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视角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8-08-06苑汝佳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协同景区

摘要:近年来国内 很多地区和城市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立省之本”、“立市之本”、“立县之本”,这就推动了区域性文化园区或文化聚集地异常活跃的态势。医巫闾山景区位于辽宁著名历史文化风景名城——锦州市内,与大阁景区、玉泉寺景区毗连,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文化资源。本文运用协同理论的相关知识,以医巫闾山景区为例,对辽宁省区域性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探究该地区以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7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的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中也特别指出要加强区域性文化产业的聚合效应,协调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产业是指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对某一空间区域或地理区域中的一种或多重文化形态进行创意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类型。医巫闾山被称为中华“五岳五镇”之北方镇山,是舜封全国十二大名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民族文化交融和历史传统决定了闾山文化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缩影。

二、醫巫闾山景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医巫闾山景区位于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北镇市城西6.5公里处,是一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禀赋优良。近几年通过在景区内及周边修建了大朝阳温泉度假区等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温泉泡浴、禅修养生和民俗鉴赏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助力景区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一定程度上增加景区古韵风采,文化产业成为支撑该地发展的新兴产业。

医巫闾山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元文化资源类型及丰厚的历史文化构成医巫闾山景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医巫闾山峰峦奇秀,名胜众多,以其气势不凡的雄峰奇石称誉海内外,名冠东三省,医巫闾山景区更是有“朝阳二十七景”一说,比如青山北瞻、梨花老祖、蟾巢等,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卷画,形成壮丽瑰美的“自然资源文化”。历史上东胡族系契丹人活跃在医巫闾山一带,在此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历史沿袭因素和良好的保护使的医巫闾山景区具有特色浓郁的“契丹辽文化”。

三、医巫闾山景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

这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医巫闾山位于东北工业重镇锦州市,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任。辽宁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颁布措施进行产业结构战略转移,锦州市如火如荼的大力发展工业,但是文化发展重视力度不够。

(二)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很多资源尚未市场化产业化

医巫闾山景区虽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未被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仅仅通过餐饮、住宿、温泉度假、民俗文化鉴赏等可数的产业项目对观景进行强关联,有强带动性的业务不多。虽开发了一些纪念品,但在开发文化产品方面还没形成一个产业化、利用价值高的优势,自身特色不明显,对外宣传也鲜有能抓人眼球的亮点,地区文化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

1.景区规划定位不明确,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有待加强

当地政府在没有对景区资源进行充分论证调研,没有对市场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将工程盲目上马,导致景区 “硬件” 看起来很美,价值理念却难以达到市场条件下企业发展的要求,比方说大朝阳景区的露天博物馆,建设的初衷是提高景区文化价值,并不期望以此盈利,不菲的投入难以得到相应的收益。

四、对策

(一)扭转文化发展理念,探索“文化+”发展模式

“‘文化 +是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形态,即发挥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文化 +”为代表的“跨界融合”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它体现了一种思维理念的突破,在谋划产业发展时要有大融合思维,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引领和带动区域文化发展。由于没有现成的经典经验和模式用来照搬或参考,所以“文化 +”战略只能在摸索和探求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 +”的具体融合发展方式。结合可以契合的关键因素,实现跨元素、跨行业甚至是跨平台的融合 。

(二)树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强协同效应

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文化资源、相近的文化产品、同一区域空间、同一国家战略成员,以上这些原因都决定了医巫闾山景区与锦州市或者辽宁省其地区的各市文化产业必须走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一体化发展道路。通过合作,实现区域内政策、资源、信息、技术共享,才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区域一体化战略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篱,从宏观和全局角度考虑产业的空间布局、角色定位、资源配置,优势互补。这样既避免重复建设引起的资金、资源、人才的浪费,又实现区域间共赢。医巫闾山景区应该借势促进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协同周边地区,推动区域内文化产业一体化,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甚至东三省文化产业在全国、在世界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三)把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锦州市作为承担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的重点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许多新区经济谋求经济转型、寻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主要阵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一并列入其中,将文化与经济统一设计、规划,一起建设,决不能“单条腿”走路或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老路。

(四)加快景区要素集群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为了使集群中的文化企业能够处于同一个产业链上,可以呈现各种形态的分工格局,各个文化企业可以相互补充,使得技术、人才、信息、支持政策等同等资源得到公平共享,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扩大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侯志刚,郑海珍. 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为例[J].人民论坛,2014(35)

[2]郑耀宗.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协同理论与上海实践[J].企业经济.2016(06)

[3]汪敏,张银侠. 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模式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作者简介:苑汝佳, (1992.06-),女,汉,河北省邢台市人,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协同景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