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视野下云南剑湖水环境保护探索与建议
2018-08-06罗跃辉
李 仲,罗跃辉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650021,昆明)
一、区域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剑湖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东南3 km,属于澜沧江流域黑惠江水系,发源于丽江市古城区九河乡白汉场罗凤山。剑湖径流面积918 km2(大理州境内径流面积520.1 km2),平均水深 2.7 m,在正常水位2 188 m时,水面面积为6.2 km2,湖容量1 680万m3,主要的入湖河流有金龙河、石狮子河、回龙河、永丰河和格美江5支,出湖河流为海尾河(黑惠江)。流域内包含剑川县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满贤林水库、玉华水库以及格美江源头3个龙潭。剑湖流域内设有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滇西北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湿地类型之一。
2.剑湖环境现状
流域内建有剑川县城污水处理厂1座,排污口位于出湖河流海尾河上,2015年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量148.8万t,排放标准为一级B标准。城镇污水基本通过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处理率约80%,工业企业废污水则直接排入剑湖水体。剑湖流域湖滨带存在农业种植现象,传统耕种模式导致大量污染物汇入湖泊水体,农业成为剑湖最大污染源,主要污染负荷COD、氨氮、总磷和总氮年入湖量如表1所示。
据2013—2015年剑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结果,剑湖水环境除在2013年总磷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外,其他年份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中,永丰河为劣Ⅴ类水体,为流域主要污染输入途径,其余河流水质较好,且总体有所改善,格美江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金龙河、石狮子河和出湖口黑惠江全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表1 剑湖主要污染负荷入湖量
3.河长制建立现状
大理州河长制领导小组印发《大理州全面推行河长制行动计划的通知》,出台了12项配套制度,以实现河长制工作全覆盖,全面推进河湖库渠治、管、保工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保护机制。目前,剑湖已建立州、县、镇、村、组五级河长体系,同时开展“一湖一策”以及督察考核工作,为维护剑湖健康生命、湖泊功能永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问题分析
1.水资源保护问题
流域内水资源保护问题突出。其中,水源地龙潭存在私接取水管道的不规范现象,其境内的虹鳟鱼养殖基地直接取水进行养殖,并将废污水直接排入格美江,造成格美江水质污染。目前,剑川县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能力过低,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仅约80%,导致永丰河两岸存在大量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同时,全县16座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污水均未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大量污废水直接排入永丰河,最终汇入剑湖。此外,流域内部分河段存在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向河中倾倒的现象。
2.水域岸线管理保护问题
剑湖水域岸线管理范围和生态空间尚未划定,管控制度未建立,存在侵占湖泊水域岸线、违规建设涉水项目的隐患。
3.水污染与水环境问题
流域内各乡镇现有排水和污水管网收集系统较为落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现状排水系统建设滞后,覆盖率不高,缺乏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及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未经过收集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或沟渠,最终导致汇聚的污染物进入剑湖。此外,永丰河下游河段两岸、金龙河区域、格美江中下游、湖滨北岸及东岸均存在大量耕地,不科学的农业种植过程导致大量农药化肥等污染物随径流汇聚最终进入湖泊水体。
4.水生态问题
流域内石狮子河因上游施工拦截,导致河道断流,生态基流无法保障,原始的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剑湖北岸存在湖泊淤积问题,且湖泊缺少湖滨带,水—陆生植被系统薄弱。
三、建议与对策
1.水资源保护措施
严格水源地管理制度,依法要求取用水单位办理取水许可,取缔非法取水部门或个人,对私接取水管道的现象进行严厉处罚。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扩大污水处理厂规模,规范流域内污水集中收集,降低剑湖水资源破坏风险。
2.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措施
根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剑湖的管理范围为剑湖湿地海拔2 188.1 m范围内的区域,初步拟定流域水域岸线保护范围为主要入湖河流两侧30 m和湖泊管理范围外延50 m,遇公路、民房等基础设施可适当进行优化调整。针对剑湖水域岸线保护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探索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空间准入制度、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并在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安装界碑、界桩及公示牌等。
3.水污染与水环境保护措施
在县城原有污水管道系统基础上,新增污水管道。沿剑湖环湖公路外侧布设环湖截污管道,规划在畜禽养殖场、农田排水渠道末端、村庄附近设置生态塘库系统,减少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
4.水生态修复措施
对石狮子河及玉华水库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加强石狮子河水土保持能力。根据1984年实测地形,重点清淤范围为剑湖北岸区域,清淤量为73.8万m3。此外,对剑湖湖滨带分片进行治理,分为北岸水环境改善型湖滨带、东岸生态景观改善型湖滨带、西南岸水环境加强型湖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