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公共性到开放性
——从青年住宅实践看未来青年共享社区发展

2018-08-06伍曼琳WUManlin周静敏ZHOUJingmin

住宅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居住者青年人公寓

■ 伍曼琳 WU Manlin 周静敏 ZHOU Jingmin

0 引言

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向城市方向的大量迁移,根据《2016当代中国人口流动研究》中的数据,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流动人口急剧增长,尤其体现在大城市地区。在年龄结构方面,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主要集中在15~34岁的青年年龄段上,到今天,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增大。在另一项关于过去近五年大学生毕业去留的调查研究中,5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离开学校所在的城市,而流动方向也主要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青年年龄段群体的发展现状带来的是该群体对居住空间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其大多数经济实力不足、生活压力巨大,难以承担高昂的房价,因此,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相应地,针对青年人群居住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应运而生,首先应明确其所面临的生活现状及特定需求,该年龄段人群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和工作压力大。青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初入社会或者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学校在读群体,经济基础不稳定,在昂贵的房价面前买房几乎难以实现,同时,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往往给青年群体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2)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正是在“买房难”的巨大压力下,大多数青年人选择租房的生活模式,而如今的社区难以带给他们较高的生活品质,更无法满足他们形成自身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

(3)个性化和多样化。青年群体有着丰富多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体现在他们对空间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

(4)追求私密性同时追求共享性。对于私人空间,他们希望拥有更高的私密性以适应其个性化,对于部分具有公共性质的空间,他们认为共享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公共性。

(5)交往匮乏。青年群体步入社会后,原本在学校形成的交往圈子被打破,新的交往几乎都建立在工作的需求上,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青年群体是具有潜力的群体,包括其经济实力、工作状态和家庭结构都极容易发生改变,从单身到情侣,再到成家,甚至可能有宠物成员,家庭成员的增加和家庭关系的改变都会影响居住空间的布局。

(6)流动性、家庭结构易改变。适合青年人的居所也应该满足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应满足经济实惠的要求;其次,可以为青年人提供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最后,应能够灵活应对家庭成员结构等诸多变化。

纵观这方面的实践作品,从最初公共空间和归属感的营造到共享空间的出现,开放性、多样性及居住品质都在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青年社区及居住模式也逐步衍生出了更多的选择,有着更加丰富的发展。

1 苏州青年公社——归属感营造的初尝试

1.1 规划策略——围合

在中国各地的传统建筑中,合院式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居住建筑组合形式,比如,在北方最为熟悉的四合院,它通过北房(正房)、南房(倒座)和东西厢房,从四个方向围合出中心的院落。而在南方地区,院落的概念也同样重要,被人们所熟知的苏州民居往往由多个院落组合而成,这种传统的居住组合方式其实也体现着一种传统城市的规划策略——围合。

苏州青年公社(图1)于2005年竣工,在该青年社区的规划中,自基地东北到西南方向,依次由围城似的合院类型组团、纵横式的半开放类型组团及点状组团组成,西侧点状组团结合公园水系绿植布置,基地开放性也由东向西递增。中心形成绿化轴线及视线通廊,各建筑组团围合形成梯形中心广场(图2)。在规划中,围合体现的不仅仅是传统形式的延续,更主要的是结合青年人群的特定需求创造出的一种归属感,这也是该青年社区与其他普通住宅区不同之处。苏州青年公社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外地员工的住宿问题,他们离开原本的城市,工作和经济状态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这些青年人来说,归属感的营造不仅仅拉近了居住者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跟这个城市的距离[1]。

1.2 公共空间的营造

与苏州民居的多个院落组合相似,苏州青年公社也通过围合形成了多个公共空间组合,最外层次是梯形中心广场(图3),这是居住者最核心的互动场所,也是最开放的交往空间。从单个建筑单元的内院到社区广场,公共性逐步递增,资源和功能围绕公共空间得以整合[2]。从商业、休闲、娱乐到公共服务设施,青年居住者可以享受到更为高效、便捷、多样的生活,而这些围合而成的院落、广场也成为了青年社区中活动的发生器。

图1 苏州青年公社

图2 总平面结构图

图3 中心广场

图4 内院活动空间

活动的促进往往也是交往的促进,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交往是稀缺而珍贵的,在传统的合院式住宅中,围合有利于拉近家族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围合出的院落里,活动交叉发生,交往的频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同样,在苏州青年公社中,建筑中的东西连廊空间、提供日常闲谈的休息平台,以及建筑转角的活动室、小商店,带动着青年居住者活动的发生,而连廊式公寓通过东西连廊围合形成的底层院落(图4),将交往从建筑室内引向室外空间,并且逐渐渗透到更为公共开放的中心广场,多功能的复合带来的是青年群体个性化、多样化的活动选择,以上众多的公共空间侧重不同,交织形成了丰富的交往空间以及多样的青年社区生活。

1.3 户内空间及局限性

在居住单元套内设计和户内空间营造方面,由于苏州青年公社定位为工业园区的职工宿舍,因此,居住单元对厨卫空间较少考虑。连廊式公寓采用设置公共卫生间的做法,套间式公寓也以单一重复的方式布置居住单元,多样性的缺乏大大降低了居住品质,也使得居住者容易将该社区作为临时性的庇护场所,而不是具有归属感的家。

在交往空间塑造中,苏州青年公社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可能也跟较早的设计建造时间有关。主要层级的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社区的规划以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上,室内公共空间的层级较少,大部分公共空间独立存在于建筑转角处、东西连廊、楼层尽端处,使得交往活动和日常居住生活难以形成紧密联系。在套间式公寓平面中,仅少部分嵌于居住单元之间,且与楼梯间相对,缺乏功能置入(图5);在连廊式公寓平面中(图6),公共空间类型单一,若能与立面凸窗形式结合,以盒子形式嵌套于居住单元之间并赋予更多功能,将更加适合青年人生活(图7)。

2 吉林新青年公社——层级共享

图5 套间式公寓平面图

图6 连廊式公寓平面图

图7 立面凸窗

2.1 空间共享升级——与苏州青年公社对比

如果说2005年建成的苏州青年公社是建筑师针对青年群体设计的初尝试,那么,2015年建成的吉林松花湖新青年公社(图8)则是对未来青年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促进青年人的交往以及室内外空间公共性问题上给出了更为完整的答案,相比于之前的探索,新青年公社在设计策略上,将原本“筒子楼”式的集体居住模式,通过增加中庭和一系列共享空间,进而演化成“新邻里”共享的居住模式[3]。

2.2 层级、尺度与模式

图8 吉林新青年公社

图9 概念分析图

相比于苏州青年公社主要着眼于规划层面上的公共空间设计,吉林新青年公社在公共空间的分级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全面升级,通过进一步明确公共空间与共享空间的定义,使得其在社区中呈现了多层级(图9),从最具公共和开放性的室外广场、半公共性的全楼公共空间和公共交通空间、半私密性的邻里共享空间,到最具有私密性的个人居住空间,空间类型和性质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又能够彼此和缓、流畅地过渡,正是适应了青年人群对于私密性的要求和对共享性的接受度。同时,空间的过渡也是尺度上的推进,从大尺度逐渐向小尺度变化,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渐从公共性、社会性向个人性、亲密性变化,最终形成许多小的邻里单元,在这些单元中,人们更容易共同进行兴趣活动,在琐事上互帮互助,形成集体责任感,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邻里单元为青年居住者创造了新的交往圈子。

比起连廊式连接公共与居住单元,新青年公社的内部空间布局给人的感觉更近似于城市街道中的空间体验,人们行走的交通空间(图10)、邻里共享空间(图11)、公共活动空间交织在一起,就好像步行于城市街道中,身旁时常会出现一些咖啡座椅,人们或是吃着点心,或是交谈,又或是漫无目的地张望,行人匆匆而过,与停留的人发生短暂的视线交流,也可能遇见一两个熟人攀谈几句……这样的生活场景也正在新青年公社中上演着,设计师通过增加建筑体量的转折,折一为四,将人们在交通空间中穿越时的速度放慢,在他们的居住生活中增加偶然相遇和交流的可能性。之所以能够营造这样的空间体验,是建立在对青年人群特点的研究上,他们有意向去与人分享一些空间,因此才形成了承载着许多居住活动的邻里共享空间。实际上,这些邻里共享空间是原本住宅定义中起居室的公共化,不同居住者的不同活动能够在同一空间发生,并且这种起居室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尺度上。

2.3 应对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图10 交通空间

图11 邻里共享空间

吉林新青年公社是建筑师在公共性和集体性方面的一次尝试,这种尝试具有针对性,从青年群体自身特点以及在社交活动中的需求方面展开。建筑依托于万科松花湖度假区而建,主要受众为员工以及因为旅游而产生的临时性工作、施工人员,因此,其私人居住空间仍然较为单一,如果受众是广大的青年群体,考虑到日后家庭结构和生活中其他因素的变化,居住单元是否可以更有效的灵活应对,甚至在人口变化后厨卫空间也相应有所增减变化。以此可见,如何在创造公共性、集体性的基础上灵活多变,满足青年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应对更多未来的可能性,将是青年社区设计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3 诺德巴诺夫青年公寓——经济、灵活、连接

3.1 灵活可变

诺德巴诺夫青年公寓(图12)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由SYNN建筑师事务所于2011年设计建造完成。通过对青年人群需求的定位,建筑师将设计策略聚焦于经济、灵活、连接三个特点上[4]。考虑到青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建筑以一个开间或两个开间作为居住单元,尽可能地压缩户内空间,做到紧凑、高效、经济。同时,建筑采用了工业化预制模块,一是有助于降低建造成本,二是有助于实现灵活可变的特性。空间的灵活首先体现于厨卫空间的解放:通过在居住单元中间置入整体卫浴模块,实现其余空间的自由布置(图13),卫浴模块分为淋浴和浴缸两种类型,都具有干湿分离的特性;厨房中的设备和橱柜也是标准化模块整合置入居住单元中的墙体上。使用工厂生产的标准化模块,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日后厨卫空间的增减更替,提升空间改造的可能性和灵活度。

图12 诺德巴诺夫青年公寓

图13 居住单元平面图

除了厨卫模块,其余空间是可以自由划分的,至于是运用轻质隔墙、家具还是窗帘进行分隔,以及分割出几间房间,都由使用者自行决定,从而实现空间布局的个性与多样(图14)。该项目有可能实现两个不同时间长度上的灵活可变:一是短时间内应对临时情况而改变空间布局;二是一段时间后家庭结构发生增减而带来大范围改变。在初入社会时受到经济和工作因素的影响,单身青年所居住的空间仅满足其自身需求即可,这种需求可能是个性化的,有的人希望简化餐厅、厨房增加工作空间,有的人需要较大的储物空间,有的人希望与兴趣相同的人共享客厅。一段时间后,家庭成员的增加和其他家庭成员拜访带来的临时性的增加和减少,可以更多地考虑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利益和需求,快速应对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

3.2 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连接

图14 户内布局图

图15 首层平面图

与其他青年住宅相同,该项目在设计中也考虑了青年人的交往需求,但不同的是对开放空间进行了集中和分散两种处理,所谓集中主要是指将居住的层面抬高到二层,开放建筑一层空间作为沟通交流作用,一些服务设施、娱乐休闲等功能空间都以盒子的形式集中布置于居住单元的下方(图15)。同时,首层盒子与盒子之间的灰空间直接与室外绿化、城市空间相连,屋顶和阳台也是居住者可以进行交流休闲的活动场所,这些开放空间成为了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连接与过渡。所谓分散是指连的,从申请入住到邻里关系,甚至到工作上的帮助和信息的传播。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的融合也是青年人创业的一大趋势,青年人象征着创造力,当青年社区中的居住者在居住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交往圈子时,不仅仅有利于产生兴趣的交融,而且有利于相同兴趣的人进行合作、互补和创业,这也就形成了新型的工作社区——“创想家社区”。在这种模式下,居住、交往、工作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青年人从中得到的利益绝不只是解决住房问题,而是生活品质和工作方式的巨大提升[5]。在建筑居住单元中间中所嵌入的公共空间——“漂浮花园”,居住者可以利用这些公共空间进行工作、会谈、举办活动等等[4](图16)。

图16 开放空间示意图

4 结语

从苏州青年公社运用围合营造归属感,到吉林新青年公社的实践中形成多层级、系统化的共享空间模式,最后到诺德巴诺夫青年公寓对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研究,三个实践案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青年人居住的特点和空间需求,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可以看到青年人居住社区的发展和进步,既是理念上的进步,也是技术上的革新。未来需要更多针对青年居住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作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从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经有了许多关于青年群体新居住模式的探讨,例如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与创意产业办公的结合、共享社区的尝试等等。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互联网+”和 “共享”思想盛行,未来的青年社区一定是与互联网紧密相

同时,未来青年社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开发商和建筑师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许多的青年住宅逐渐向人才公寓的方向发展,主要为了给企业中外来的青年精英解决居住问题,人才公寓由政府开发、企业购买、青年人群居住使用,形成了B.O.T模式,带来的是多方的共赢。

猜你喜欢

居住者青年人公寓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前滩禧悦公寓
生态屋V01(Niu Haus)原型
共享公寓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末日公寓
环境心理学对我国住宅与社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
浅谈室内装修设计的功能与形式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数字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