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来发展学生思维
2018-08-06陆小鹏
陆小鹏
问题是开启化学科学的钥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起点,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巧妙的设计问题,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有效的提问与解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才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使我们的化学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情境式问题、发散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以便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有效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发展高水平的思维。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 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例如:在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CuSO4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 然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 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 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又如在上过氧化钠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进行如下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宇宙飞船是密封的,那宇航员是如何呼吸的呢?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把液态氧装在飞船上就可以了。教师又问:那宇航员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如何处理呢?此时的学生定会议论纷纷,教师可在恰当的时候作如下发言:最好能找到一种固体物质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同时生成氧气,那问题就解决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对过氧化钠性质的学习来回答这一问题。于是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发散式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发散性。有些学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例如, 如高二化学《乙烯》一节中,加成反应是重点之一,对此应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加深学生的认识:①乙烯加成反应中键的断裂和形成情况如何?②反应前后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③有机物饱和程度前后有何变化?④加成反应有何特征?⑤反应的本质是什么?⑥如何判断加成反应?⑦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有何应用(分离鉴别CH4与C2H4)?再如,有机物的结构知识抽象难懂(如烯烃的结构)。为此可设置一定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就烯烃的结构要提出如下问题:①在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处于什么关系,相邻键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②在丙烯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共平面,相邻键之间的夹角约是多少度? 在讲授“氢硫酸与某些重金属盐反应”这一性质时,可先进行有关实验:H2S+CuSO4→CuS↓+H2SO4 H2S+Pb(NO3)2→PbS↓+2HNO3 H2S+CdSO4→CdS↓+H2SO4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鲜明感知,要学生接受上述方程式并不困难。若进一步质疑:“这些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这一问题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一石激起疑问的波涛。当学生判断出它们都是复分解反应时,自然而然 地又会产生“弱酸怎么能制取强酸”的疑问来,在学生显得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再从旁点拔,引导学生对照实验室制取H2S反应方程式,于关键之处(金属硫化物在酸中的溶解性)轻轻一点,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氢硫酸性质中的这一教学难点顺利得到解决,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学生来说,好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 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 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如在做卤素的性质实验时,学生已完成了碘水中分别加入苯和四氯化碳的实验,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后清洗仪器时,有一组学生无意中将上述两支试管的液体混合后振荡,发现上层呈紫红色,就提问:“当往碘水中加入苯和四氯化碳时,溶液会不会分三层,各层的颜色又如何?”及时把握住机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学生大胆思考,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展开讨论。随后作归纳:肯定不会分三层,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理,苯和四氯化碳在振荡后会溶在一体,溶液分两层,至于苯和四氯化碳层在上或在下要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多少,如苯多则在上,反之则在下,并演示了两种情况时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放射智慧的火花,培养出“不唯上”、“不唯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总之,化学教学中课堂上问题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 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對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锻炼,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