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不好“横画”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2018-08-03胡巍巍
胡巍巍
【摘要】横画是刚入一年级孩子需要写的基本笔画,也是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基本笔画。本文针对学生写不好横画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编儿歌,要形象化;用范字,要现实化;对比时,要正迁移。
【关键词】书法文化 横画 起笔 运笔 收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A-0116-02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在观察时往往是无目的性的,容易受情绪、兴趣等因素的影响,精确性不高,持续时间也不长,不能很细致地看出横画里的起笔、运笔和收笔的变化。因此,观察横画、写好横画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横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差距较大。下图是班上学生写横画时出现的“众生相”。
有的孩子掌握不好横画的起笔收笔力度,容易出现夸张的骨头(见图1、图4),倾斜扭曲(见图3),收笔方向错误(见图2),回笔没有原路返,回出了两条小横(见图5)等书写问题。即使那些观察得仔细的学生也仅仅是依葫芦画瓢,画了个样子而已,对于横画中的变化揣摩得不够到位。
一、学生写不好横画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出现这样写横画的问题呢?是师生沟通不畅,还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又或者是教学预设与孩子的学习经验、学习水平不在同一个层次?笔者细想,由于每个孩子的生理、心理是复杂多变的,不如从自我做起,以自身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寻找更有效的、更贴近儿童思维区域的横画教学方式。回顾自己教横画的过程,笔者总结了下面三点可能导致孩子写不好横画的原因。
(一)教学语言的影响
从学拼音时期的中午写字课开始,笔者就教学生写横画。回想第一次教写横画,笔者当时大致是用这样的教学语言来向学生描述写横画的过程:(先呈现一个毛笔字的横画,比铅笔写出来的横画夸张,头粗尾粗中间细长)“起笔笔尖往下顿一顿;接着笔尖轻轻提起往右行,边写边斜,从横中线下面一点点一直斜到横中线上面一点点;要收笔时,笔尖往右下角顿一顿,顿出一个小角,再把笔尖收回到横画中。”
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下,孩子从中捕捉到横画特征是各不同的,有的孩子只听到了起笔顿一顿,于是就出现了图1、2、3的书写问题;有的孩子只听到了收笔往回收,于是就出现了图4、5的书写问题。这些都是笔者没有意料到的千奇百怪的横画书写问题。也许这与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观察不细、模仿能力弱、手眼脑不能协调有关,但不可回避的是这样的教学语言零散、不够形象化,不能让孩子整体把握横画的轮廓。
(二)教学媒介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能准确地观察横画的起笔、收笔和倾斜,笔者用的是传统的夸张的手写毛笔字横画示意图(见图6)。
从被放大的横画示意图中,孩子感受到了横画的外部形状。但这夸张的样子让孩子又步入另一个观察的“误区”——由于图6把外部形状的变化写得如此明显,因而导致孩子“依葫芦画瓢”,如写成骨头状的就是把横画的起笔和收笔写得重了,回锋回出了两横的孩子大概就是看了毛笔字“一”收笔的外部轮廓,所以他也写出了毛笔字外部轮廓的回笔。
由此可见,教师出示的范字应如何起示范引领作用,以及范字用什么媒体来呈现都是值得思索的话题。如果范字示范得不好,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教学评价产生的负迁移
学生每学一个新的笔画、新的生字,笔者都要巡视,看孩子们有没有出错的,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笔者以为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以至于问孩子“猜猜老师会找谁的练习给大家展示呢”时,孩子们脱口而出:“肯定是写错了的!”没想到,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教学规律呢!
对孩子在课堂上说“老师一定会找写错了的投影给大家看”进行反思之余,笔者认为对比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有效。写好一个字,都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转变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字帖上的字、范字进行对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写出更端正的字。那为什么孩子们对于这一做法了然于胸呢?笔者猛然察觉自己的教学方式欠丰富,过于单调。虽然教师这样做的本意是让别的孩子知道这样写是不对的,不要这样写,但它是不是也是一种错误的暗示呢?或者说是对写错了的孩子的一种无言的批评呢?
二、解决策略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孩子把横画写得“斜”而又“有头有尾”呢?在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了如下调整和改变。
(一)编儿歌,要形象化
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能在孩子一开始认识、接触横画时就用形象化的儿歌来抓住它的特征,那么他们在书写时是不是更加迅速、更加到位呢?于是,笔者尝试着用儿童易于接受的儿歌来帮助孩子掌握横画的显著特征。
有关横画儿歌的挑选也是费心思的,既要形象,还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横画形象,并且符合横画最重要的外部特征。由于网上搜集到的都是从写法来编的,不利于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横画的特征,因此筆者尝试着编了一首:“头儿圆圆,身子细长,尾巴扁扁。起笔顿,运笔轻,收笔原路回。”每当念起这首儿歌,孩子们在念到“尾巴扁扁”时都会会心地微笑,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横画的收笔形象,“扁扁”的形象虽然不是那么贴切,但是能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就有利于激发他们写好横画的情感因素,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写字中来。这首儿歌虽不能把写横画的要点全部囊括,但对于学生而言,最基本的横画特征已能基本掌握。
(二)用范字,要现实化
由于第一次出示的横画范字方式不够妥当,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横画夸张无比。对此,笔者尝试着借助先进的横画动画媒介,在班级上第二次讲横画。孩子看得很认真,还用小手跟着在后面书空,可是实际效果不明显。也许动画吸引的是孩子们的目光,但孩子们还没有真正知道看动画的哪些细节,毕竟匆匆的横画动画五秒钟就结束了,孩子们也许还来不及注意到呢。对此,笔者就反复播放了五次,提醒孩子们认真看,小手照着写。从再次书写横画的效果来看,孩子们的书写还是没有明显的进步。是不是因为这个横画已经学过,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呢?
于是,笔者用动画课件教学“捺画”,求证笔画的动画媒介对孩子学笔画的影响。捺的重点在捺脚上,在学生自己观看动画、教师集中讲授如何写“捺画”之后,学生书写这一笔画时仍然出现了各种怪相:有把捺脚往上勾的,有写成长长脚的,有捺脚粗细过渡不自然、过于陡峭的。看来单纯用笔顺动画媒介学习也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新的笔画,缺少教师必要的点拨和范写,学生可能无法从动画里了解到呈现出来的内容的关键所在,也许他们只看到了一条线在运动。
因此,第三次讲横画时,除了让孩子们看动画媒介,笔者还在黑板的田字格里板书示范,让孩子们发现这个横与他们先前认知经验中的“横平竖直”的不同之处。有了田字格的横中线,学生能通过观察看到横画就是倾斜的,左边低右边高。同时有了田字格的大小约束,教师范写的字也现实化了、正常化了,和学生自己写出来的字差不多大小,形状也差不多,学生把握起来有些得心应手了。
(三)对比时,要正迁移
对比对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很有实效,能让学生在“比”中明白正确的写法。如何降低每个孩子在其他孩子眼里的“形象分”,这个负面形象怎么找呢?
好和不好的两种字一起对比,好差更加明显,而且即使教师不点名,孩子们都知道是谁写的字;逐一对孩子的字进行点评,似乎又比集中讲授浪费时间,因为孩子书写中的有些毛病是相同的。思来想去,笔者最后把自己定位成那个“反例”。在孩子们观察了范字、明晰了横画的特征之后,笔者范写时用孩子们出现的“毛病”来呈现,比如起笔顿得圆溜溜的。对此,孩子们马上就会摇头、嬉笑,表示不好看。在行笔时笔者把笔画写得跟顿笔一样粗,马上有孩子大声喊:“不行,要写得细一些。”收笔时笔者故意没有回到笔画中,使它看起来像两条横,更是引起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
在指指点点中,孩子们被教师写的反例激发出内心能写好横画的愿望,同时对自己写好横画信心更足,观察得更仔细了。学生通过比较教师写的不规范的范字和田字格中的横画,很快就摸到了观察的门道。
当然,以上只是肤浅的着重于教学实践的一种探索,我們还可以对学习横画的学生进行研究,比如:用了改进后的教学方式,孩子们的不同个性特点对学习横画有着怎样的影响?横画在不同生字中的变化什么时候教?是分散在每个生字教学时,还是集中教学,还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相对集中教学?横画和其他笔画的组合应该如何处理?研究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此改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向着更贴近儿童思维、更简单有效的方向努力。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