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茂森:但见树木,更见森林

2018-08-03余淼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巴中红色学校

本刊记者_余淼

到四川巴中采访赵茂森校长,时间已近中午。在办公室等待的间隙,记者们一边打量着校长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毛泽东诗词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着这个人。

来之前就听人说,这位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是巴中教育的一员“闯将”。从一线教师到四川省特级教师,从教务主任到集团学校校长,一路走来,赵茂森如何倾一腔热血,育一方栋梁,兴一方教育,成就巴中教育的这张名片。

如此想过一番,却是一个温和谦逊的声音出现在身后:“对不起各位,实在不好意思,刚开了一个会,来晚了……”

这位中年男子戴着一副细边眼镜,春风和煦的微笑,身形硬朗……不是猛张飞,倒像是文费祎。

“被逼出来的完美主义者”

赵茂森出生在一个较为传统的家庭,父亲是位医生。作为一家之主,父亲从来说一不二,他一直主张孩子应该多读书,赵茂森几兄弟都先后进了学堂。

说到父亲的影响,赵茂森笑言:“我是被父亲逼出来的完美主义者。”

那时小学认字,还没有拼音。父亲做医生,平时就要求家里孩子背诵《药性三百味》,赵茂森从读到背,反而迅速认识了大量汉字。虽已过去几十年,内容依然清晰记得,采访时赵校长就即兴背诵了一段:“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阴养胃。黄芪性温……”

“小时候不觉得,把药性药名记准确,是医生的基本功。然后长大了,你知道,做任何事情其实都和做医生一样。”他现在还常念起父亲的口头禅“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颗上进心”,“上进不是蛮干,是精益求精。无论什么样的岗位都力争做到最好。”

1980年,赵茂森从巴中城关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中师范学校。这背后还有一个令人颇无奈的小插曲,本来成绩优异的他考进了重点高中,但父母考虑到家庭情况等因素,还是让他去考了师范校。开始还有些不服气的想法,但在基础教育浸润多年,赵茂森反而慢慢和那个曾经的自己和解了。

1983年,赵茂森从巴中师范学校毕业,以综合考评成绩第一的身份被巴师附小破格选拔进入巴师附小任教。除了中间几年曾到巴中第三小学任校长。可以说,他在这里已度过了教育生涯的大半生。

“正是当年的中师生,后来撑起了基础教育一片天。”他回忆道,“当时不知有多少农村家庭希望自家孩子能考上中师啊!跳出农门的机会。其实现在又何尝不是,教育改变人的力量比医生更大。”

教学要学“水的且歌且舞”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这句话一直是赵茂森的座佑铭。

原巴中市政府督学何新忠曾有句话评价赵茂森:“他是一个行动派。”

行动派的意思,不仅是因为,这个35岁就成为省特级的数学教师放弃了很多仕进机会而坚持在一线教书,而更在于他对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如今在巴师附小,不仅有他曾经教过的学生又回来做老师。在他的名师工作坊,更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干队伍。他探索的“激趣—质疑—精讲—巧练”的数学教学模式还对老师们影响巨大。

采访期间,我们同曾经上过赵茂森课的学生和老师交流,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两个字:有趣。

“学好数学,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着手。”赵茂森对记者说。对赵茂森来说,数学学科不是一种死板的数字游戏,而是“生活数学”“综合数学”“人文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要学“水的且歌且舞”。

赵茂森讲课兴趣广泛,风趣幽默,但又条理分明,将学科教学与生活与人文有机结合。现在,人们才给这种教学模式取了个名字叫“学科整合”。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赵茂森对知识点是精讲加巧练,家庭作业也由学习委员来布置。布置作业只有两点要求:一是学习委员你自己会做的,二是不超过4道题。

记者采访当天,正值三八妇女节,操场上参加活动的年轻教师们

在巴师附小,每个孩子在小学阶段都要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在学习委员选择上,他也有自己想法:尽量选择中等生。他认为:“中等生其实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群体,他们代表班级的大多数学生,由他们布置的作业反而更适合更多孩子;其次也是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成绩中等的学生也许在班级各种活动中反而能发挥出自己其他的能力。老师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最能闪光的地方。”

赵茂森的课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回答问题必须声音洪亮,学生答对了但是声音不够洪亮会被批评。他认为声音洪亮一方面能体现学生对该问题的自信度,另一方面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开朗的气质。

在他看来,数学教学培养思维排第一,数学课堂不要过多限制,而要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求证,敢于回答问题,这才是数学应该带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或许正因如此,他带的班级全年级作业最少,反而成绩一直排在第一名。

如今,他的很多学生已为人父母,还和老师关系良好。在说到他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时,记者就发现一个小规律,这些学生从事需要很强的数学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的工作占比很大,或许这些和赵茂森对他们从小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担当集团办学的“闯将”

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客观存在的差异却不是简单一句话。巴师附小作为巴中市文化底蕴深厚、品牌影响强劲的学校,“怎样才能突破现有发展模式,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从2012年开始,巴师附小正式构建起“一校四区”的集团引领办学格局,成为巴中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面旗帜。

统一与自治,共性与特点。这是巴师附小教育集团中各分校区与总部的关系。外界常说,赵茂森是一名“闯将”,赵茂森却自嘲是一名“夹缝中的校长”。

作为一所教育集团的校长,其实也是最累的校长,无论本职工作还是其他各种社会活动,赵茂森都必须从中找到平衡点。

曾经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各校区要不要引入竞争机制。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赵茂森发现,集团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竞争,会产生离心力,既不利于团结也不利于工作开展。

集团办学,不是简单的数学叠加。巴州区原九小在办学最艰难时,学生严重流失,教师集体上街宣传招生。赵茂森临危受命领办,到了学校,第一件事是抓教学,促进专业成长。无论任何学科,他每天坚持听课、议课、辩课,连续一学期不间断。对于教师队伍的行风建设,他也做了强硬要求,禁止老师在上班期间参与一切娱乐活动。

第二件事是抓科研,提高研修水平。采用“四子”方针(搭台子、指路子、压担子、递点子),组织开展了新进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成熟教师“示范课”、名优老师“精品课”等系列赛课活动,夯实了校本研修基础。

曾经,原九小教师子女都在巴师附小上学。赵茂森领办九小以来,要求所有老师将孩子接回九小,虽然这样的做法颇有点“专制”,却让九小教师在失落中找回了自信,在声讨中树好了榜样。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现在的巴师附小兴文校区。这所曾经的乡村小学,学生不到千人,全区督导综合评估倒数第四。虽是新修的学校,校舍漂亮,但却没有“教学气”,甚至还有些很“怪异”的现象,很多教师把家人接进学校宿舍,搞得非常不和睦。

赵茂森领办伊始,立即勒令教师将家属全部撤出,不撤的家属按照市面价两倍收取房租。很多人觉得他不近人情,甚至有些比较极端的家属扬言“要找赵茂森算账”。他顶住重重压力,将教师家属清除以后,所有宿舍按照公寓标准重新装修,实行“宾馆式”管理。食堂的管理也是如此,他守在食堂门口,禁止浪费粮食,禁止一人多份等现象。

领办兴文校区短短两年就跻身全市前列,核心秘诀到底是啥?赵茂森总结,其实就简单两个字: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学校也只有练内功、树形象,才可能为人师表。

“让每个生命都灿烂”

走进“巴师附小校史陈列馆”,一项项荣誉映入眼帘: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传统艺术特色学校”“全国最佳小学500强”“四川省曲艺示范学校”“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

对巴师附小人而言,这些荣誉都不是偶然的,可谓凝聚着每个阶段的办学总结。

曾经有段时间,教育界大谈创新。但对赵茂森而言,创新不仅是理论,而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

钱学森曾写道:“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使我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是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

这段话对赵茂森影响很大。他说,创新应该是一种灵感的迸发,而这来源于综合素养的影响。“业在于精,在于专。”他不提倡什么都学,“吃透一样尽可以安身立命,退则能陶冶情操。”

赵茂森亲自主持优课名师专题研讨会

巴师附小红色文化墙部分

他认为,以前我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想法是没错的,但现实中,每个孩子天赋不一样,这样的硬性要求会让学生很累。学生需要的是个性发展,学生应该遵循学生个体差异。补短板只会让学生花数倍的精力才能在这一方面达到一般水平,还不如让学生更专注于自身的优势。所以早在几年前,赵茂森在学校就提出了“让每个生命都灿烂”的办学理念,同时要求巴师附小的每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这种理念赵茂森要求每个班主任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传播。家长最初有抵触情绪,认为学校这样做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后来每次在活动前都会召开家长会,给他们做思想动员工作,逐渐让家长开始支持学校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状态的明显改变,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活动,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赵茂森提出了“借智借力”的策略,一是借家长之智,二是借社会资源之力。毕竟在专业资源方面,学校同外面的专业培训机构还是存在差异,引进社会资源,在家长的监督下开展有效的特长培训,才能将这件事情做得更全面。每周五下午,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特长培训,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又分为了普通特长培训班和提高特长培训班。班班有特色、个个有特长——有力地诠释了艺体教育“特”的办学特色。

强练内功——做好教师的引路人

随着巴师附小的规模越来越大,青年教师队伍也变得庞大起来,既有大学刚毕业的师范院校新进教师,同时也考调不少农村小学的老师。针对这种现象,赵茂森取“青出于蓝胜于蓝”之意创办“青蓝工程”,同时以“赵茂森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孵化和催生出一大批骨干教师。

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拜师礼,青年教师与教龄长、教学优的师傅结成对子,师傅对徒弟的教学、班级管理、家校沟通……进行全方位的帮助。教学方面,师傅每周至少听徒弟两节课,并且对其教学的质量要起到把关的作用。学校坚持个人研修与网络培训结合,坚持课标研讨与校本培训结合,坚持专家引领与同伴研讨结合,拓宽教师的眼界,使他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向更高的学术层次发展。学校天天有培训、周周有目标、月月有计划、人人有微课题、年级有大课题。每期进行效能评估,定期考核,定期表彰。

赵茂森还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全国名师的教案、课件、视频等,让青年教师从“背课”入手,然后再内化。虽然成长的过程很痛苦,但是成效却是看得见的。在采访期间,多位教师感慨,没有赵校长当初逼着自己去下“苦功夫、笨功夫”,哪有后来站在讲台的从容自信。

现在,非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理论缺乏、基本功欠缺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赵茂森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从写字开始狠抓基本功,他们进校都会领到一个小黑板和一本字帖,每周保质保量完成一篇字帖加一版板书,今年还加上了毛笔字和简笔画的任务。赵茂森说:“一名教师写不出一手好字,弄不好一版漂亮的板书,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看法,现在确实科技进步,但是,好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电教设备可以替代的。”

赵茂森对教师的着装也有严格的要求,女教师化淡妆但衣着必须庄重,男教师不能不修边幅,这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他笑着说:“现在教育这一行业也是吃的青春饭啊。学生只有先喜欢上你这个老师,才更喜欢上你的课。”

育根铸魂——提升了学校的品质

巴中是一块古老文明的土地,巴子国的盾牌舞曾助武王伐纣。再到近代,巴中又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巴山,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巴师附小的前身即红军入川创办的“川陕工农小学”,是川陕游击队总指挥部和川陕少先队总部所在地。

2004年,赵茂森上任伊始就有了打造巴师附小校园文化的想法。“红色”有多元意蕴,既有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等红军精神内涵,又有热情、阳光、喜庆、美好、积极向上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赵茂森提炼的“红色文化”九个字:革命红、传统红、正气红,形成了“红之魂、巴之韵”红色文化。

围绕这个主题,巴师附小将红色教育立体分层:一到六年级分别开展了不同的红色文化主题课程,长期开展“红色教育”“四个一”特色活动:每天10分钟——红色教育天天讲;每周一课时——红色教育定期评;每期一主题——红色活动长期抓;每年一军训——磨砺意志活动练。

一年级“唱红色歌谣”。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收集、整合、创编红色歌曲、革命童谣,萌发“红色”理想信念,培养行为习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年级“讲红色故事”。各班利用红色文化教育时间,开展融艺术性、时代性、表演性的“忆红色经典•讲革命故事”活动,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发展学生素质。

三年级“诵红色诗篇”。学校定期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展示“红色教育”成果,提供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年级“进红色军营”。学校定期开展“弘扬红军精神•走进绿色军营”“勇敢闯关•负重长征”“重走长征路”“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帮助学生磨砺意志,涵养红军精神。

五年级“炼红色本领”。个性发展和特长培训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素养。

六年级“做红色少年”。除此之外,学校让优秀传统文化重回校园,每日诵读经典,实践孝道文化等等。

赵茂森认为,让学生从革命先烈中汲取到充足的养分,这些文化才是培养学生一身正气的文化。他说:“让孩子们从小就去体悟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去感受岳飞的精忠报国,去感恩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少年才是与时代合拍的中国少年。”

“一串串闪闪发光的足迹,一堂堂灵动生成的课堂,一张张熠熠生辉的证书,见证着赵茂森辉煌的教育生涯。”我们记者一行无不这样感叹,“但见树木,更见森林。”

原红四方面军宣传部长刘瑞龙之女刘延淮(左三)参观学校红色文化

猜你喜欢

巴中红色学校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红色是什么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红色在哪里?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追忆红色浪漫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