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pro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分析
2018-08-04朱信坤
朱信坤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600)
慢性心力衰竭(CHF)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终末阶段,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反复住院率与病死率均显著升高,提高诊断水平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CHF临床Ⅲ~Ⅳ级诊断较高,而Ⅰ~Ⅱ级患者因症状不明显,且其他主、客观影响因素较多,极易造成误诊与漏诊。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作为心力衰竭定量的标记物,作为心力衰竭诊断的实验室指标,近年倍受关注,已有研究证实NT-proBNP对CHF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与敏感性,其水平高低与心功能呈正相关,在心力衰竭诊断、治疗管理及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从临床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与NT-proBNP水平变化方面,旨在探讨NT-pro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进行分析和探讨,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的10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经我科治疗并且病情平稳出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Ⅰ~Ⅱ级为对照组;Ⅲ~Ⅳ级为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例28,女例22,最小年龄为50岁,最大年龄为84岁,年龄均值为(67.23±3.62)岁;而观察组男例26,女例24,最小年龄为51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年龄均值为(67.85±3.77)岁。二者在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治疗原则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1 入组标准
①均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②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CHF诊断标准: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及静息时心功能异常客观证据;③具有一定文字、语言接受能力;④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规定,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1.2 排除标准
①住院期间因不同原因转院或自动出院或死亡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严重感染;④恶性肿瘤;⑤内分泌疾病;⑥肺源性心脏病等。
1.2 方法
全部参与本研究者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4 mL,采用中佳KDC-1044离心机,3500 r/m,离心5分钟。采用罗氏E601型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测NT-proBNP水平。阳性标准:BNP>125.0 pg/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NT-proBNP指标水平,主要含入院时、出院时和3~6个月随访时水平(包括心力衰竭再发住院或死亡者);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记录其详细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整理此次研究结果。±s表示计量资料,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x2检验。组间差异经P值判断,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NT-proBNP指标水平
NT-proBNP入院、出院、3~6月随访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NT-proBNP指标水平(±s,ng/L)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NT-proBNP指标水平(±s,ng/L)
分组 NT-proBNP水平入院时 出院时 3~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n=50) 4462.5±45.8 2325.5±39.8 821.3±15.6对照组(n=50) 1204.4±52.5 512.6±29.5 210.1±13.4 t 23.658 18.655 10.285 P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
观察组的6例(12.0%)死亡,对照组无死亡,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逐年增加,CHF死亡构成全因死亡的重要部分,其基本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心肌损伤、心肌结构、功能异常、心肌重塑,导致心室泵血及充盈功能逐渐减退。早期诊断、治疗是延缓心力衰竭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的前提,CHF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既往依靠病史、症状、体征行心功能分级,结合X线、超声影像等辅助检查,并不能良好诊断CHF,具有一定主观性,难以达到预期病情诊断,易延误病情、耽搁治疗时机,所以需要采用更敏感和更特异性的方法提高CHF诊断水平。目前所有主要指南推荐NT-proBNP为监测慢性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标记物,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版及2016ESC心衰指南:NT-proBNP测定可用于因呼吸困难而疑为心力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NT-proBNP<125pg/ml 时不支持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目前认为NT-proBNP主要在心室内合成,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分泌增加,其浓度能用于综合评价心脏结构和心脏容量,能敏感、特异性反映心室功能的改变,能反映患者心脏功能的异常程度,其浓度是用于心力衰竭治疗评估的有力客观工具,能够动态危险分层,NT-proBNP基线变化有助于评估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治疗后基线水平下降>30%示治疗效果良好,经检测发现,NT-proBNP水平越高,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越高,其可作为诊断和评价预后的有效标准[3]。经本课题研究结果可知,NT-proBNP入院、出院、3~6月随访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提示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水平呈递增式升高,即严重心衰时NT-proBNP水平明显增加,且水平越高预后越差,与上述基本一致,可见,NT-ProBNP指标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价值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的升高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急性发作的风险明显相关,即水平越高则病情越重、发作风险越大,预后越差,对CHF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并且NT-proBNP作为临床常用的血清标记物,可床边操作,方便、快捷、价格低廉,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指南指出:多种原因可引起利钠肽水平升高,心脏方面的原因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脏手术等,非心脏原因[4]:高龄、贫血、肾衰、严重感染、严重烧伤、肺动脉高压及某些激素、化疗药物等。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上述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