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与发展

2018-08-06甘孔华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举措传承

摘要:藤县牛歌戏2008年入选广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牛歌戏的发源地,藤县牛歌戏有两种起源传说,一为东汉时期马援南下带来的中原之曲与当地土风融合的合奏;二为耕牛之歌延伸出的歌剧。至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前达到戏剧高峰,二十世纪后又因为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高速发展,牛歌戏的市场日渐狭窄,渐趋没落。牛歌戏的戏剧内容主要是著名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社会家庭伦理纠葛以及爱恨情仇等,演出不固定,有人“请戏”就去演,多在年节期间演出。近几年由于现代文化冲击,牛歌戏市场需求下降,现状不容乐观,其传承与发展日渐受到各方的重视,对其进行的保护措施被日渐提上日程。本文就是对牛歌戏的历史起源、没落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剧团发展现状以及传承具体方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得出解决的措施,以期解决藤县牛歌戏发展困境。

关键词:藤县牛歌戏;内容;生存现状;传承;发展;举措

一、藤县牛歌戏的起源

牛歌戏起源传说众多,不可考究,但当地人比较认可的传说有两种:一种是传说是说牛歌戏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的藤县象棋镇道家村,是马援领兵南下征战开发南蛮之时带来的中原乐曲与当地土著歌舞言语相结合而产生的民族合奏之曲。具体来说,当时正值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乱世纷争,名将后裔的马援不甘平淡,意图建功立业,为光武帝刘秀用,“帝以玺书劳之”[1],为其征战四方,西至羌族,南至越南北部。由于东汉王朝推行开发西南夷的政策,马援在西南蛮夷之地开始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尤其是推行中原文化,称为马援文化又称为伏波文化,这种文化是岭南地区人民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二征之乱”过程中流传下来的一种区域性传统文化,而其影响中心就是广西,作为其文化表现形式的“马援铜鼓”至今仍然是广西人民心中的“神器”,成为广西的一种文化信仰。而马援途径藤州时(今藤县),便留下了结合当地风俗的戏剧——牛歌戏;另一种传说是,牛歌戏来源于当地崇拜耕牛,春耕期间农民们田地里歌颂耕牛的颂歌到后来的为每逢过年过节村里每家每户都唱春牛、舞春牛来驱邪避害,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安康,后来随着它更大范围地得到传播,被系统化地谱写成剧本,并结合民间社会历史人伦道德进行更细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传唱的牛歌戏。

二、戏剧剧目的特点及发展表现

据《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牛歌戏志》,(1986年6月编)记载,牛歌戏的剧目主要有《孟姜女哭长城》、《杨门女将》、《唐皇李丐民》、《薛仁贵征东》,现代 牛歌《猪郎倌相亲》、《吅家欢》等,有500多本牛歌戏剧本,但现在大多失传,能流传下来的都是一些群众特别热爱的、最有牛歌戏的时代所需特色的并且是牛歌戏剧团剧队经常会演唱的剧目中,最为经典的有《紫盒金杯》、《生死牌》、《海瑞任官记》、《二上花洲》等。剧目内容表现古今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

(一)中国古代历史经典故事。

藤县自古被划分为南蛮之地,但该县99%的人口是汉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县域,中原文化的渗透,以及当地人对中原文化的崇拜可以体现在牛歌戏剧目内容之中,藤县牛歌戏历史、神话题材故事最为丰富,内容最为丰满,是藤县牛歌戏的主流剧目,比如《包公降妖》、《汉武大帝》、《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陈世美》《武则天出世》、《三请薛仁贵》、《奸相秦桧卖国贼》、《黄飞虎反五将》、《刘伯温》、《海瑞任官记》、《历史名将袁崇焕》、《牛郎织女火珠缘》、《嫦娥奔月》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并且深受这一地区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二)社会伦理、家庭道德。

牛歌戏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它是这一地区人民的精神文明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在“文革”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文化大萧条期间支撑起这一区域人民的精神世界。牛歌戏的社会、家庭伦理题材牛歌戏戏剧,更是将这一地区人民精神世界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用戏剧形式进行了披露。具体剧目有《状元羞挂寻妻牌》、《楚三怪娶亲》、《一煲粥姻缘》、《半边妻》、《争妻夺母》、《亲儿弃母》、《浪子回头》、《洪家童养媳》等一系列至今仍是老一輩们津津乐道的回味之曲。

(三)男女爱情。

藤县人民的爱情是十分淳朴真挚的,他们对爱情是理想化、完美化的,所以总是在节庆时候来个欢喜大结局,如《喜结良缘》、《佳偶天成》等。

(四)新时期剧目发展。

老、熟、旧的牛歌戏显然已不在能适应出现下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牛歌戏的剧目创作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如《牛哥唱响美丽家园》、《打碗记》、《五女奇缘》、《邱琼山选妻》等都是新时期创作出来的牛歌戏。

三、藤县牛歌戏的发展现状

藤县最早的牛歌戏戏班是藤县金鸡镇安村成立的“兆丰年”戏班和岭景镇乡篁村成立的“同庆堂”戏班。牛歌戏发展最辉煌时期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二十世纪初后新兴文化方式的冲击,加之本身历史发展特性,爱好者的老龄化,其市场需求日渐下降,呈现逐日没落之势。到现在,藤县的牛歌戏剧队只剩四个,分别为藤县春花牛歌队、藤县桃源戏剧队、藤县民间牛歌队、藤县翡翠牛歌队。

在2008年时藤县牛歌戏已入选广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藤县的牛歌戏境况却一直不容乐观。藤县不够注重牛歌戏文化保护,牛歌戏流传到平南融合平南原有的采茶戏形成平南的牛歌戏却被更好地发展了起来。藤县牛歌戏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演唱形式。

藤县牛歌戏是以念、唱为主要演唱形式,以锣、钹、鼓为配乐,用藤县白话演唱角色和故事情节的一种戏剧,它的剧目情节跌宕起伏,唱词又不死抠文采,用方腔来演唱,通俗易懂,极具浓厚的地方戏曲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但又正因为它是用藤县白话这一方腔来进行演唱,该方言分布地区的就是梧州周围区域,是故牛歌戏没有办法大范围传播到全国范围。

(二)独特的演唱形式。

近几年牛歌戏的发展没有突破“守旧”观念,创新的做法大多是只改变下剧本名称,剧本内容都是套用旧内容旧模式。牛歌戏戏剧并不能与京剧媲美,京剧典雅精致、富于变化,而牛歌戏通俗、粗糙,简单搭建的舞台,几个演员伴着粗糙妆容就轮流上, 有的剧目一场下来就一个、两个演员出演;也没法和刘三姐的山歌相对比,山歌清丽雅致,具有民族特性,而牛歌戏唱腔是藤县白话,念唱时经常拉长词句,节奏单一,催眠曲似的拖拉雍长,是不被年轻人所喜爱的演唱方式,无法适用于全国。

(三)现代文化与文化传播方式改变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地球村”早已不是一个概念,通过多种现代科技途径,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紧密联系,各国动态都可以通过现代电子网络即时传遍世界。文化的碰撞、交融,信息选择的多样性,各种新、异的文化吸引着国人的眼球,尤其是青少年们,越年轻一代,对新异文化越是感兴趣。这种新异文化已不仅仅是指他国文化,更指的是网络电子文化。网络文化的丰富和杂乱,早已被公认。总之就是说,随着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现代电视剧电影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网络文化兴起,我们的生活在被悄然无息地改变,我们变得更倾向于关注新鲜的、吸引眼球的新式文化,而诸如牛歌戏这种传统的乏味的旧文化,关注热衷度的下降也就无可厚非了。新式娱乐方式的飞速发展,各种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走向末路这两个不平衡的发展极端,现代人们找回精神文明的家园,也成为迫切的需要。

(四)演员多为兼职且老龄化。

据实地了解,牛歌戏的演员绝大部分都是兼职出演牛歌戏。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主要工作,演出牛歌戏只是他们的爱好,作为副职,这种现状是由于牛歌戏的发展历史导致的。牛歌戏的最初组建者们就是一群农民,他们的本职就是在田间劳作,牛歌戏是他们在闲暇时期庆祝和娱乐的节目,所以牛歌戏演出时间都是在春节等节庆期间,也可能在嫁娶、新屋入住时,当地人去戏班“请戏”,近几年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话:“想请戏,找马四”——马四名叫马伟文,是目前藤县牛歌戏的传承人代表。

牛歌戏演员除了都是兼职外,其发展还呈现出老龄化特点。虽然各剧队每年都会培训新人,但大部分新人都是“老母鸡下蛋——一时热”,根本无法坚持不下去,即使有坚持下去的,唱功不行、群众也不认可,作为台柱的都还是老演员。

(五)传承后继无人。

广西比邻经济发展大省广东,梧州市两者相接的最近的辖市,故梧州藤县的当地人的发展机会是去广东,外出打工赚钱成为很多年轻尤其是低学历无技术年轻人的最佳选择。当地青壮年的流失严重,导致近年来牛歌戏的传承陷入尴尬境地。当地人也并不认为牛歌戏是一项正当职业,不仅年轻人不愿意去演,老一辈也不愿意自己的晚辈去专职做这一行。年轻人大多耐不住,对牛歌戏的兴趣不大,更多地是希望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这普遍能理解,但老年人作为是牛歌戏的爱好者、支持者,却不希望自己的后辈去做这一行,原因何在?据了解,牛歌戏剧队的工资发放是不固定的,演出一场,各演员就平分一场的收入,而演出多在节庆时候,“请戏”的人并不多,请一场戏大概1500左右,并且需要包办剧团所有人演出期间的所有费用,这在当地工资水平1600左右的人来说,“请戏”的东家要不不是节庆喜事时期一般不会出现的。市场需求少,入不敷出、生活得不到保障,谈何专职?而且当地家长对儿女有着普遍的高期望,认为干牛歌戏这一行就是在把生活当儿戏。

四、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状况。

藤县现有几大牛歌戏剧队,而其中最为活跃的就有桃源戏剧队、春花牛歌队。根据桃源戏剧队队长在藤县新闻采访上所说的,他们剧团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牛歌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组建的,他们一直都是在平南、苍梧、藤县附近这几个县进行演出。他表示,他们一年的演出量大概是二百多三百场左右,而演出时间多是在春节等节庆时候。

现今,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下,以及近几年广大牛歌戏爱好者以及各界支持下,几个剧队以及周边的牛歌戏剧团每年都会相聚,开展一次联谊会,县文化馆也每年都会定期进行牛歌戏的培训项目,并且在每年重大传统节日时候邀请剧团到县体育馆群艺舞台上进行演出,每次演出都能吸引大批群众前来观看,演出地点可谓人山人海。

(二)具体发展举措探讨。

1.借助现代网络平台,传播牛歌戏:可以借助各类网络平台,比如微信、微博、QQ、网站等,创建牛歌戏网站、公总号,定期发布牛歌戏相关最新资讯,而现今已出现的做得较为成功的有:牛歌戲苑——公众号。里面牛歌戏剧会不定期发布,牛歌戏相关信息较为丰富,这是平南县华艺牛歌剧剧团创建的为方便别人“请戏”的营销公总号,里面的剧组演员有平南牛歌戏传承代表人李冬平外;QQ群——藤县牛歌戏传承群,其群主是藤县牛歌戏传承代表人马四,群友也大多是藤县的牛歌戏演员、前演员以及牛歌戏爱好者。

也可以拍摄牛歌影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2.借鉴平南牛歌戏传承成功发展路径。比如县政府加大重视力度,成立牛歌戏专项保护工作小组,对全县牛歌戏进行深入普查、挖掘、收集;县文化馆对牛歌戏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力度,比如聘请相关戏剧专家和牛歌戏专业演员对全县的牛歌戏演员和爱好者定期进行培训。

3.戏剧加入现代元素。为什么牛歌戏不能成为流行文化?《新贵妃醉酒》就是京剧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合奏之曲。

4.县政府可以加大牛歌戏传承与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解决兼职演员生活困境;可以定期举行“牛歌戏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牛歌戏;可以举办牛歌戏选拔大赛,选拔“牛歌之王”,吸引各地牛歌戏爱好者的同时,也起到宣传牛歌戏的目的;

5.可以创建歌戏社团,在学校创办牛歌戏社团,作为当地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

参考文献:

[1]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 [J].陈乐.戏剧之家.2016(12)

[2]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以藤县牛歌戏为例[J].全婕.歌海. 2015(06)

[3]区域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以马援文化与防城港为例 [J].张寅.经济问题探索. 2011(01)

[3]范晔后汉书·马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作者简介:甘孔华(1996—),女,广西藤县人,广西河池学院汉语言(文秘方向)专业2015级本科生。

基金项目:河池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藤县牛歌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10605040)的成果。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举措传承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