿童生活实际选择课程资源。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要求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应当基于儿童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资源,儿童在幼儿阶段表现出早期信号功能,能够通过表象符号进行延迟模仿,掌握简单的语言符号,儿童在这一阶段喜欢模仿身边成年人的行为,喜欢从生活中学习,为此,幼儿园应当基于儿童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资源,手工课的类型很多,学校应当根据本园学生的特点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幼儿课程,使幼儿的手工课程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热情,增强幼儿手工课程的趣味性。
4.丰富幼儿手工课程的类型。
目前,不少幼儿园为了节约课程开发的成本,同时也便于教学实施,一些幼儿园虽然开发了手工课程,但课程的类型较少,有的学校的手工课教师专业技能较为缺乏,无法对幼儿提供专业的指导,导致手工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在设置手工课程时,应当丰富手工课程的类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面,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手工课程,这也是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表现。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对实施幼儿手工课程的启示
其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实施幼儿手工课程具有重要启示,幼儿园可以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如下探索。
1.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儿童多角度观察。
幼儿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方面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皮亚杰在三山实验中观察到,让幼儿观察实物时,幼儿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出有几座山,他们就认为这个沙盘里只有几座山,其实自我中心主义是对儿童思维和想象力的一种限制,因此,教师在手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让儿童从多角度感知模型的样子,让儿童在多角度观察之后对模型有一个总的了解,才能让儿童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能力。
2.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
幼儿认知发展的泛灵论特点,使得幼儿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但是,由于不同幼儿的生活环境不同,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限制,即使有的儿童在生活中见到了许多具体的形象,但是在想象时,都无法将其加入到作品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手工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教师在儿童贴花手工课上,可以积极引导儿童想象花儿在阳光下的样子,想象花儿被风吹拂的样子,想象花儿被雨水打湿的样子,根据花儿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样子来剪贴出不同造型的花朵。
3.增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性和活动性。
幼儿手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手工课程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手工活动中要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的活动性。就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而言,教师应当在活动中鼓励儿童大胆动手去做,不要害怕做错而怯于动手,教师在幼儿进行手工活动时,对幼儿提供的帮助要适度,不能为了节约时间而代替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应当在活动中做好指挥者的角色;就课程实施的活动性而言,教师要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乐趣,而不是机械地向学生介绍手工活动的内容和历史。
4.基于儿童在手工过程中更多的自主性。
要想通过手工课程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就要在手工活动中基于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虽然幼儿的许多技能都需要教师教授和指导,如果让幼儿自由发挥,势必会影响到活动的效果,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代替幼儿进行活动,教师需要在活动中扮演好指导者、帮助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活动实施的主体,即使幼儿独立操作后制作出的作品不太完美,但这都是幼儿发展的必经阶段,教师应当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
五、总结
幼儿阶段是儿童智力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根据儿童在这一阶段呈现出的特点来开发和实施幼儿手工课程,对于幼儿终身发展意义重大,幼儿在早起生活体验中习得的动手能力会伴随幼儿终身,并且有助于提升幼儿在未来生活中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幼儿教育阶段的生源规模将逐步扩大,这对当前的幼儿教育而言即使挑战,也是机遇,幼儿教育阶段应当结合当前的幼儿教育情况,结合相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开发幼儿手工课程,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和心理智力的发展,本文所提出的相关策略,可以作为幼儿园在开发实施课程中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丽莉.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0:25-26,30-35,55-58.
[2]周姣术,朱华.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J].学理论,2017,8.
[3]孙清祥.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2.
[4]程姣.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6,7.
[5]陈冬梅.浅谈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大班幼儿手工活动的开展[J].好家长,2017,10.
[6]周震,中华传统手工融入幼儿园课程实践初探[J].新校园(中旬),2016,12.
[7]刘宏雁.幼儿教育中倡导手工活动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6.5.
[8]谢晓云.幼儿园主题式立体手工园本课程目标的实践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