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2018-08-03李卫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杨柳研学孩子

文_李卫平

见识是孩子想象的基石

“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学生趁着春光、周游列国,在天地大课堂修身养性、增进学识,成为研学旅行最早的诗篇。如今班级制的教育模式,大抵是让老师们忽略了天地间还有一个课堂,它在提供着真实而鲜活的知识,它是孩子们获取直接经验的途径。”谈及行走课堂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杨柳试图从最早的平民教育家孔子身上汲取智慧。

这让我想到龙应台的一段话,“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小时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以此来形容行走课堂倒是贴切。

眼前的这位“女神”一度将课堂搬到户外,甚至于其他国家。谈及缘由,她将时光拉到了十一年前。“当时,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带领一群少年游学新加坡,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狮子、老虎在没有围栏的地方生活,那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动物园可以是不一样的。”

“我们时常生活在熟悉的地方,很难打破地域思维,没有见过也不曾想到。那时触动我的是,只有你走出去了,才知道世界有多大。心里想着等自己有孩子时,也要带她见识一番。”2012年,她实现了这个愿望,带女儿行走全世界成为每年的必修课。

“我想最好的经历就在路上,那是我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她自己去认识周遭的世界。当她看着袋鼠大声地吼出kangaroo,指着鳄鱼问我是否真实,那一刻我欣慰了,她在证实书本与现实生活的知识,她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在观察生活。”杨柳言语之中透露着几分窃喜,她骄傲于孩子在行走中的学习力,也感知到了教育变革者时代的到来。

带孩子旅行增长见闻,她从中尝到甜头,也开始思索能否将这份有温度的教育传递给更多的家庭——是不是可以把教室搬到全世界,是不是植物学家、科学家、文人,甚至农民伯伯也能成为孩子们的老师。在她的筹备下,行走课堂诞生。

当孩子们第一次走出教室,和她们的爸爸妈妈一起观察植物,和科学家哥哥一起学习,收获日常看不到的见识,它是课堂之内学不到的感性知识经验。杨柳记得,有个孩子在作业纸上画了一只短脖子的长颈鹿,问其原由,孩子很认真地说:“曾在北京的自然博物馆看到。”

于孩子而言,尽管不知这是生物进化的概念,但是他通过图画形象记住了这个场景。杨柳说:“我们时常惊叹于美国大片的想象力,殊不知每年去旅行是国外家庭的一种仪式,也是孩子见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你没带孩子见过热带的植物,怎知草其实可以长在树上,没去过赤道附近的国家,又怎知圣诞老人可以穿着短袖?其实不是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力,而是见识少了。当孩子们的所见所闻多了,可供联想的记忆多了,自然也就变得有想象力了。”听着她口中的孩子,我也陷入了沉思的片刻,贫瘠的知识常常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从一位热血澎湃的青年教师,到一位勇于进行教育创新的母亲,通过行走带孩子获得有温度的知识,正是这些鲜活的经历,得以让行走课堂不断完善其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家庭加入。

体验式教育塑造孩子的核心素养

我们时常惊叹于美国大片的想象力,殊不知每年去旅行是家庭的一种仪式,也是孩子见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杨柳

带孩子们采摘和认识餐桌上的食物

一直在行走的杨柳老师

行走课堂让从小就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孩子,去泥地走,去弄脏衣服,去雨地里摘菜

2010年,美国全球化学校的诞生,快速受到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杨柳惊讶地发现,“原来地球才是学生最好的教室,当学生们行走于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体系,并亲身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这大概就是行走体验所要带给学生的培养目标。”

杨柳认为,“行走研学不是走走玩玩,每一个研学课题都是基于行走的育人理念,带孩子看熊猫了解乡情,走北京学习爱国情,行天下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体验式学习,让孩子更加直观地认识世界,因其主动参与,而产生浓烈的情感记忆,在情景化的刺激下对所见所闻产生兴趣,为日后的学习储备良好的场景记忆。好比去农场学习,你的孩子或许好奇蔬菜的颜色,或许在观察地上的蚂蚁到底有几只脚,或许实地采摘并认识食物,打开五官感觉,这些体验是书本上给不到的经历。”

“玩儿是天地间最根本的学问,亲近自然、增加孩子感官体验以及学习生活中的知识,都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学习内容。这让从小就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孩子,去泥地走,去弄脏衣服,去雨地里摘菜,行走课堂的孩子就是这样上课。”她解释道。

当学生置身于不同的场景中,老师的角色便是引导他们深入观察。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学习农耕文化,采摘和认识蔬菜,行走课堂的老师们会定制任务式游戏,让孩子根据菜谱去找食材,去认识每天吃的食物,以及它们生长的模样。

“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孩子们在风雨里行走,几个孩子一起去拔花生,凑着镜头把带着泥土的花生拿给我们看的场景。在探究大米的生命历程这个任务时,我们再现稻谷生长环境,到农田去观察幼苗的生长、稻谷的成熟,观看打谷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农耕文化、潜移默化地爱上自然,了解我们世代生活的环境。”

杨柳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如果让孩子在充满诱惑的地方静坐观察,或许老师大量的时间都在管理孩子的注意力。她进而思考,“为何不因地制宜,抛给孩子一个有趣的探究式问题,让课堂动静结合,既保证了教学目的,又让孩子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在一次博物馆的观展中,她曾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如果霸王龙和三角龙打架,到底谁会赢?”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陈述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霸王龙会赢,因为它的牙齿很锋利,可以将敌人的脖子咬住,三角龙就不能动弹了。”“不对不对,我认为三角龙会赢,你看它用三根角和头盾一顶就把霸王龙打晕了。”就这样,小分队开始自由地讨论到底谁会打赢的话题,将两只恐龙的体态和攻击力深度剖析了一番。

行走的场景非常多样化,记录和保存了历史的博物馆,也是行走课堂青睐的场所。杨柳认为,“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这里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对人类的璀璨文明产生敬畏之情,而且学会尊重和欣赏多元的文化,具有开阔的眼界和胸襟,还能帮助孩子了解过去,连接现在和未来。”

行走课堂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俨然不同。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制作PBL项目书,在游览新加坡的旅途中,尝试把新加坡当作一本教材。孩子们设计了一张《城市地标图》,在鱼尾狮、来福士等城市地标中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感受到不一样的新加坡。

在“寻找鱼尾巴”的学习项目中,我们提供给孩子不同的鱼尾巴,让他们在海洋馆,去对比观察,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孩子发现了各种不同的鱼类,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期间甚至有小朋友提出了“鱼拥有什么样的尾巴才会游得更快”的思考。

“我们不敢说在培养小达尔文,但我们的确在培养爱动脑筋的孩子。行走课堂中的体验式学习,让学习者自主探究,并合作解决一个真实世界中的问题,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行走中遇见日月星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杨柳绝大多数的时间在路上。作为行走课堂的创始人,她需要不断发掘和选择适合的教育场景。

说着,她拿出手机翻出几张照片,陷入了回忆。“2015年那会儿,《爸爸去哪儿》节目持续火热,如今大多家庭中,的确很少提及父爱,自古相夫教子,大多数是母亲承担了本是夫妻双方该承担的责任,我们便策划能否将父爱和生存教育相结合。带着设计好的线路与教学模式,我带着女儿、侄儿和导师开启了三亚生存考察之旅。”

“徒步六个小时,蚂蟥血、发烧、哭疯了,对于第一次的考察,没有野外经验,没有考虑孩子年龄,甚至抵抗不了生病发烧。我一度以为绝望了,孩子发烧了一整晚,腿上全是蚂蝗的血。焦虑、恐慌,心里预设着一万种可能,除了哭已经没有任何情绪表达。”

“考察结束,顿时感觉心都凉透了,难道理念真的不能和实践结合。冷静过后,她再次确认,研学行走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一切的因素都是可控的,正是有了第一次的深切体验,知晓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担忧,行走课堂更注重专业的过程管理。”

美国有童子军的营地游学模式,行走课堂有些类似。有家长来信说,行走课堂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独自面对困难和挫折,检验了我们家庭和学校教育互动的成效。我们特别希望在行走研学中,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和弱点,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和干预,确保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性,全面发展,更能从容应对今后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家长的期许,和孩子成长中的改变,让我们更加笃定行走的育人理念。教育不仅仅只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整整齐齐的书本、端端正正的学生,教育,也应该有四季更替的自然、生动鲜活的教材、灵动可爱的孩子。”

行走课堂注重专业化的管理,以确保孩子在旅途中的安全

猜你喜欢

杨柳研学孩子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杨柳 书法作品
风儿吹过杨柳湾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杨柳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