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8-06沈文军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高职

摘要:本文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着手,结合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职业院校发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经济;现状;对策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教学计划、课程及质量评价标准都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导向进行编制,一切教学工作都以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课程内容应使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必须十分重视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结合,实验、实习与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较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它的发展受经济社会的影响也最为明显。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既制约也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及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能动地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社会所需要的,而且是其他层次的人才所无法取代的。

(三)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及其转化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它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科学技术向生产领域转化的中介,是科技进步的阶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职能。事实证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办学定位不够准确,缺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

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学院转变观念,超越“围墙”的限制,向企业、社会延伸。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行政主导式办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然习惯于封闭办学,缺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

(二)专业设置特色不足,与地方产业衔接不到位。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存在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方案不尽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不能按照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三)服务内容、方式單一,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层面,以课程和学校为中心,培养和训练的学生与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方式还是零散的、个体式服务,无法满足快速地方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立足地方经济建设,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走出校门,改过去封闭式的以“我”为中心,变成开放式的以经济、市场为中心,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做到人才需求信息来自社会,培养目标征得企业、社会的意见来确定。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面向市场,紧密结合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准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并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求得自身的发展,获得长远的发展动力。

(二)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陈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的开展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策略。

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主要从以下方面的努力:

1.在专业设置上主动与地方产业对接。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这样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在专业调整和设置过程中,学校需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担任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审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决策咨询工作。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主动与地方产业对接。

2.教学改革与地方产业紧密配套。教学内容改革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教学内容改革的着力点是教学内容既紧密联系地方产业现实,又能引导地方产业发展;通过结合专业、职业需要开发“双证”课程体系,实施以“导向化、企业化、职业化”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校企、校地合作共建专业。在专业建设中,要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和要求,与企业合作,会同企业跟踪市场,适应市场,努力做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服务企业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和产业需要的吻合度。学生都按企业的规范、工艺的流程、制造的过程进行生产性实训,或真实环境的顶岗实习。

(三)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性实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服务”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探索与“教学、科研、服务”类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自身办学特色,选择与之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拓展服务内容,全方面多角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全日制教育形式为主,成人教育为辅。但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办学规模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因此,要拓展办学形式,开辟新的办学渠道,通过技术培训、专业讲座、校企联合等形式,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的需要的各种层次的急需人才。

作者简介:沈文军(1974—),女,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高职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