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式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初探
2018-08-06刘强
人教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书指出: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一旦割裂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联系,学生的阅读就缺少了可寻的足迹。因此,笔者试图围绕二者的联系构建迁移式略读课文教学方式。
一、模式构建
1.回顾学法,预热新知。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得到的读书方法。如抓住人物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品质,结合记叙文六要素或中心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在执教精读课过程中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宜贪大求全。应力求使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最好能深入理解该读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多而不实,那么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迁移的读书方法。
2.结合提示,自定目标。
自读提示是学习略读课文的重要资源,它往往是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重要衔接。在过渡语中编者往往提出了一些问题或要求,引发学生思考。此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结合第一模块中的读书方法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扮演者领路人的角色,不可用命令的形式强迫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
3.迁移方法,完成任务。
此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共同制定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然后让学生放手自读,教师在巡视时可个别指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运用多种读书方法。对于精彩的片段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效果。但应更多地采用默读,因为默读的过程中略去了发音环节,学生可以直接扫视,不但速度更快而且便于静思默想。同时应确保多动笔,因为伴随动笔的是独立的思考。
4.总结收获,延伸课外。
在本环节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小结的内容既可以是关于语言表达的,也可以是主题思想的,但更主要的应该是关于读书方法的经验之谈。同时,学生阅读的脚步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里,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可采用点带篇、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因此,推荐拓展阅读书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推荐的内容可以是和课文写法相同的文章,也可以是主题内容接近的文章和书籍。
二、实施要则
(一)建立正确的略读课程理念。
1.端正态度,重视价值。
素质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使教育的发展性思想成为教育者共同的追求。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关乎一生的大事,教师不能因为考试不考而忽视考它的存在意义。略读课文为学生练习运用阅读经验提供了舞台。缺乏这样的锻炼,能力的提高也就不从谈起。
2.寻找联系,精选教法。
课程编者之所以在单元中安排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交替出现的布局,正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正是教学中应该被予以重视的内容。割裂了这种关联,那么迁移就无从谈起。
无论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教师都可以依据需要综合运用的精读、略、浏览等读书方法。不同的是精读课是教师细致地指导学生读。略读课中主要是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去读。
3.区分关系,提升能力。
略读是读书方法,相对于精读而言,其主要特点是粗知大略,一目十行。略读课是课程形态,相对不带星号的精读课而言。教师应明白,这种课程形态之所以被这样称呼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在课程设立的初期读的内容是鸿篇巨著,所以必然要更多地使用略读的方法。但是現行教材的略读课文相对短小了很多,因此略读便成为了方法之一。教师应牢记略读课的价值在于训练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粗知大略地读。
(二)运用符合略读课程性质的教学策略。
1.利用单元导语和自读提示。
人教版教材是以一个个专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每个主题单元前都有导语,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自读提示,他们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示了学习重点和读写训练点。从中我们可以明确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略读课文《景阳冈》一课的自读提示是这样表述的:“...课文写的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先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武松打虎的内容多读几遍,再想想除了打虎以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和打虎这一情节有什么样的关系”提示交代了几个学习任务:1感知具体描写的情节“打虎”。2了解略写的内容和详写的“打虎”之间的关系。从我们可以判断出这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略读课文,感受详略结合写作方法的表现作用。
2.建立精略共读和方法迁移的教学意识。
人教版教材之所以安排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交替出现,就是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精读课中习得的经验包括较多形式,如:在空白处圈点批画,写出读书感悟;运用六要素法概括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含义等等。将这些方法内化为自己的阅读策略需要有层次的练习。作为半独立阅读的略读课就是练习的第一步。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看作是第二步。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在精读课中习得的读书方法。略读课教学中应多注重方法的迁移,逐步放手锻炼学生独立运用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3.全面使用阅读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很多教师认为略读课要求粗知文章大意即可。但这依据的是作为阅读方法的“略读”的意义来认定略读课的目标取向。实际上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同样需要涵盖得意、学言、习法这些方面的内容。只不过在精读课上这些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习得的,而在略读课上是学生自己通过独立阅读而掌握的。
(三)优化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读书方法。将在某一精读课学习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内化为自身的阅读能力是略读课的目标所在。因此教师应结合文章的题材或体裁,在课程起始阶段或者某一板块的起始阶段将之前学过的而且即将运用读书方法进行明确的出示。本研究中提到的迁移式略读课文教学方式只是众多略读课文教学范式中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专家提出过很多基本方式,如:质疑解难式、比较阅读式、以测促读式等等。但是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读来推进教学过程。
1.初读:构建结构,把握文脉。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整体阅读的思维习惯。整体阅读不仅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思路,也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坚持在略读课文中进行整体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升阅读水平,发展语文素养。初读课文时应注意抓住文脉。如果是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不仅要抓住叙述性的语言和结合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概括事情发展的情节,还应指导学生关注人物品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品质既包括正面优点,也涵盖人物的缺点。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一课,作者用生动传神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店员托德见钱眼开的丑恶嘴脸。如果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同样应注意宏观把握景或物的特点。如四年级下册《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多姿多彩的峡谷奇观,《白公鹅》中派头十足的“海军上将”白公鹅。在初读感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宏观把握文本的能力。
2.细读:筛选信息,感悟语言。
无论是在精读课还是略读课,教师都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只不过精读课文的教学是教师引领着学生按照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而在略读课中则完全不同,教师的职责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有时甚至是学生自己去察觉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只能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方法自读自悟,自问自答。教师在职责更多地像是组织者和向导,万万不能像保姆一样牵着学生不放。
3.拓展读:迁移学法,丰富阅读。
学生的语言发展离不开广泛的课外阅读,在图书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学生的阅读量不可谓不大,但是为什么学生的作文平淡如水?为什么在具体情境中無话可说?其原因大概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只顾情节和道理,而忽视了对读书方法的利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而且要精心选择那些易于使用读书方法的典型材料。只有教师走进书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迁移运用精读课文的读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但是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并结合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文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只有对略读课文给予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挥它们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5。
[2]孙莉.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赵红.教出“略读课文”的新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2)。
[4]王运.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刘强(1986.3——) 男,天津人,天津市河西区灰堆第一小学 硕士,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