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士人对工匠的疏离

2018-08-04李世坤

景德镇陶瓷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地位先秦士人

李世坤

摘要: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早熟的哲学思维和早期中国哲学思维的代表“士人”。他们具有很深的文化修养。他们为了缓解底层人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劝告贵族向人民减轻剥削压迫,避免战争而各个国家游说,争取缓解阶级矛盾阶级斗争。

关键词:先秦 士人 工匠 社会地位 启示

一、先秦士人的价值取向与主体意识

我们从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语录中,可以了解到先秦士人的价值取向与主体意识。他们的主体意识大致相同,可又有不同的地方,有的认可工匠的器物价值,有的却认为“文灭质,博溺心”“玩物丧志”。下面,我们就士人摘录的语录中,通过文史记载,了解工匠的“职”与“艺”来分析士人对工匠的态度。

二、先秦士人对工匠的“职”与“艺”的思维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曰“何器也”日“瑚琏也”。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从孔子的这些言行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君子不应该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不应该沉迷于奢华器物中。子贡问孔子,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就像是瑚琏,说明孔子认可工匠制作的器物,认为器物是贵重华美的。但是孔子提倡君子应追求勤俭节约,礼仪应该节俭,富有的人应该接济贫穷的人,不追求那些美丽柔软的衣服,奢华的器物。

孟子曰: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曰: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孟子曰: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边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在孟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工匠只能教会人们规矩法则,而不能使人真正的“巧”,他认为这种“巧“不是奢华的外表和复杂的工艺过程,而是一种更加实用使人方便的工艺,孟子认为这种工艺需要人们去勤于思考发现探索。他并不认可那些奢华美丽的外表,他认同的是人性的美,道德的美,内在的美。孟子提倡节俭,认为节俭可以修养身心,是人内心一种深层次的美德。孟子的学生问孟子,是不是为母亲用的棺木太好了?孟子回答:有财力就应该为父母置办好一点的东西,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孝心,君子不应该以天下大事而节俭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虞庆为屋,谓匠人曰: “屋太尊。”匠人对曰: “此新屋也,涂濡而椽生。”虞庆曰: “不然。夫濡涂重而生椽挠,以挠椽任重涂,此宜卑。更日久则涂乾而椽燥,涂乾则轻,椽燥则直,以直椽任轻涂,此益尊。”匠人诎,为之而屋坏。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日:“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此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厕同。

韩非子认可工匠,认可工匠的专业技能,造物的思维,认为造出华贵的马车就有富贵的人来买。是利益使然,人们都喜欢华贵好用的东西,这就是人性。他赞美佩服那些专业卓然的工匠。客为周君画荚,周王看到耗时三年却画出一个豆荚勃然大怒,客却要他日出时光看墙壁,墙壁上出现了车马龙蛇禽兽,一个小小的豆荚却能刻画出这么多东西,可见韩非子认可工匠,韩非子认为人们有了手艺,能推动社会生产,人民富裕国家就会富强。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己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己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陶者日:“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 “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日:“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殘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庄子言行中是完全否定工匠的技艺与思维,认为文饰浮华毁坏了民众的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掩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们开始沉迷于外在,没有什么办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如果没有人需要,谁会把木头雕刻为酒器,如果白玉没有破裂,谁会把它雕刻成玉器,这都是工匠的过错,工匠应该不以别人的喜好来制作器物,迎合别人的喜好,应该回归本真自然。孟子完全追求朴素崇尚本真自然,人不应该有利和欲,人不应以外物荣华富贵地位而乱了自己的本性,颠倒了做人的本末。

三、先秦匠人的社会地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从考工记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工匠在先秦的社会地位很高,被阶级上层人士倚重。为社会中的“精英”服务,这类“精英”就是皇帝贵族上层阶级,而士则是这个阶层地位最低的。精英的身份标识一一服饰、配饰、武器、车马等,这些衣料质地和颜色复杂繁多,还有精美刺绣,有些甚至用细致的针法描绘了鸟兽和抽象纹样交织的复杂图案。佩戴的玉佩玉石项链有各种尺寸和形状,有铁制、金镶银以及各种图案。先秦时期,工艺品已经摆脱了之前鬼神题材,题材慢慢丰富,慢慢走向生活并融入大自然的一些东西。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将大自然的万物结合,使艺术作品更加生动。

四、先秦士人对工匠矛盾的学启示

先秦时期社会环境不安稳,局势动荡,战争频繁,底层人民赋役严重,底层人民和贵族阶级矛盾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哲学思维,是有一定的偏向性。士人具有很深的文化修养,他们为了缓解底层人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劝告贵族向人民减轻剥削压迫,避免战争而各个国家游说,争取缓解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先秦士人大部分是以“实用”为原则,并不支持用那些奢华美丽的东西。他们都追求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能过上稳定的生活,体现了一种为民的意识倾向。所以先秦士人大部分对工匠不认可的,他们觉得:“文灭质,博溺心…玩物丧志”“君子不器”等。但是,士人们生活中怎么可能少了工匠呢?大到建造房子城墙,小到饮水的茶杯,工匠在器物上耗费的思维空间,都是应该被认可的,就像孟子,认可工匠的“巧”应为生活中的实用方便。韩非子认可工匠,认为人民富裕国家就会富裕。先秦人士对工匠的疏离是因为社会环境而非他们个人完全的自主因素。我们现在应该立足于现实社会环境,学习、借鉴先秦士人的价值取向主体意识的精神,欣赏肯定工匠的技艺,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论语

[2]孟子

[3]韩非子

[4]庄子

[5]周礼<考工记>.匠人

猜你喜欢

社会地位先秦士人
从《无性别的神》看藏区女性的社会地位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浅析《千只鹤》中女性人物的敬语使用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
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影响因素及成因解析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