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化叙述 在媒体中的运用

2018-08-06文孙

遵义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故事性讲故事新闻报道

文孙 莉

2012年12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老城的瑞典文学院里,面对着200多名中外听众,做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 故事与新闻 ●

故事与新闻的缘分可以从历史中看到:《说文解字》释“史”曰:“史,记事者也。”《汉书•艺文志》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无论记言还是记事,都意味着含有故事成分。

从人类有自己的口头语言那天起,也许就开始讲述故事。从《荷马史诗》到《史记》,从《伊索寓言》到《西游记》,不管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在讲一个个故事。新闻也是故事,只不过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一些。

在西方的报道中,新闻“news”常常被写作“story”,头条新闻通常被称之为“head line story”,而采访新闻则常被叫做“to cover story”。这都说明:在西方,新闻报道有明显的故事化写作倾向。

如今,新闻故事化报道在我国各类媒体报道中运用广泛,大为流行,这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所需,是满足受众不断提升的需求所做的改变。新闻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常见的宣传说教模式,用故事化的情景,一方面,唤起受众的认知情感,另一方面,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可读性。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着富兰克林曾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如何体现新闻语言的故事性?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各具特色,形式不一。

● 报纸杂志描述故事 ●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最大的财经报纸,它精于讲故事,尤其是故事人物、语言、细节的安排。人物语言是贮存和释放信息的直接形式,记者着力“炼字”、“炼句”,直接引语力求简洁,言约意丰,中间还不时穿插事实或者背景;细节的运用精准到位,除了必要的解释性语言之外,根本找不到记者本人的身影和声音;有声有色的情节,使新闻故事亲切逼真、读来如临其境。报纸和杂志只有把故事讲得透彻和有趣,才会有深度和高端,才能招人喜爱,传之“弥远”。

《遵义》杂志的定位是中等城市核心时政期刊。期刊开设了“看见”“记者手记”等专栏,专门刊发记者采写新闻背后的故事,帮助读者增加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这个专栏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喜欢,因为刊发的故事真实有趣、动情感人。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命根子。新闻记者采访过程就是还原事实,就是在组织材料、编写完善故事。采访过程,就是组织完善故事的过程。

凡是做得成功的报纸,新闻报道无不是擅长讲故事,包括国内外著名的财经类报纸《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华尔街日报》等。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看,商业财经报纸意味着专业、深奥和“曲高和寡”,但《华尔街日报》这份本该“窄播”的财经报纸,却靠着故事走进寻常读者家中。

对于《遵义》这种新闻类的杂志来说,优秀的深度报道永远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点。读者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不一定是全方面的,例如历史、语言等等专业领域,新闻类期刊不能像专业期刊那样满篇都是读不懂的专业术语,记者要尽量规避生僻的专业词汇,从细节展开,为读者讲述一个通俗易懂的现实故事,这就大大缩短了深度报道中某个具体领域与公众的距离。例如我们做的封面故事《风雨苍黄海龙屯》,就是把历史事件做成散文,把专家的考古理论用故事来支撑,借助延伸阅读的趣味性,丰富了内容,赢得了读者。同时,杂志还具备图片的表现优势,利用几张或十几张新闻图片来表达一个事件,这也可以理解成故事性报道的杂志性语言。

当今,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新闻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无疑成为传统媒体重新赢得受众的突围方式;故事化的叙述改变了传统媒体说教的方式,降低了传统媒体报道的硬度,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温度;此外,新媒体本身的特点是信息碎片化,需求多元化,而通过故事性的讲述,齐全了新闻的全要素,避免了新媒体新闻“断层”的现象。

● 广播声音构筑故事 ●

广播被称为“幻想者的乐园”,这是广播的优势。声音能够赋予受众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广播因为时间的限定,在故事的叙述上,不可能将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刻画完完全全融于新闻报道中,因此,广播的语言是尽可能捕捉一些故事细节和吸引人的片段,通过现场音效、受访者话语以及主持人的声音,尽可能完整组合在一起,带领听众在声音的共鸣中自然而然地把思维容入故事中。

所以说,广播要想表现出人物不可替代的特征,必须要用好用活同期声,将现场音效、受访者的谈话进行合理组合,以声音营造出一个真实现场。在一篇广播新闻作品里,如果既有精彩的现场音效、又有生动的人物采访,那么解说词就可以不再担当主要的叙事工具,它最多只是充当导游的角色,承上启下,移步换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引导听众往下听。2015年10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百集主题采访报道《丝路故事》,报道以当下“一带一路”建设者及行进在丝路上的各类人的真实故事,以小见大,用“新”“近”“活”的方法,从故事中娓娓道来,这样在情感上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用艺术的美感传递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如《通往欧洲的货运快递》《马来西亚的“厦门大学”》等等,报道从都市到乡村,从工厂到作坊,用鲜活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例,通过朴实生动的声音,让听众在隆隆的机器声中体会发展的节奏,在喧闹的街市去体验民俗,感知人文。借助广播的全覆盖功能,“一带一路”的声音传到了千家万户。

故事可以增加听众的想象空间,为广播新闻增添“色彩”和“真实”,引起听众共鸣。广播新闻工作者只有当好“说书人”这个角色,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

● 电视画面表现故事 ●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和传媒产业化的到来,电视传媒的表现手法和叙事语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新闻故事化”被央视及各大卫视广泛运用,新闻报道在内容上走进百姓,贴近群众;在形式上也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在画面中娓娓道来。新闻,即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从这一解释不难看出,新闻无疑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包括人、事件以及场景,电视的报道,其实就是新闻事件画面与画面的结合,画面与声音的结合,画面与文字的组合,把新闻故事中的要素融于这些表现形式中,就搭建起电视新闻的故事性。

2012年新春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报道以充满乡土气息的国情报告和民生调查为旗帜,深入民间,关注民情。随后,各大卫视纷纷推出故事报道“民生新闻”,报道主题从微观层面、平民视角出发,挖掘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故事,用朴实的画面,平合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做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宣传报道的表现空间。

2012年1月14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3天播出新闻报道《杨立学讨薪记》,这一做法创造了央视《新闻联播》以“新闻连续剧”形式播出连续报道的新形式和新纪录,这也可以理解为电视新闻故事性叙事的创新。“连续剧”式的报道方式讲述了四川农民工杨立学讨薪的艰难历程。记者用日记的方式,让画面逐渐展开故事情节,根据画面呈现的不同新闻场景,让观众去感受整个故事的发展乃至高潮。通过画面及画外音,把观众带入新闻事件中,杨立学讨薪问题如何出现?怎么解决?结果如何?一环扣一环,一步步去讲述事态的发展。观众通过镜头中的对话,杨立学的独语以及记者语言的解读,综合体会到了电视媒体的感染力。

当然,新闻中的故事性叙述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新闻报道。凡是不具有情节性的新闻信息,如科技动态、疫情状况等,就不能用讲故事的方法。此外,新闻报道中,讲故事也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都必须是真实的;新闻故事中的价值导向也必须是正确的,是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使命,是新闻人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猜你喜欢

故事性讲故事新闻报道
听冬神讲故事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散文的“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